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丹所著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内容简介:植新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美国和欧洲发展出两种各有特色的保护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TRIPs协议的缔结和实施,在植物品种/植物创新保护的问题上,又增加了不少可能影响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力量。本书系统地讨论了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欧盟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以及植物品种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尤其关注美国和欧盟立法选择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践运行情况,以及有可能影响各国植物品种/植物保护制度的国际力量及其原因,从而为中国的植物品种/植物创新的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本书分为四编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编为“美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分别以1930年《植物专利法》、1970年《植物品种保护法》以及1952年修订的《专利法
本书属于贝克出版社 法学基础 系列教材,体现了学术和教学上的新趋势。其中*突出的特征是简洁明了、适合著作权法入门者使用。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书中附有若干案例及解析,使得学生入门之时,易于获得法规范之适用能力。其针对的使用人群为本科生以及所有想以生动、形象方式了解著作权法的实务界人士。
后TRIPS时期,在国际知识产权立法趋于完善的背景下,以美国和欧盟成员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强调知识产权执法的重要性,不断推行超过TRIPs协定所规定的知识产权执法标准,即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标准。廖丽*的《国际知识产权新趋势-- 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研究》重点研究知识产权执法的本质、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的产生、国际法根据、特征及不合理性;详细剖析美国和欧盟在单边、双边、区域以及多边层面推行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的策略;结合通用药品案、转基因大豆粉案和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执法案,解读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争端。通过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TRIPs-Plus知识产权执法不断推行的背景下,本书*后为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丹尼尔·克罗萨、亚历克斯·加迪纳、福尔克·吉姆萨、约尔格·马切克编著的这本《适用于计算机领域从业人员的专利法实例--计算机实现的发明的保护方法》从深入介绍专利法律、实践以及相关知识产权入手,对USPTO、JPO和EPO的特别是以软件或计算机为中心的专利申请流程及处理特点给予讲解,并从商业方法、数据库、图形用户界面和数字版权管理等领域展开案例分析。本书为计算机领域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专利申请提供了具有实操行的工作指南。
华为是一家持续成功的很好企业,更是战略管理成功企业的典范。华为有一套在长期实践中磨炼而成的端到端战略管理重器,即DSTE战略管理体系,它有效确保了华为取得全方位的成功,并能抵御强大的不确定性冲击。本
本书是低轨卫星通信相关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推荐工具书。
......
\"本书通过条文解读、实务操作及案例评析等内容,全面介绍了外观设计 注册海牙体系的运行规则和主要流程,从实务操作的角度分析了《海牙协定》主要缔约方在法律法规中的特殊规定,以及 不同缔约方的 注册的案例。本书为我国用户熟练掌握海牙体系,充分利用海牙体系的优势对外观设计领域的创新进行保护提供有效信息和清晰指引。 \"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老年人的保护成为很多 立法特别关注的问题。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 创设的持续性代理权制度,是保护逐渐丧失行为能力的老年人的有效法律工具。王竹青主编的《美国持续性代理权和成年人监护制度立法及法律适用》以美国统一代理权法、统一持续性代理权法和统一监护及保护程序法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美国相关法律的现状、发展及改革。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还停留在对精神病人的保护层面,对老年人的保护尚未纳入立法视野。本书旨在促进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典型问题研究》是业内一线从业者的实践著作。本书在对知识产权刑事司法状况与检察环节知识产权研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性案例,对“转码、搜索行为的著作权法适用”“知识产权刑事诉讼中的赔偿救济”“网络提供影视作品侵权行为的刑事归责路径”“私自架设服务器运营盗版网络游戏行为的刑事责任”“假冒注册商标刑事案件中‘刷信誉’的定性”“犯罪圈划定如何兼顾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案件中‘四位一体’和‘四类人员’的诉讼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解读,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文字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在此潮流之下,未经授权的违法演绎、改编影视作品的情形日渐增多,对于以非法演绎方式侵犯文字作品著作权权利的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及梳理成为著作权法律理论及司法实践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文艺作品侵权判定的司法标准:琼瑶诉于正案的审理思路》对“琼瑶诉于正案”的实体及程序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通过该案梳理了文字作品中著作权保护的表达的确认问题,著作权侵权纠纷中被告与原告作品要素发生接触认定问题,共同侵权认定问题,赔礼道歉的适用问题,损害赔偿数额问题,侵权作品停止复制、发行、传播问题等诸多著作权法核心、前沿问题。
本教材连续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 规划教材;第五版曾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 教材二等奖,是 获奖的知识产权法教材,内容专业、形式新颖、品质 。 本教材以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和实施知识产权强国、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理论创新成果为编写理念,以“总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其他知识产权-知识产权 保护”为明晰体系,以知识创新为思想内核,以现行知识产权法和相关 公约为基线,既有知识产权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有各知识产权制度的专题介绍与法律适用要点解读;同时, 知识产权制度、 公约及相关立法例的变动等皆列其间,展现了知识产权法研究的中国智慧及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中国经验。一方面,准确传达了成熟和 的理论结构和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以教为本,以学习目的、关键词、导语、结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非罪化这一论题看似逆潮流而动,但绝非哗众取宠,其根本取向在于通过对知识产权根本特性的深入探究,经由刑法上的犯罪化理论检讨已然形成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规则,进而实现对知识产权救济规则体系的全面梳理乃至重新构造。除引言外,全文共五章。*章是对既有知识产权救济规则体系的全面审视,试图廓清知识产权民事保护、行政保护及刑事保护的适用条件与基本特点,以期呈现出知识产权法律救济的规则体系。第二章将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通过美国法及国际条约的演进对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历史进行回溯与分析,得出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的正当性前提值得进一步推敲的结论。第三章通过对刑法上犯罪化理论的整理和归纳,检讨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刑事保护是否正当,批判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犯罪化在理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第四章通
在我国现行的标准管理体制下,如果专利权人参与了标准制定,但没有披露专利信息,能否视同免费实施的默认许可?专利标准化究竟有哪些复杂的政策和法律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存在哪些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法律应当如何规制? 本书结合国外典型案例,分析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许可问题,剖析专利标准化背后的理论和规律,进而尝试从多层面、多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法律规制对策,*后对我国标准化专利许可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分析及解决法律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即归入法和关系分析法,这些方法是德国法律职业者在法律学习初始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一种可完全独立于法律条文之外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书中全部采用中国法律和中国案例,以法官亲历式的教学方式,将法律适用方法融入个案裁判过程中,希望能帮助中国的法律适用者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的解决法律案件的思路。
《著作权应用与维权知识手册》旨在向作家、编剧、舞蹈家、摄影家以及文艺团体、协会等从事文艺创作、管理工作的不具备相关法学背景的人员普及著作权法知识。通过知识介绍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与文艺创作和开发过程中与著作权权利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重点问题进行讲解。 本书就相关著作权重点问题设计问答一百二十问,采编典型案例三十六个,基本囊括了与文艺创作和开发过程中的著作权重难点问题。
本书着眼于互联网前沿技术,聚焦大文娱、新零售、电子商务、智慧出行、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安全等各领域,为创业者、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团队提供从知识产权挖掘到保护的一系列指引与启示。本书的作者来自 各大一线互联网公司,分别从各自熟悉的领域为企业科学管控知识产权资产、降低风险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参考,既有实战经验的分享,也有前沿领域与热门板块的专业法律分析,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电商直播领域与企业投资并购、IPO 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本书是作者“改善三部曲”的第三部,作者站在组织管理的角度,指出只有以战略为指引,改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任何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只有实施让所有现场员工和顾客参与的改善和精益战略,才能让企业取得显著进展。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中译本第二版)以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检视了当今美国法律中*活力的领域,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公开权以及非法挪用等。其内容广泛,举凡从私人信件的著作权到商业方法的防御性专利,从视觉艺术作品中的著作人身权到商标囤积的做法,从专利上诉法院所带来的影响到对米老鼠形象的管理,均属其讨论之主题。同时,作者从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和政治学、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大量的制定法和法官所创立的规则、以及知识产权与反托拉斯原则的互动方面也一一予以考察。本书内容既有实证的(理解当下的法律是什么),也有规范的(法律应当如何改革)。
随着IT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光电领域的专利申请也成为近年的热点。白光清主编的《光电领域专利审查研究》分为审查实务、技术综述、专利保护和前沿技术四大板块,对光电领域的相关专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布局提供借鉴。
《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是日本 专利法专家、技术史专家、前日本通产省专利厅评审部主任评审员富田彻男先生大作,由辽宁师大廖正衡先生组织翻译为中文出版。 本书以日本为例,详细记述日本“二战”后如何发展经济与技术的过程,特别在专利技术领域,如何与美国针锋相对进行抗争,书中的记录详尽完善,还坦诚披露 间专利斗争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日本以“二战”战败国的惨状, 经济整体凋敝的现实,告诉世界:日本 还要发展,技术还要壮大,那么,如何与诸如美国这样的技术大国进行贸易,贸易的策略,以及政策推进都有什么?有哪些措施?书中记录了日本使用一系列方法抗衡美国的 技术霸权, 读来令人思虑良多。 日本的经验,对于中国而言,不无借鉴价值。新中国专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末叶,经过20年的发展,技术主义似乎并没有 占上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经济日趋一体化。在高科技行业因 化而日益趋同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各国在竞争中取得制高点的有力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其绿 保、高附加值而成为21世纪朝阳产业。我国《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作者:南振兴、陈红英)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厘清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含义,丰富了知识产权客体理论,拓展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与范围,尝试了边缘工业产权法学的建立;实践上对于完善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立法,扶持、振兴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著作权许可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的热点问题。本书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为的法律规制”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许可行为”的微观层面,全面分析和回答“集体管理组织行为为何需要规制”,以及“如何进行法律规制”的现实问题。本书既紧扣我国数字时代著作权许可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也呼应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实践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为的规制动因,不仅具有法哲学、民法学、法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和著作权法上的理论支撑,而且源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为运作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为的规制思路,不仅需要从集体管理行为运作的“制度模式”“组织结构”上着眼,而且需要从集体管理行为规制的专门实施路径和反垄断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