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重点打造的 中华文脉 从中原到中国 丛书项目。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 兼儒墨,合名法 ,史称 杂家 。他也是中华文明中传承悠久的商贾文化的典型代表。本书主要讲述了吕不韦以一介商贾之身,凭借着过人的眼光和游说能力,帮助质子异人返回秦国并登上王位,从而封侯拜相、权倾天下,却终饮鸩自尽的传奇人生。这部传记兼具史实还原与可读性,对发掘和弘扬中华商业文化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侦查中需要保护个人信息吗? 侦查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侦查中保护个人信息与民法、刑法、行政执法领域有何区别? 侦查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是何关系? 本书因应个人信息保护的时代主题,回答侦查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问题,构建侦查中 权利保护 与 权力保护 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为侦查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框架、解释方案与落地机制,力图实现《刑事诉讼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有机衔接,促进程序法治与数据法治的融合。
本书围绕我国《民法典》一般人格权条款的本质及立法选择、一般人格权价值基础的表达方式、作为一般人格权价值基础的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条款与具体人格权条款的适用关系以及一般人格权侵害民事责任的认定方式等六部分展开研究,希冀为《民法典》一般人格权条款的准确理解适用奠定砖石基础,最终助益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的充分实现。
《人身犯罪解释论与判例研究》分为侵害生命、健康的犯罪;侵害自由的犯罪和侵害名誉的犯罪三部分,具体内容有: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组织、出卖*罪;“致人重伤、死亡”研究;致胎儿死伤的刑法评价;虐待罪;遗弃罪;遗弃罪与不作为杀人罪的界限;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拐骗儿童罪;强奸罪;侮辱罪;诽谤罪等。
本书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具重要地位和影响的 以民为本 思想贯古通今的全面研究,阐释和论证自先秦产生和发展的 以民为本 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权属性,并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内核。其人权保障思想在古代社会中获得了法律转化与功能实效。近代 以民为本 思想具有了反帝反封建的倾向,其思想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历史性的变革,终通过 以人民为中心 的人权理念完成了传承和超越。
保护未成年人性权利免受犯罪侵害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媒体不断曝光侵犯未成年人性权利犯罪案件,未成年人性权利的保护问题引起了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书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侵犯未成年人性权利犯罪的犯罪现状、犯罪特点、犯罪原因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侵犯未成年人性权利犯罪区别于侵犯成年人性权利犯罪的犯罪特点、犯罪和被害原因,决定了对侵犯未成年人性权利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同等重要。从立法、司法和社会综合措施多维角度建构侵犯未成年人性权利犯罪的防治网络, 化保护未成年人性权利免受犯罪侵害。
本书对人权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刻而独到的研究,分析了公民基本人权的概念及其内涵,区别了人权与权利、公民基本权利、法律权利诸概念,说明了公民基本人权的主要类别、内涵、本质和渊源,以及人权保障的理由、历史教训和现实途径。作者立足于理论前沿,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基本人权保障法律建设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尤其是特殊群体人权保障法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选举权、劳动权、信访权、立法听证权、环境权、知情权、隐私权、受义务教育权、迁徒自由等,以及特殊群体人权保障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并对中国公民基本人权保障的难点与对策,近年来公民基本人权保障的社会热点话题及中外维权典型案件进行了分析。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个人信息不仅与信息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密切相关,其商业价值、公共管理与服务价值也更加凸显,前者意味着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后者意味着公私领域的个人信息利用需求,二者在大数据时代均亟待强化。在此利益需求格局下,问题解决的关键仍然在于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利益平衡,可行的方案是以一定标准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区别保护和利用,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多赢。《专家建议稿》采取统一的立法模式和总分的章节结构,共分为九章,既将公私领域内信息业者和国家机关的个人信息处理行为统一纳入调整,又通过分章的方式分别设立信息业者和国家机关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具体行为规范。
本书是2005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人身权法律保护与法制改革”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粹。书中围绕人身权保护与法治探讨了人身权概念与人身权保护的意义、人身权保护与法治发展、人身要权的宪法保护、人身权的民事法律
本书以《国家赔偿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系统阐述了国家赔偿纠纷的责任分担、伤残鉴定及损害赔偿。 本书的大体结构是,前四章主要为国家赔偿法中涉及人身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的相关理论问题,包括赔偿原则、赔偿费用组成与计算等。后二十二章分别叙述了不同方式对人身生命健康权的侵害,在每一种损伤中分类列出了损伤的诊断标准、损伤程度、伤残程度、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等内容,并对不容易明确鉴定的地方加注了医学参考标准说明。 本书意在为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院、各级公安机关、各级安全机关、各级司法机关、看守所、劳改监狱部门和国家各级行政机关、执法机关,在处理侵害公民人身生命健康权,国家负有赔偿责任的案件中提供参考;也可以供法医、医师、律师、公民个人和政法院校在工作或教学中借鉴
2016年9月29日,中国发布了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即《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成为连续制定并实施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少数国家之一。本书按照背景与成就、内容解析、展望和建议三个部分展开,对《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制定和实施背景、文本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呈现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特定群体权利,人权教育和研究,人权条约履行和靠前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发展脉络和新愿景、新规划,并对各项权利的保障和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方案进行了探讨。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那一年开始,中国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30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采。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致人重伤、死亡”研究;致胎儿死伤的刑法评价;虐待罪;遗弃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