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2个专题,由主编常勋教授组织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富有研究成果的中青年专家分头撰稿、各专题相对地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充分表达作者各自的见解和观点,但又互不相悖。 专题一为全书的绪论,从对国际会计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的历史考察中,导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强劲趋向.以此作为贯串全书的主线。专题二和专题三在分别对会计惯例和财务报告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差异和国际协调的消长过程,为深入讨论国际会计协调化开路、专题四以“国际会计协调化与国际会计准则”为题,较深入地论证了“协调化”与“标准化”、“可比性”、“统一性”及“趋同化”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强调了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个存异求同过程的“发展观”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弹性度”,既分析了推动和阻挠国际会计
由刘松青编著的《国际会计》系统地阐述了国际会计的原理、知识和方法,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包括十二章内容。部分为导论,即章,介绍国际会计形成与发展的背景,阐述国际会计的内容和概念。第二部分为国际比较会计,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内容,在比较分析会计环境、会计模式、会计惯例和财务报告差异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典型国家会计模式的特征,并对国际会计协调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国际财务会计,包括第五章至第八章的内容,涉及外币交易会计、外币报表折算、合并财务报表和国际财务报告问题。第四部分为国际管理会计,包括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涉及外汇风险管理、预算控制与业绩评价、国际转移价格和国际税务问题。本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和抽象的概念辅以实例解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国内公司的跨国上市风起云涌。如何在会计实务中贯彻国际会计准则是公司跨国上市中的重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核心会计准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推进了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实现我国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完美,以促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建设一个更加开放、有效率、有利于资源流动的市场体系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力求将该研究成果赋予国际化内容,吸收*的会计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本书一方面吸收了大量的国际会计文献,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内*的国
本书是为会计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国际会计专业高年级的教学用书以及作为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专业的参考教材,内容可根据教学时数加以选用。对涉外经济和会计、审计方面的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其他涉外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性。传统的国际结算主要包括结算工具、结算方式以及结算单据等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已经远远超过仅为结清国际债权债务的单一职能。目前,国内关于国际结算的教材版本众多,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体系和结构并了解它的前沿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是天津市品牌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成果之一。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同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践,融入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较,本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本教材体系简明扼要,分别对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篇、方式篇和融资篇三个
作为紧贴现实的指南,本书有以下独特之处: 全面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欧洲委员会对欧盟国家证券交易所中的所有上市公司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要求它们必须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中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 提出了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合并项目以及它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项目的新见解。 以图表的新形式概括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关于金融工具)的主要要求。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常设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第30号(SIC-30)的基础上,给出了财务报告及披露事项的进一步指导方针。
本书是比较国际会计领域的*力作,也是有影响的教科书之一,已被全球多所知名大学选用。本书作者诺比斯教授已获得由美国会计学会授予的“比较国际会计杰出教育家”称号。作者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法学、管理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以大量的研究材料、案例,客观地分析了各国的会计管理,揭示了财务报告差异的原因和国际协调的意义、障碍以及进展。同时,本书还参考和介绍了大量国际会计领域的*研究文献,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以及国际会计研究的参考书。
本书是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而编写,内容包括国际结算中的票据、汇款与托收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方式、银行保函与备用信用证、国际贸易融资及其特殊的国际租赁融资形式、国际结算单据及审单和国际非贸易结算。 编写过程中,本书重点突出了以下三方面特点:(1)内容新。(2)理论联系实际。(3)深入浅出。 本书除适合作为高职高专国际贸易类专业的教材外,也可供从事国际贸易、银行、保险等工作的人员参考。
李秀茹主编的《国际结算(十二五高等院校应用 型特色规划教材)》是“十二五”高等学校应用型特 色规划教材系列之一,以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 标为导向,注重吸收其他同类教材之精华,收集引用 了大量案例供教学使用,并在国际结算中的票据、国 际结算方式、国际结算中的银行、国际结算中的清算 系统、国际结算中的单据几大内容模块中做了适当的 更新。 本书编者有多年银行业工作经验和高等学校科研 教学工作经验,在编写过程注重团队合作,力争使本 书在理论上具有准确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应用过程中 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 金融、国际商务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用于国 际商务从业人员和银行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黄芸等在编写《国际结算项目化教程(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过程中注重体现本教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并阐述了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实务。本书重点突出,简洁明快,语言清新,同时使用了大量的票据和单据的样本,注重图表演示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掌握国际结算的业务种类、操作程序与风险控制等内容。同时,《国际结算项目化教程(经济管理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中配以贴近实务、难度适中、数量适当的习题,便于学生自学。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汉英对照)》总结和解释了新的或者修改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准则所涉及的问题、关键的基础假设、合适的会计处理以及相关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国家监管当局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国内惯例相比较,从而鼓励这些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准则获得更加广泛的利用。
本书主要是为大学工商管理各专业本科教学编写的,介绍西方财务会计(以介绍美国财务会计为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会计方法,适用于工商管理各专业的《西方财务会计》课程,或作为外文原版会计学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清晰易懂、概念准确,对于重要的术语和概念加附英文。为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会计方法,每章都配以一定的例解,针对每章例解和内容,还配以相应的复习思考题。对每一章的内容都以小结方式加以归纳,以便读者掌握主要内容。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第5版)》原版由世界银行2009年以英文出版。书名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中文版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组织翻译并出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负责翻译的准确性,如出现理解歧义,以英文原版为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第五版)》的研究结果、阐释和结论为作者的观点,未必反映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或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观点。世界银行并不保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第5版)》所引用数据的准确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第五版)》所附地图的疆界、颜色、名称及所显示的其他资料并不表示世界银行的任何部门对任何地区的法律地位的看法,也不意味着对这些疆界的认可或接受。
《国际会计学》第4版,包括:国际会计的发展、报告与披露、外汇兑换、价格转换的核算、国际财务报表分析、计划编制和控制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国际税收与汇兑价格等内容。 本版新书经过修改,语言流畅,细致集中,是有关国际会计学的简洁全面的入门性教材。本书内容经过修改后反映了现代的、有关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增加了会计在全球市场中的作用;将原书的第三、四、五、八章重新改写形成全新的章内容;在每一章的结尾加入了12个讨论问题、12个练习题、2个案例,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复习并应用每一章的重点内容。 适用性: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和MBA及研究生水平的国际会计课程,还可作为会计、财务管理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对国际会计感兴趣的各界人士的参考用书。 畅销性:本书为纽约大学教材用书,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泛欢迎,经
本书涵盖了所有截至2005年8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内容全面,例题丰富。书中采用摘要、数据、表格、图示、举例和讲解等形式,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专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还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信息披露一览表,商业、制造业和银行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全套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举例,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比较。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比较全面、系统的会计实务问题解决方案,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概要和条文,进行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了解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现状和趋势,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和贯彻执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会计理论研究者,会计实务工作者,会计信息使用者,财政、税收以及证券监管人员,高校
本书在阐述国际结算基本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以下内容:国际结算中的汇票、本票、支票等结算工具;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国际结算中的主要单据;银行提供信用服务的产品——银行保函和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国际保理;跟单信用证项下银行审单实务;各种主要的进出口贸易融资方式和我国国际收支的申报实务。本书还引用了对国际结算实务具有较高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的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公开和未公开出版的意见,旨在将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本书适合在校大学生和银行从事国际业务的人士阅读。
《国际财务管理(第6版)》共分5部分,包含21章内容。部分旨在建立全书的宏观经济与制度分析基础;第二部分介绍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和货币衍生工具;第三部分介绍外汇风险暴露及其管理;第四部分对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和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管理汇率风险的必要工具;第五部分主要讨论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方法。 本书适用于会计、财务管理、管理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mba教学。
这本《国际会计学》被公认为是国际会计领域*权威的著作之一。此书第1版于1984年问世。第2版于1992年出版,由乔伊和另一位国际会计大师米勒(Mueller)合著,成为国际会计涵盖内容的比较全面的范例,其理论深度受到读者的普遍赞许。书中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会计实务体系的发展和分类,对以国际会计协调化为主线的国际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制定及其他协调活动的评述,对国际财务报告和披露及外国财务报表分析框架的确立,以及在国际会计中涵盖管理会计等方面,为以后的版本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对世界上多个典型国家的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进行了广泛比较、深入分析和横向研究,以多重视角诠释各国财务报告的差异及原因,以及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全面理解会计的国际协调和其他国家的会计惯例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这一版尤其关注了中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情况,专设一节梳理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几次重大变化以及国际趋同。《比较国际会计(第11版)》可以称得上“全球范围内讲述各国财务报告和会计准则问题的权威著作”。
《比较国际会计(第11版)》由克里斯托弗·诺比斯和罗伯特·帕克著,薛清梅、曹玉珊和吴迅捷译,是比较国际会计领域的*力作,也是有影响的教科书之一,已被全球多所知名大学选用。本书作者诺比斯教授已获得由美国会计学会授予的“比较国际会计杰出教育家”称号。作者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借鉴法学、管理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以大量的研究材料、案例,客观地分析了各国的会计管理,揭示了财务报告差异的原因和国际协调的意义、障碍以及进展。同时,《比较国际会计(第11版)》还参考和介绍了大量国际会计领域的*研究文献,因而非常适合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以及国际会计研究的参考书。
郝振平编写的这本《国际会计(第4版)》是立信会计丛书之一。全书共分第十五章,内容包括:国际会计环境,美洲及大洋洲的会计环境,欧洲的会计环境,亚洲及非洲的会计环境,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际资本市场和跨国公司,国际财务报告,合并报表与分部报告,外币会计,通货膨胀会计,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国际税务,国际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