潘诺夫斯基这本有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 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 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 精神习性 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从乡愁到乡建 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是南京林业大学汪瑞霞教授所著的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 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融社会、时间、媒介、功能四个维度于一体,分析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与景观设计的 融合共生 ,以期将全民普遍存在的怀旧与乡愁转化为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和凝聚性力量。 融情入景 和 以景抒情 共同构成了江南村镇的记忆建构和景观生成,诠释了从 乡愁 到 乡建 的设计学转向。
蔡军,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授。本书是关于我国传统匠帮木作营造技艺研究的学术专著。以香山帮为研究对象、以苏州片区、上海片区、无锡与常州片区、宁镇扬片区及杭嘉湖片区为研究地域、以传统建筑中的殿庭、厅堂、亭等为研究载体,探讨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渊源和变迁。本书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为对与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最为相关建筑史料的解读;二为以核心江南各片区为研究地域,探讨香山帮木作营造技艺及其发展源流、各片区与香山帮的关联及其木作营造技艺;三为本研究内容的拓展。本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史料考证、类型学、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内容翔实、资料充分。适合建筑、文物保护等相关专业及高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本书可作为建筑物改造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可用于培养建筑物改造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年轻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这本教材的推出,旨在培训建筑工程的全才,即在学通土木工程任何一个专业的基础上,阅读本书以后,就能触类旁通,够将土木工程的各个专业融会贯通。 本书章节上分为民用建筑物概论、工业建筑物概论、水电建筑物概论、水利建筑物概论、桥梁工程概论、隧道工程概论、港口水工建筑物概论、新能源工程概论,每章都分为5节,第1节写这类建筑物的起源与发展,第2节是写这类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和功能用途,第3节是写这类建筑的结构型式和力学模型,第4节是写这类建筑物在改造加固中的的主要问题和方法,第5节写这类建筑物国内国外的著名案例。
本书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方法,考察人对场所的审美感知过程,以弥补当下 建筑现象学 领域忽略个体意识的研究缺陷。全书以胡塞尔的意识学说为出发点,分析人对陌生场所的认知和对场所的审美体验;通过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见解,挖掘场所审美的内在价值: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又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性超越;分析了一些绘画、园林、文学、戏剧、音乐作品对非现实空间和场景的营造,以及一些建筑作品试图摆脱时间藩篱、展现永恒之美的倾向。本书作为建筑理论和美学论著,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同时也为哲学专业人士提供借鉴。
本书在 西风东渐 背景下通过室内设计本体研究,解读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呈现的空间特征与风格流变,总结论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多样性、创新性、敏锐性、复杂性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