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第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 经典小木作 和 经典大木作 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张永和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 文学、艺术 思想 教育 城市 父亲 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 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更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千姿百态的亭台楼阁堪称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本书精选数十座在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亭台楼阁古建筑,详细介绍其建筑形制、结构、风格及建造背景,带领读者领略古人的建造智慧,感受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非凡魅力。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 琼斯、克里斯多佛 雷恩、勒 柯布西耶等等,以及今日的明星建筑师们。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共收录240幅照片和手绘图,3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为例,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各种陈设及岛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细腻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
本书作者宫泽洋亲自拜访了隈研吾设计的50个主要建筑项目,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方面都以插图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说明。两位建筑界的大咖幽默对谈,用建筑中的关键词对隈研吾的设计项目进行分类,将50件作品分为 惊人系 湿润系 轻柔系 沉寂系 4个类别,按照项目完成年份的先后顺序进行刊载。卷首、卷末还分别收录了对隈研吾本人的长篇采访。本书的主旨在于 以建筑家隈研吾的项目为切入点,向大众传达现代建筑的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解读,将细节放大,感受远距离看不到的美。既从整体了解建筑风貌,也能从细节品味大师的匠心,兼顾人文性与趣味性。
明代园林的璀璨,如今的我们已难见其真容。所幸的是,古人用文字记写了许多园林。园虽逝去, 园记 犹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甄选明代园记中的23座园林,深研古人生动而传神的文字,对其中的50个佳境,通过200余幅精美手绘图从平面、剖面、场景透视图等角度进行还原再现;运用 形 势分析 方法对案例进行了独特的建筑学分析总结。 《园境》中的研究方法、理念与所呈现的造园经验,不仅可以成为园林设计者的他山之石,还可以随着美轮美奂的图画穿越时空,循着园记的文字步入明代的园林佳境,望远山云霞,栖古松林下,听莺语水声,仰山间明月,领略明代不同园林各具匠心的设计之美。
《艺游未尽:世界艺术名城旅行笔记》收录了作者吴涛游历的旅行笔记,所到之处包括艺术名城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布拉格、东京等38座城市,涉及13个国家。与以往游历记录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 艺术 作为旅行主题,全书着重介绍了作者游历的数十座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剧院,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打卡景点,到托尔斯泰墓、马格利特博物馆这种小众去处,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梭于各国艺术名作之间。 读者可以将这本书当做知识性读物,一览各艺术名城的历史文化,也可将本书当做旅游攻略,用来制定行程路线,避坑打卡。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第二卷,初版于1914年,共收录200余幅手绘图和照片,4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祠堂为研究对象,参照欧洲梳理建筑及艺术文物的思路,按地域省份分类,细致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中国黄帝祠、张良庙、二郎庙、武侯祠、关帝祠、李杜祠、文庙等各级各类祠堂的概况、历史、建筑特点及宗教文化,阐述了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建筑、宗教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究竟是谁,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 银座、浅草寺、新宿、上野公园 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标似乎将东京打造成了一个 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 。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明治时期东京曾走向衰微,甚至一度被政府放弃。在这之后,无数人怀抱梦想,不断尝试、失败、推倒重来,商议、制定银座砖城、市区改善等规划,才一步步建造出今日的 造梦之城 。 在本书作者藤森照信眼中, 东京是一片森林,而且是一片有些过于庞大的森林 。他提供了一种观察东京的崭新方式,将东京这片森林的每一个剖面 无论是下町老街,还是山手皇居,都视作平等的对象。不将东京禁锢于江户传统,也不用未来的视角否定曾经的尝试,他追溯城市建设的历史脉络,剖析东京的 骨骼与内脏 ,从而窥探独属这座城市的真实。
《一个人的北京城》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北京古代建筑的全景式美术图卷。本书用绘画与考证文字两种系统记录了古代北京在新中国初期遗存下的胜景,具体叙述了每一处古建筑遗存掌故及其历史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彼时北京的社会风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绘著者章可应北京市人民政府文物组的邀请 , 普查北京地区古代文物建筑遗址,留下遗作 300 余幅。本书将其整理为寺庙建筑、皇家建筑、其他建筑三大类。其中寺庙建筑记录了当时北京内外城寺庙近两百座,不少寺庙今已不复存在;皇家建筑包括天坛组图、北海组图、颐和园组图、故宫组图等;其他建筑包括会馆、名人故居、城门、钟鼓楼等。 章可的建筑绘画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考证亦极具史料价值,作为一部考察笔记,记录了众多消失的与变化的古建筑,足资补正北京古代建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21世纪的高技派建筑,从帕拉第奥到扎哈 哈迪德,本书选取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物和概念,以新颖的视角、犀利的笔锋和诙谐的口吻,将这些建筑界耳熟能详又极富争议的内容一一呈现给大众。其中既有历史、人文和哲学的经典内容,也有科技和遗产等时下建筑领域关注的热点。乔纳森 格兰西笔下的建筑飞跃星河来到我们眼前,我们得以窥见伟大建筑的另一面。
明代建筑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明显的定型化。明代建筑与雕塑广泛吸收古代建筑和雕塑的优秀经验,在皇城与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宗教造像、装饰雕刻等方面,取得辉煌的业绩,放射出绚丽的晚霞。 自明中期起形成造园高潮,集中精华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明代出现的无梁殿和金殿,成为建筑艺术的珍品。明代雕塑艺术出现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明代有大量建筑雕塑的专著面世,是集大成者的代表。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本书由设计界具有领导地位的A级作者戴维 艾里编著,收录世界上极具才华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作品。以一个公司一个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品牌设计的过程:如何准备简报,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品牌策略,如何激发创意,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如何与客户达成共识,制作设计指南,并确保未来设计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关于设计思考和品牌开发的全过程,这里包括有趣的设计过程,也有他们踩过的坑,他们将自己公司的经营经验、设计经验无私地分享,希望对品牌设计行业同仁有所帮助。而且每个案例末尾都设有一个简要的概括,作为干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