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宪法研究著作,探讨中国宪法制度如何展开。书中讨论的 宪法 ,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某种西方的普世理论,而是站在中国宪法(尤其是 八二宪法 )的自身实践基础上,展现中国宪法和制度的自身逻辑与发展道路。 全书辑集了作者2010年以来的9篇作品,记录下一位青年学者10年来的学术探索。作者有着深刻的 问题意识 ,在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基础之上,不仅探讨了中国宪法研究中的概念、范畴、方法和理论,还通过批判性分析对比美国宪法,试图打破西方理论的普世神话和话语霸权,进一步提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国宪法的实际框架,具体分析和研究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
本书原为林来梵教授讲授本科 宪法学 (国家精品课程)的全套课堂讲义实录,是近年来我国书肆中畅销的宪法学读物之一。 全书基于 规范宪法学 的独特方法,对宪法学的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阐述,间中不时针对国内各种宪法学理论做批判性的学术分析,并就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学术见解。书中的语言表述也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原有风格,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颇有 临场感 。 此度第三版以2018年修宪为契机,对原书的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发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始,我国宪法制度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起经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我国现行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通过。此后,根据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大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先后5次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
本书吸收法学界关于立法学研究所取得的新理论成果,结合近年来的立法进展和备案审查实践,综合运用价值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立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基本原理部分主要探讨立法的概念、立法的分类、立法的本质、立法的历史发展、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基本制度部分主要剖析立法体制、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效力、立法评估以及立法完善等。本书致力于构建我国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立法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以良法保障善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宪法的核心问题,是权力配置问题,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近代宪法的历史。作者对从清末到民国六次制宪活动,按照时间顺序,抽取其权力集中(分配)内容做文章,无论在国家机构之间,如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的权限,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阐明了 权力集中 是这一宪法断代史的关键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中国近代宪法史,就是研究权力集中的历史,以此为线索梳理近代宪法文献,充分说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在近代的延展,也为今天宪法理论发展提供了历史资料与镜鉴价值。
本书以史学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挖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实施,包括各种政治力量围绕该法进行的斗争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元素,勾勒出传统文化对该法律的影响,进而分析中国引进西方宪法文化、进行民主法治建设所必然面临的境遇,及东西文化碰撞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反应等等。
《中国宪法年刊》由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主办,自2006年创刊至今,《中国宪法年刊》已经连续出版了整十卷。这是对中国宪法发展的客观记录,也记录了宪法学者们的不懈思索与孜孜以求。本卷部分为“学术论文选编”。第二部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宪法发展专题”。第三部分为“外国宪法(学)新发展”。第四部分为“重要学术会议综述”。第五部分为“宪法学学术活动”。第六部分为“宪法学研究信息”。
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是依法治国事业中*核心、*根本的问题。依法治国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能不能实现。本书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总体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伟大思想为目标,针对几十年来宪法实施和监督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展开研究。注重史料分析,在历史脉络中把握宪法前进的节奏与方向。努力抓住重大问题,使宪法实施和监督纲举目张。力求准确阐释四中全会精神,以健全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为突破口,为将依法治国的整体事业推向历史的新高度尽绵薄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权*、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本书为公司分册,收录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破产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司法解释。
中国宪法学体系的构建当取决于宪法学自身基本范畴的构建,基本范畴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完善的主要标志。本书把当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概括为八组十六个范畴,即民主与共和、宪法与法治、基本权利(人权)与国家权力、宪法职权与宪法责任、宪法规范与宪法效力、宪法救济与宪法诉讼、宪法概念与宪法解释、宪法监督与宪法审查。它们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宪法学的基本框架,整个基本范畴体系构成个内部相通、外部协调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个范畴之间具有逻辑同一性基础,既有独立的价值,又体现其在体系中的不孤立与相容性。每个范畴发挥作用,都依赖于其他范畴提供支持。八对范畴依顺序展现的是宪法运行的全过程,共同致力于宪政理想的实现。这十六个基本范畴之间的运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 《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是注释法典系列(新四版)的分册之一,该分册涵盖刑法领域重要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解释及函复。 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以【注释】形式对重难点条文阐释,注释内容吸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人民法院等部门对条文权*解读的精华。 重难点法条下以【链接】的方式索引重要的关联条文,提供相关且有效的条文援引。 专设【公报案例(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指引】,案件来源于*人民法院公报及其他权*出版物、各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等,收录大量案例全面展示解决法律问题的实例。 在目录后设置【典型案例索引】,迅速定位案例资源,以此*限度地提高图书的即查即用性。
2015年是中国宪法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为总结和回顾研究会成立30年来中国宪法学者的学术贡献,经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中国宪法学三十年》。本书分为宪法学总论篇、宪法学方法论篇、基本权利篇、国家制度篇与研究会建设篇五大专题,对中国宪法学近30年来的研究状况进行分类梳理、综述与评论。
本书分为以下部分:*部分为"研究会三十年纪念"。第二部分为"学术论文"。第三部分为"宪法学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笔谈"。第四部分为"宪法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全面实施笔谈"。第五部分为"外国宪法(学)新发展"。第六部分为"重要学术会议综述"。第七部分为"宪法学学术活动"。第八部分为"宪法学研究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 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民政法典分册按照基层治理与社区建设,婚姻、收养登记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殡葬管理,社会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管理分类别整合了法律、党内法规、行政法规及文件、部门规章及文件、司法解释,部分附带文书范本,全方位介绍了民政相关法律法规。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持了权*、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选工具书。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至于中国近代宪法文化的发生,可以说是西学东新的结果,当西方的宪法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特定的时代要求相交汇以后,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异。因此,通过中西宪法文化的比较,把握近代中国对宪法概念的独特的理解.以及宪法的价值追求和基本过程,进而揭示中国宪法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宪法史(政治)》作者张晋藩以时间为顺序,以对宪法价值的追求和基本过程为线索,揭示出中国宪法历史的发展规律。
本书是对道路交通赔偿纠纷全面、系统的解析,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二庭法官精心撰写,收集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诸多典型案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与研究,除阐述基本的法学理论之外,更多地侧重于审判实务问题的分析,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宪法事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治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