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工厂与外部交互所发生的创新——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而且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如果放大到整个制造业来看,没有对制造土壤的固守,基础原理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将会大打折扣。中国有着肥沃的制造土壤,珍惜这些土壤和它下面的交错复杂的供应链根系,是中国制造的一条跃迁之路。
本书对我国的汇率知识进行了全方面地介绍,包括如何正确区分民间正常借贷、高利贷和非法金融业务,帮助读者了解人民币开户、结算、汇兑和各种存、贷款规定,以及相关的外币、外汇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知识。
《牛的常见病诊断图谱及用药指南》共分为四部分,即牛普通病19种(夏成编写)、牛传染病17种(朴范泽,侯喜林编写)、牛寄生虫病(王春仁编写)8种和用药指南(王新编写)等,包括了养牛生产中的常发病、重点病和牛病治疗过程中用药的注意事项。写作过程中本着实用的原则,主要介绍每一种牛病的临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在相应部分配有彩色图片和相应说明,共计130余幅彩色图片,为作者亲自在临床实践中拍摄的。
……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全球汽车动力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实现车辆使用阶段“零排放”、全生命周期“低排放”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具有续驶里程长、燃料加注时间短的优势,在车辆适用类型、应用领域等方面与纯电动汽车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将与纯电动汽车共同发展、长期并存,共同支撑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写《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蓝皮书》,依托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行业和专家平台,针对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相关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重点研讨,将为促进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
《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1986-2010)》上限起于1986年,下限止于2010年。为保证史实的完整性,部分内容的记述时间适当上溯下延。 《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1986-2010)》系统记述安徽省煤炭行业生产、销售、安全监管、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企业文化以及重点煤矿企业的发展概况。 《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1986-2010)》根据全省煤炭行业的发展进程和经营管理特点,设置篇、章、节、目。其中第十篇为煤矿企业简介专篇,篇下设章,章下设目。
当前,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门课题。《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以我国著名老工业城市重庆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学、历史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探讨构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及实践方法。
《牛的常见病诊断图谱及用药指南》共分为四部分,即牛普通病19种(夏成编写)、牛传染病17种(朴范泽,侯喜林编写)、牛寄生虫病(王春仁编写)8种和用药指南(王新编写)等,包括了养牛生产中的常发病、重点病和牛病治疗过程中用药的注意事项。写作过程中本着实用的原则,主要介绍每一种牛病的临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疾病,在相应部分配有彩色图片和相应说明,共计130余幅彩色图片,为作者亲自在临床实践中拍摄的。
《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入手,通过对产业结构转型、外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市场化应用、绿色低碳消费、建筑和交通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等进行科学、系统和定量化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社会可行性、技术可能性和政策可支撑性,得出了中国有可能成为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更严重的国家,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高碳扩张型增长已没有空间,能源转型已具备条件等结论,并认为2025年前中国实现碳排放峰值的可能性极大。 研究采用了IPAC-CGE能源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对碳排放峰值可行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模拟和计算,并提出了尽早达到峰值的行动清单和政策建议。
《未来世界:改变人类社会的新技术》是对仿生人、机器人学、飞行汽车、人工生命、生命延长、行星矿业,还有人类进化的未来、意识下载的可能性等科学和科技的调查和展望。所有本书中描述的科学技术均为“破坏性”的技术,这些技术取代了现有技术并打乱了现有市场秩序,也打破了现有的价值链条——这些“破坏性”技术粉碎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认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谈地球世界的未来。 作者谈到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改变。内容包括人工感知(人工视觉植入),仿生人(仿生战士),还有思维上传技术、灵魂的生物学等。 第二部分谈外部世界的未来。 作者讨论科学和技术如何重塑外部世界。包括基因工程产生的虫子,还有飞行车、太空跳伞,以及小行星采矿业等奇怪的东西。 最后一部分是未知世界。 作者讨论一些
本书借鉴德国制造业工业4.0理念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融合、创新和应用,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涵盖:技术层面、制造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以工业物联网为载体,构建一个包括智能产品、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并存,大中小制造企业协同,平台企业、工业软件服务商、工业安全方案提供商支撑的制造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