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第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 琼斯、克里斯多佛 雷恩、勒 柯布西耶等等,以及今日的明星建筑师们。
客人结束了关于他对城市不可见性的讨论,喝了一口茶。回味着客人的故事,主人放下烟斗,打破了沉默:我也有一个城市的故事可以讲讲 张永和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的随笔集,集结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1982年至2021年创作的文章五十篇,可依照涉及论题分为 建筑,居住 文学、艺术 思想 教育 城市 父亲 六组,但又不局限于此。作者以充满文学性与个人风格的语言,记录四十年间的观察与思考。 新版对内容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增补文章十七篇,减去三篇,创作时间延及2021年,是对作者所思、所想、所写更加立体且完整的呈现。
本书《中国古代建筑史手绘图说》以中国古代历史时间轴为主线,以各个朝代为关键节点,通过手绘图说的形式来讲解中国古代灿烂的建筑成就。针对单个朝代建筑类型的划分和重点建筑的选取,主要参考了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本书对于每一个朝代的建筑解说都遵从一个基本原则 由宏观到局部,即城市、宫殿、单体建筑、园林、陵寝、书籍记载、建筑技艺这样的逻辑顺序。众多的中国古代建筑都各有特点,本书将这些特点以*简洁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将图片进行提炼和简化,以手绘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加工的手绘图片更容易理解,也更能帮助读者弄清楚建筑的细节。
关于日本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 鲁迅 跟着浮世绘大师畅游江户,寻访今日东京的昔日名胜!歌川广重是江户时代与葛饰北斋齐名的浮世绘大师,名列 浮世绘三杰 。《名所江户百景》作为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经典,描绘了江户119处地点的四时美景。这一系列画作发行于1856 1859年间,共 120幅,其中118幅出自歌川广重之手,1幅出自二代广重之手。本书完整收录《名所江户百景》版画,而且均为初次印刷的版本,保存状态良好,细腻呈现出不同季节、时令、时间下各处风物的特质。作者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构图、色彩、工艺,到画面中描绘地点的古今面貌,乃至隐含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等,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江户文化图景。同时,本书按图索骥,在今日东京一一寻访画中美景,并在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本书的出版,打破了 中国有几千年之建筑,而无建筑之学 的禁锢,对于我国建筑史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11年,共收录240幅照片和手绘图,30余万字的描述和阐释。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为例,对普陀山的整体设计规划、各种陈设及岛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细腻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与传统文化。
《艺游未尽:世界艺术名城旅行笔记》收录了作者吴涛游历的旅行笔记,所到之处包括艺术名城巴黎、伦敦、罗马、威尼斯、布拉格、东京等38座城市,涉及13个国家。与以往游历记录不同的是,作者选择了 艺术 作为旅行主题,全书着重介绍了作者游历的数十座博物馆、美术馆、教堂、剧院,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打卡景点,到托尔斯泰墓、马格利特博物馆这种小众去处,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穿梭于各国艺术名作之间。 读者可以将这本书当做知识性读物,一览各艺术名城的历史文化,也可将本书当做旅游攻略,用来制定行程路线,避坑打卡。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班门 街道》是《班门》mook第四辑第四种。在本书中,来自建筑、历史、摄影、文旅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对街道和与街道相关的一切做出各自的解读。 《班门 街道》以 门 为界,门介绍建筑大师的手艺与作品,传承其思想,传递其情怀:我们将从街道核心体系出发,阐述街道发展脉络,分析城市道路规划现状,展望未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跟随街道漫游者阿兰 B. 雅各布斯走上街头,了解伟大街道的营造规则,探索街道何以伟大;讨论街道边界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以及人文特色。 门内 发掘兼具设计思考与人文关怀的设计师,解读街道来龙去脉。他们或根据各城市的肌理状况,基于街道设计导则,提出一系列街道设计解决方案,获得认识、评价街道的工具;或为我们解读哥本哈根斯特勒格大街、新加坡乌节路、香港旺角商业街、东京表参道、重
本书由设计界具有领导地位的A级作者戴维 艾里编著,收录世界上极具才华的设计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作品。以一个公司一个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品牌设计的过程:如何准备简报,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品牌策略,如何激发创意,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如何与客户达成共识,制作设计指南,并确保未来设计能够顺利落地实施。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关于设计思考和品牌开发的全过程,这里包括有趣的设计过程,也有他们踩过的坑,他们将自己公司的经营经验、设计经验无私地分享,希望对品牌设计行业同仁有所帮助。而且每个案例末尾都设有一个简要的概括,作为干货总结。
巴尔萨泽 科拉布是一位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受雇于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沙里宁、冈纳 伯克茨、弗兰克 盖里、路易 康、西萨 佩里、贝聿铭等。他所捕捉到的影像和被摄主体同样尽现绰约风采,纯粹极简,曾于1964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摄影金奖。 在科拉布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关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摄影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还就城镇景观,玛雅神庙,托斯卡纳山城,罗马屋顶景观,以及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中国、也门的本土建筑,美国汽车文化和城市发展演变等更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本记录科拉布不凡的建筑摄影生涯的作品,作者爬梳了科拉布在摄影上的曲折路径,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逃离匈牙利的年轻人,在巴黎著名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后迁往美国作为沙里
本书以江西古村中公共建筑为主要呈现内容。村庄承载了许多功能,有居住功能、繁衍哺育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还有政权功能,这些功能往往都体现在具体的物上。江西古村中还保存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文物价值极高的祠堂、书院、状元楼、道观、寺庙、牌坊、旗杆、古塔、古墓等,这些公共建筑见证着村落文化的演变,家族门庭的兴旺,子孙后代的繁衍。见物说事,从历史遗存的角度展现传统的延续,从公共空间中体现赣文化的发展,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江西古村历史文化脉络和人文情怀。 该丛书是通俗读物,图文并茂,适合大众阅读。 整套 书将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看图说话,以乡村古民居、河流山川、民情风俗 等 图片叙说江西 的 故事。除了图片展示外,还可以给从事古代建筑、地域文化研究的人士提供直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
《一个人的北京城》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北京古代建筑的全景式美术图卷。本书用绘画与考证文字两种系统记录了古代北京在新中国初期遗存下的胜景,具体叙述了每一处古建筑遗存掌故及其历史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彼时北京的社会风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绘著者章可应北京市人民政府文物组的邀请 , 普查北京地区古代文物建筑遗址,留下遗作 300 余幅。本书将其整理为寺庙建筑、皇家建筑、其他建筑三大类。其中寺庙建筑记录了当时北京内外城寺庙近两百座,不少寺庙今已不复存在;皇家建筑包括天坛组图、北海组图、颐和园组图、故宫组图等;其他建筑包括会馆、名人故居、城门、钟鼓楼等。 章可的建筑绘画纪实性与艺术性兼具,考证亦极具史料价值,作为一部考察笔记,记录了众多消失的与变化的古建筑,足资补正北京古代建
有时候我们只问一个问题:当我们设计建筑时,我们可以将多少绿色区域,多少棵大树,还给我们的地球? 武重义 《无限接近自然》是自然建筑巨匠,世界上Z会使用竹子的建筑师,国ji建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jin奖、FuturArc绿色领袖大奖等超过15项得主武重义的全球首本建筑设计作品集。从文字、访谈与案例三个维度,完整呈现其在竹造建筑、绿色建筑、低成本住宅(low-cost house)三个领域的经典实践。 武重义认为建筑应该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而非障碍,用大量 侵入 建筑空间的植物、向自然敞开的开放空间、可持续和当地材料,构建 无限接近自然 的绿色建筑。通过改造材料结构与工艺,他将竹子变成 21世纪的钢材 ,呈现令人惊叹的竹造建筑。除了商业项目,他对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环境有持续的关注,不断研发成本低廉、容易安装、在设计上获得
本书是西方汉学界和建筑学界系统研究中国建筑陶艺 尤其是琉璃等构件 的代表作,初版于1927年,收录240余张照片、9万余字考察报告。全书共分七章,作者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陶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各地著名的建筑陶艺中心,以及建筑陶艺装饰的制作与安装工艺。在第五章和第七章中,作者结合自己拍摄的照片,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详细介绍了陶艺装饰在大门、碑楼、牌楼、影壁、浮雕、印度风格建筑、屋顶装饰和脊兽、宝塔等建筑元素中的实际使用情况。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建筑及其陶艺装饰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复制的经典著作。
2025年,你会住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保持联系? 看见吗?这个未来并不遥远,它是可以触摸的。 这是一个以建筑设计的方式,发自未来的邀请 来这里,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未来居住方式变化的趋势与可能,一同窥见改变。 我们关注城乡变迁、关注空气质量、关注蚁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关注对自然的保护、关注科技与智能模式、关注原初生活形态、关注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人居状态 关注 家 的意义。 在《理想家:2025》一书中,日本中生代设计师原研哉,联合国际级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张永和、张轲、马岩松、张雷、梁井宇、岛田阳、华黎、大舍、Crossboundaries、王昀、NEXT Architects、青山周平、王辉以及建筑学界研究者史建、周燕珉,探索未来十年场景下,建筑与居住的种种可能。 我们与具备优秀创造力的建筑师一起合作,
秦汉时代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国力增强,都城、宫苑、陵园等各类建筑群的规模急剧扩大,建筑艺术也日趋成熟。在建筑、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前朝的建筑成果大都毁于战火,故而这一时期重建的项目非常多。本书就该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雕塑风格进行了全面叙述。
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光中,西方艺术家留下了大量关于建筑的绘画作品,在西方艺术中,建筑绘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持久的人类理性精神,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问,这是西方建筑绘画的一个美学基础。本书从西方绘画史中选取了54幅知名的建筑绘画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风格、绘画语言和创作手法,希望能给建筑专业的学生与设计师一些灵感和启发,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通过本书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建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绘画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