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蓝皮书被*列为“十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由*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全国长期研究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4)》以“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为主题,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法治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重点问题的分析,以寻求西部地区进行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书主编单位组织西部学者群体历时一年之久,总结了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与经验,尤其针对2006年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它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学术活动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从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
我国的西部开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历程。本书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数据,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国西部开发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着重论述了西部开发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代对西部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西部开发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征、西部开发与西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本书是是海内外研究中国西部开发史的*成果,展现了数千年来我国西部开发的轨迹,探讨了历史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区差异,揭示历史上西部地区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甘肃蓝皮书: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版)》深度分析了2012年甘肃经济运行情况,科学预测了2013年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剖析了甘肃经济发展中的深层问题,认真提出了促进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对策建议。特别对新时期甘肃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甘肃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与水平、甘肃工业竞争力以及重要主体功能区产业布局及变动等诸多战略问题、经济难点与热点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 《甘肃蓝皮书: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版)》体现了专家视野,突出了应用价值,具有超前性、权威性和学术性,适合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阅读。
本研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改革的实践,运用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视野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弥补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就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长效机制研究之不足部分,即对短期性的需求政策如国债、转移支付、财政投资研究得多,而对长远性、战略性的供给政策如增强西部地区长久发展的融资政策、产业政策和立法政策研究得少,《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的突出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部地区发展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研究;二是对增强西部地区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不同之处是:本研究的角度新颖,不是就西部大开
产业空间布局与转移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界的前沿理论问题,如何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实现科学发展是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效率与布局》以探寻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为主旨,以欠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文献回顾→现实问题描述→理论框架构建→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技术路径,采用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产业转移和承接的动力机制和效率。在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和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基础上,在微观层次构建异质性企业空间布局和转移的动力机制理论框架;在考虑产业转移和承接的不同动机基础上,形成“推拉”模型;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建立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评判指标体系;计算了西部地区省市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指数,并将其值划
本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傅安华先生在西北实地考察基础上作的社会经济研究,当时都以单篇论文发表。内容涉及西北的地质与气候、水利与土壤、农业、畜牧业、工业、交通和矿藏,以及西北在中国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书中指出:西北地层中含矿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金、铁、煤、石油等重工业原料;森林在西北经济上有两种重要性,*是森林能补救西北雨量稀少的缺陷,第二是适合地方环境,西北有一半的地方是山地或高原,在农业生产上颇不适宜,但极适于植林;凡西北水利发达之时代,均是西北经济繁荣之时代。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发展西北经济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时的西北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附了《日本侵略下东北经济的矛盾现象》《农村破产的现状与救济》等文章,均不乏真知灼见。
作者从实际国情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失衡预警机制与社会稳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思路。书稿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特殊性、发展失衡、社会预警机制以及区域中长期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书稿深化了经济学中关于"均衡发展理论"的探讨,丰富了发展经济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世界广泛存在的社会冲突与社会危机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充实了民族学中关于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内容,为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的兼容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扩大了政治学中关于政治参与、基层政治文明、区域自治的研究范围,为区域自治、社会控制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书稿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书稿以
黄河文明足中华文明的主体,黄河足黄河文明的载体。 黄河文明的衰落,足华夏儿女的悲哀! 黄河文明的复必,足中国儿千年亘古不变的上题。 足中国大西洋、太平洋国际走廊的复兴。 足中国贯穿东部、中部、西部命脉的复兴。 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的重大战略的复兴。
本书是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第二阶段的终研究成果。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长期从事西部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宏观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从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未来5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总体开发战略等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在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国内个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和
中国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既有全国层面的制度政策因素,也有中西部的区域因素。中西部的改革开放本相对滞后,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面对全球化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既要克服全国层面的制度障碍,还要针对中西部的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本书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中西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向。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人群。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包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莱宾斯坦的“临界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贫困产生的根源进行了解读。但无论是认为贫困因人力资本投资匮乏,认为“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还是认为循环积累导致贫穷,似乎所有理论的终实现都指向一国政府的价值判断与执政能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尤其是从“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为世界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
中部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占全国贫困地区的四分之一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总体上有了较大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至今发展不快,且中部贫困地区与中部革命老区存在高度的重合,90%以上的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3年,中部贫困地区130个贫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1323.03万余人,占其总人口的19.14%,占中部六省贫困人口的49.57%。马克思说: 竞争是挡不住的洪流。 竞争有利于倒贫困地区改进发展模式,提高地方政府执政水平。提升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实现中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和持续发展,培育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是关键。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的内涵是什么,其现状如何,各贫困地区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何在?这些都需要详细系
该书以2010 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研究背景, 在科学界定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内涵基础上,立足新疆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源型经济、投资拉动型经济、绿洲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等基本特征, 提出新疆应充分利用三个优势发展三个战略的思想, 为新疆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书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的重点项目,是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三年完成的对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名誉会长董志凯对此书的评语是:该项国情调查报告全面考察了攀枝花的建设历程,重点在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半个世纪攀枝花的变迁,是迄今以来这一领域少见的、全面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反映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我国集中力量配置资源的经验,企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中技术创新、城市设计创新、铁路修建技术创新以及建设者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均是以往研究中罕见的,许多内容非亲自深入难以知晓。报告对三线建设中一些原则和体制的研究探索,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采用吸收了近年相关研究成果。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