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风景之一是长廊,长廊内外共绘制有14000余幅图画。清华才女、音乐制作人高晓松之母张克群,精选其中118幅加以临摹,并为这些画作配以文字和音频解说。高晓松之母亲自配音,搜索书名或输入网址可以免费下载解说音频。
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驿镇,像珠子一样被古道串联起来,在它们沧桑的外表中,写满了令几代人一直叨念个不停的往事:青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踩踏出来的远不止是一条驿道,而是一种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社会人类学符号的另外一种版本。当年在这古驿道上最得意、最充实的马锅头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到现在,连经途运输的卡车司机也正在退出我们的生活。那么,还有谁,能够我们去追寻他们的背影?只有隐隐约约的马蹄声和马铃的叮当声,像跫音一样响在脑际、响在记忆深处,仿佛一队将我地与西亚、南亚联结起来的马帮,沿着残阳,朝历史的深处走去……
本书是对江西古塔、古桥进行专门介绍的一书。江西地处我国南方,溪流、沟谷广布,赣民们为架设与外界畅通的通道。建造了许许多多的古代桥梁,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桥梁,沟通了交通。便利了生活。江西古桥在建造上,多采取就地取材的特点,因而多以木质和石质为造桥的原材料。大致说来,也有以下几种样式,一是石梁(拱)桥,这类桥在我省分布最广,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都大量存在,只要需要就架设。保存也最为完好,或以石板平铺作为桥面,或设半月状,既有利于丰水期过水。亦增加了桥的美感,或在较长的桥上建有廊屋,形成廊桥。二是木梁(拱)桥,这类桥大都建造在我省山区、丘陵地带的溪流之上,一般以石墩为基,加以木梁,铺设木板而成,亦有整桥都以木头为原材料的;或设以拱状,大体与石梁(拱)桥建造理念相同,此类桥保
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驱,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平静的文字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关切。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
斗转星移,日升月落,岁月悄悄爬上了这座城市的城墙,任时间碾压,成为永恒。你会将一个人铭记多久?又会用多长时间来遗忘?你曾以什么方式纪念他带给你的感动?又曾用什么来报答他这份无私的奉献与爱?穿行于树影斑驳的林间,欣赏浸入骨髓的地域文化。二十多万深情文字,四百多张精美图片,跟随作者,沿着孙中山先生的足迹,寻访这座城市的历史。这也是一种纪念。
芬兰出生的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以他对空间、光线及材料的独特运用,以及他的作品丰富的艺术自然和人文主义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本书收集了阿尔托的100余件代表作,场址包括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每个场址均有方位图.建议的参观安排和详细的描述,使读者和旅游者可以深入了解芬兰的历史文化和阿尔托的全部作品的表现意义。本书可供建筑院校的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