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 周末刑法讨论会 的内容实录合集。 《刑法的私塾(之二)(套装共2册)》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部《刑法的私塾》收录的是2010年-2013年的案例,《刑法的私塾》(之二)收录的是2013年下半年-2016年底的新案例,包括刑法修正案九之后出现的新案例。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刑法解释在方法论上面临转型的命题。为确保刑法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有必要倡导一种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解释论中的功能主义,主要是将如何有效发挥刑法规范作为行为规范的预防效果的考虑,纳入刑法解释的过程。全书旨在对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作方法论层面的勾勒与展开,主体内容分为三编。上编主张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进行方法论加工,由此推动解释论实现功能性的转型;中编探讨在解释论领域,如何实现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一般制约;下编试图将一种既强调应变又注重自我控制的解释论,自觉地作为方法论而适用于刑法中具体的问题领域。
本书主要采用刑法教义学的方法,撷取真实案例,围绕着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热点案件和 两高 指导案例展开研究。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针对十个案件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刑法教义学的方法,但个别章节采用了社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除了涉及刑法适用问题,还涉及证据问题、程序问题,以及刑民交叉问题;在研究类型上,区分为针对案例的研究和关于案例的研究。全书以案例为引线,理论为支撑,充分展示了刑法教义学实践功能,同时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是一部独具一格的案例研究作品。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第二卷):比较法的视角》是"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项目的第二部分,《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卷):德语国家的视角》从德语国家的法律视角展开讨论,《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第二卷):比较法的视角》则从七个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角度回应*卷提出的问题,并给出比较结论。在选择这七个法律制度时,作者谨慎地确保它们对欧洲法律传统的代表性。 此处对于两卷本有必要补充介绍: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两卷本)讨论的是"损害赔偿法(Schadensersatzrecht)"问题,其范围要比通常所理解的侵权法更加广泛,还包括违约赔偿及其他法定赔偿制度在内;它同时还涉及了消灭时效的内容,从而也超出了损害赔偿法本身。"基本问题"的提出以德国法族(德国、奥地利、瑞士)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其侵权法)为基础(*卷),但明显具有《奥地
清华大学法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经法学院批准于2024年4月设于清华大学法学院。该中心以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为时代背景,以2023年修订《公司法》为契机,以世界各国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内在机理为借鉴,对既有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体系性创新,尤其是对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展开深入研究,从而使公司治理的功能定位能够契合时代的发展,为中国式公司治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沈朝晖,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本书深入比较了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以下简称香港)的法律制度,搭建了内地与香港多元法律实践的桥梁,本书也是首本由内地律师、粤港澳大湾区执业律师、香港执业律师、大律师、法律人士与法学研究生共同编撰的著作。 本书包括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婚姻家庭与继承纠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与合规制度等综合性内容。通过实操案例提供办案指引,不仅能够给内地与香港法律界人士执业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专业交流与法律服务的合作,也可以给青年学生,以及对涉外法律有兴趣的人士普及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建立对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基本认知。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的是中国至晚清为止历代法律及其相关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晚清至民国时期法律文化处于转型期,与传统社会存在密切的渊源与衔接关系,本书也将其部分内容归入传统法律文化的范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本书将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考古资料、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宗族制度、社会管控、秘密社会等专题置于一个综合的体系中进行介绍,以期读者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一个完整的、宏观的认识。
本书精选了15个贸仲仲裁裁决,重点选择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俄罗斯、新加坡、南非、英国、美国这1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域法院根据区域间安排和《纽约公约》作出的与执行相关的司法审查案例,通过案例来剖析这些法院作为执行地法院审查贸仲仲裁裁决的标准。15个案例均按照“案例导读”“法院判决”“案例评述”的结构统一撰写。其中,域外法院的判决或决定均有全文翻译,以便真实、完整地呈现该法院如何根据《纽约公约》作出是否承认和执行贸仲仲裁裁决的思路。
本书的写作立足于以下三个维度:其一,体系性解构法定证据类型,对当事人陈述、书证、电子数据等八类证据进行“庖丁解牛式”剖析,既阐释规范要义, 揭示实务中易被忽视的审查要点;其二,提炼百余条裁判规则,这些源自真实判例的规则如同散落的珍珠,经类型化整理后形成可参照适用的证据审查图谱;其三,嵌入百余个典型案例,其中既有 的指导性案例,也有基层法院处理的常见纠纷,力求通过具体情境展现证据规则的动态适用。 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审判者视角”的贯穿始终。每一章均以实务问题为切入点: 偷录视听资料如何认定效力?微信聊天记录的举证边界何在?单方委托鉴定的效力如何认定?对这些高频争议问题,本书不仅给出法律解释路径, 结合诉讼策略、心证形成过程进行多角度推演,将法官的审查思维可视化,使读者得以窥见证据认
近年来,全国法院受理的清算与破产案件数量持续攀升,市场对实务操作指南的需求日益迫切。本书系统梳理了清算与破产领域的核心内容: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破产管理人、债务人财产、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预重整、重整、和解、破产清算、企业清算及退出等,并精选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提炼100个关键实务要点。作为编者团队继《民事执行实务100点》后的又一实务力作,本书旨在为律师、法官、破产管理人、企业法务等专业人士提供清晰实用的操作指引,助力提升清算与破产实务效率与规范性。
《立法权的科学配置》从立法权的原理、科学配置立法权的意义、方法及标准等立法权配置的基本理论出发,一方面围绕党的领导与人大立法的统一、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的协调、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划分等我国立法权配置的根本性、一般性问题作出科学阐述;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及军事立法权的科学配置等我国立法权配置中有特色、新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立法权科学配置中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以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为代表的英联邦国家,陆续建立起一种新型权利保障模式,比较宪法学界称之为“弱司法审查”制度。“弱司法审查”在形式上由立法前权利审查、司法审查和立法回应等环节组成,议会、政府和法院均承担相应的权利保障责任,同时通过民主对话分享彼此关于权利的见解。为更准确地理解“弱司法审查”的权利保障功能,本书首先将其置于英联邦国家保障权利的历史逻辑中加以考察,论证它是对传统议会至上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弱司法审查”在实际运作中呈现出“以法院为中心”的面向;最后对“弱司法审查”的权利保障功能作出评价,并指出它可能具有的借鉴意义。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