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深受北京大学学生欢迎的宏观经济学讲义。这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既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理论,也给出了理解中国经济运行的完整框架。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的债务问题、中国的金融乱象等鲜活经济现象在统一框架下得到了深度解释。 这本书以本科生能接受数学水平介绍了均衡宏观经济学,可以与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无缝衔接,因而是同学们进入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便捷进路。这本书也紧跟中国经济实践,对重要现实问题给出了解释,从而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形成对中国经济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为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提供灵感。
本书是华泰证券的研究分析报告,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九章概述了近两年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势。这九章分别是需求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供给侧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物价,货币政策,金融稳定,财政政策,利率为轴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美元周期、人民币汇率与大国博弈,国际比较系列研究。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翔实,辅以多张图表,形象地说明了各指标的走势,比较直观,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配套于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第七版)的学习手册,每一章包括学习精要、习题解析、补充训练三个部分。学习精要部分对本章知识点做出精要提炼,习题解析部分提供本章课后习题的答案及详细解释,补充训练针对课后习题未能覆盖到或者覆盖密度不足的重难点,提供一些补充练习题。 本书适合经济学本科生及考研考生复习使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由于有比较严密的数学推理和基本模型,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般的教授风格和逻辑体系。但是,什么是宏观经济学?是报纸杂志上报道的一系列数据,还是学术报告中鲜活的案例?如何教授宏观经济学?我们需要牺牲真正的经济学内容而一味换取和追求轻松的表达方式吗?是否会在过分紧密联系流行话题的同时忽略了学术上令人深思的挑战? 罗伯特 J.巴罗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正确阐述经济思想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还提供给读者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材所缺的一种统一的方法一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作者用较为简单的数学推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模型,并在每章结尾处配备问题与练习、术语解释等辅助内容。以方便学生使用。
本书作者在《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基础上编写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包括《微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上述《西方经济学》(第七版)教材的“简写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院校较少课时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作者在编写这本《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时力求做到:*,既涵盖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尽量突出重点,让读者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和把握原理;第二,以文字表述为主,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三,删去一些章节和所有章后“结束语”,以减少篇幅, 简明扼要;第四,每一章仍旧设立一些重要的复习与思考题,以便于读者复习和消化。(本书习题全部取自高鸿业版 《西方经济学》(第七版),答案可见由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本书涉及宏观经济学核心问题 增长和波动的主要理论。全部内容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展开,总体框架分为四篇,前三篇是波动理论,第四篇是增长理论。在参考国外十几部高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本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课程体系清晰、条理分明、重点要点突出,吸收了本学科的新成果,并对前沿予以评价,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内容接轨,具有系统性、前沿性的特点。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可以免费提供给任课教师使用。如需要,欢迎填写书后的 教师反馈及课件申请表 索取。
全书包括古典国民收入理论,货币、价格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的古典主义理论,开放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等内容。第二版更新了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新进展,更新了案例、参考资料。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中心思想是有效需求理论,因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而利率、工资、价格等因素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凯恩斯提出:“只要政府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实行公共开支和经济军事化,就可解决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这一理论为各国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奠定了基础。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 重要。在研究方法上,他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 具一般性的理论。
美国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内容介绍: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 学生导向 ,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 新闻摘录 ,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我国自进入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升级时期以来,政府亦出台了一系列对市场宏观调控的新措施,这也导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宏观调控法治化及其创新被再次强调。对宏观调控法的再学习再研究,具有不同以往的现实意义。 《宏观调控法学——市场与宏观调控法治化》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力图全面反映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兼顾专业教材的系统性、基础性和规范性,因此既可做为经济法学专业教材,也可做为研究宏观调控法治和经济管理实务的参考读物。
本书是国家*组织统编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和吴汉洪教授、北京大学刘文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冯金华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尹伯成教授共五名教学人员组成编写组,高鸿业教授任主编。 本书*版至第六版顺次于1996年、2001年、2004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出版。*版的序言指出: 正如西方学者所承认的那样,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随着时间的流逝,西方经济学会出现新的内容以及不同的着重方面,反映这些情况的教科书必然也应如此。因此,本书在将来势必要进行修改和增删。 以第六版而言,其出书的时间距今已有三年多。有鉴于此,第七版的编撰成为应有之举。此外,使用本书的经验和改善本书的章节安排也使新版的编撰成为必要。
《中级宏观经济学》是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宏观经济教科书。它沿总需求形成的 五环节 构成(购买意愿 有效需求 交易货币需求 交易货币可得性 价格 总需求)这一理论线索,揭示封闭经济的三大模型 简单凯恩斯模型、IS-LM模型、AS-AD模型 之间密切的逻辑联系,概括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本书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结构,在前面的模型(例如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某问题全面的回答,而是部分的回答。经过以后各个模型的研究,对该问题的回答就会由于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而变得更为全面。这意味着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个部分之间、各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联系。值得指出,经济逻辑、经济含义,以及通过经济逻辑、经济含义理解背后的现实经济问题仍然是本书写作的主要考量,但是本书也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而有意识地加强对宏观理论模型的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19版)学习指南》是萨缪尔森19版《宏观经济学》教材的配套学生指导用书,书中的每一章与教材一一对应。每章的内容包括概述、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复习、小结与提纲、学习提示、习题和答案,帮助学生在学习教材之后辅以习题巩固和自测。 本书的内容编排贴近教材,是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配套辅导用书。
世界银行曾于2006年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度提出 中等收入陷阱 这一名词,并描述性地指出: 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 。在这种特殊的停滞徘徊期内,经济增长往往呈现急转直下、雪上加霜并难以企稳向好的特征,被形象地称为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 中等收入陷阱 的本质是增长陷阱,即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停滞徘徊期。本书从多个方面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 ,对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共十一章,*章为宏观经济学概述;第二至九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IS LM模型、AD 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第十章简单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十一章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短期经济模型。同时,每章还精心设置了学习要点及目标、关键概念、本章小结和自测题等模块,有助于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 本书内容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完整性,可作为大学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经济学教师、学生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