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是商业银行*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 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
目前市面上关于债券投资的书籍主要分两种。一种偏向于债券基础理论,如布鲁斯 塔克曼等著的《固定收益证券》或弗兰克J.法博齐编著的《固定收益证券手册》,此类书籍对于夯实从业人员的专业基础大有裨益,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实务操作经验的传授较少,一些读者可能面临空有理论而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二是这些国外的经典教材主要以美国债券市场为研究蓝本,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几无涉及。另外一种是国内出版的债券类书籍,大部分偏向于政策法规及交易规章制度的罗列,做参考资料有余而行动指南不足。 本书从利率交易的实战出发,详细的阐释了如何将一名刚入行的 小白 迅速培养成一名基本功扎实的利率债投资经理。 与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同,本书从实战出发,去除了对债券交易用处较少且冗余的部分,着墨解决新手交易员框架搭建、如何盯市、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在货币的传统三大职能之外,货币与国家的融资和主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以及中央银行运作有怎样的关联? 传统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实践和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等现实状况挑战了这一认知。 在本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帕特里克 博尔顿和黄海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透过公司金融理论来重构货币经济学,构建了国家资本结构,将货币视为国家的股权。央行发行货币类似于公司发行股票,如果增发的货币没有用来支持高质量增长,增发货币会引起通胀;但如果货币增发不够,高质量增长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经济增速则必然放缓,甚至面临停滞和通缩。 本书探寻的 货币是国家的股权 这一本质,不仅修正了货币主义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MMT)的缺陷,也为货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面临的各类经济挑战与机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积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等关键议题。作者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和丰富经验,对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和建议。书中不仅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外部失衡进行了深入分析,还对如何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提供了独到见解。对于金融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在深入参与全球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当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产生、该如何应对的重要参考。
放眼全球,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聚焦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BCG总结提炼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转型趋势、机遇及路径,助力银行业转型突围,寒冬中转 危 为 机 。 全球*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深度访谈逾百位来自监管、银行业、泛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和BCG 全球48个国家85个办公室的专家,提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 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 ,以丰富的经验和凝练的智慧助力银行业开启成功之门。
这是一部深度解读银行增长本质的思考锦集,是一套帮助银行破局客户运营困境的方法论,是一本可帮助读者形成定制化存量客户运营方案的实践指导手册,更是一本可以激发银行从业者深度思考的启示录。全书融合了作者10余年在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大行从事客户运营相关工作的心得和思考。 不同于其他同类书,本书不会直接给出作者总结或者使用过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案基本都是不可复制的,是具有很强定制化特性的。本书会按提出问题、寻根溯源、给出破解路径的架构来组织所有内容,通过反思与梳理读者面临的存量客户运营问题,从根本上帮读者深挖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发展情况,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从而引领读者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本书共分8章,每一章下都包含若干典型或热点问题,涉及趋势、
本书重点讨论建设现代 中央银行制度背景下的货币 政策规则探索问题。全书分 为三篇:一是理论分析。货 币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表明, 货币政策规则有助于增强货 币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和政策 效果,提高社会福利。二是 经验。美国、欧元区和 日本货币政策演进的过程揭 示,遵循利率规则进行货币 政策决策能够有效地促进全 球经济稳健增长并保持较低 通胀水平。三是我国实践。 本书对我国货币政策转型过 程中存在的金融脱媒、利率 双轨制等典型特征进行分析 ,并基于DSGE模型提出我 国 货币政策规则。本书 的讨论对于完善我国货币政 策框架、推动我国货币政策 向价格调控转型具有重要意 义。
《并购之王》不仅写给中型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是从事中型企业兼并与收购业务的投资银行家和财务顾问的推荐阅读教科书。《并购之王》不但探讨了中型企业兼并与收购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对
2004年,银行理财诞生,时至2015年6月底,余额突破18万亿元。从无到有,一时中国泛资产时代风骚。柳灯是《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对银行理财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新闻报道,以记录者的角色见证着银行理财的时代变迁。杨董一直在银行理财机构工作,对银行理财有着过硬的实务经验与深刻思考,以从业者的角色为银行理财的发展而不懈奋斗。两个人都有意梳理银行理财十年发展之路,正好又得到了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等的大力支持,于是《银行理财十年蝶变》一书得以付梓。《银行理财十年蝶变》是一本比较系统地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全面回顾的金融类书籍,也是一本银行理财专著。全书以时间序列为轴,描述了2004~2014年间银行理财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
本书从探讨“炒股盈利为什么这么难?”这个问题展开,介绍了穿越牛熊的利器——可转债。投资新手可以从第一章初识可转债开始,逐步了解可转债基本概念、可转债生命周期,再阅读后面投资可转债的九重境界、价值可转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债券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
给银行从业者的一本零售转型指南。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公司业务的运营模式遭遇挑战,而零售业务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在银行业务中的资本回报高、风险水平低、带动作用大、业绩波动小等优势,使得银行纷纷开启零售转型。银行零售转型包含两个层面的任务:一是零售业务本身的转型,即经营管理由存款导向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盈利导向的现代模式;二是银行业务整体的转型,即零售业务的规模和盈利在全行中的占比逐步攀升,成为整个银行主要乃至大的支柱。这本书作者基于在招商银行零售业务领域的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在吉林银行的工作实践,结合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标杆行零售转型的探索实践,在战略和操作层面对商业银行零售转型提出新的逻辑,并提炼为十大方面,包括客户为王、服务为上、AUM为纲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现行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存在的一些缺陷,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了对2000 MFSM 与 2008MFSCG 的全面修订。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了2008 MFSCG与2000MFSM修改合并版的草稿2016MFSMCG,国内关于2016MFSMCG的研究比较薄弱。本书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3月颁发的2016MFSMCG,依照宏观经济核算体系的逻辑思路,首先结合2016MFSMCG中的 谁 , 做什么 , 为什么 , 结果是什么 等问题,研究了其基本概念、核算目的、核算对象、核算范围、分类问题、核算原则及不同类别资产和负债的具体核算方法。其次结合宏观核算体系 为什么 、 怎么做 等问题,阐述了2016MFSMCG的广义货币、基础货币、信贷和债务等货币与金融统计的总量指标体系,并剖析了为统计总量指标建立的两个层次的统计框架:部门资产负债表和概览;同时也剖析了为反映部
本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意见汇编包括了委员会于2012 2016年期间做出的从TA755rev到TA840rev的系列意见,是四十余年以来委员会著名的系列意见汇编出版物中*一集。本书中所含的82个意见反映了国际商会全球应用的信用证、银行间偿付、跟单托收及见索即付保函规则是如何运用于日常实务的。银行委员会的意见代表了委员会对国际商会规则如何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官方解释。多年以来,这些意见不仅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有力指引,也被法官们在审判涉及国际商会惯例的争议时所广泛引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化会对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产生溢出效应。本书通过分析美欧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特点、工具与效果的异同,重点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美欧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全面分析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相互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制定和优化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人民币汇率改革目标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加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管以及加强中国宏观审慎监管等政策建议,以保证中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本书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既可作为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研究生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金融研究部门和金融实务部门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