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时效性强 总结《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以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典型案例,结合法律法规对借壳上市、整体上市、产业并购、战略合作、境外并购、最近未过会案例及“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等问题进行全面解读,对一线实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指导 由广发证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安信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等具有丰富并购重组实务经验的财务顾问提出指导意见,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使得本书在内容、角度、上都具有独特性和指导性。全面实用 全面介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新政,以全新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实务案例剖析,是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案例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研究,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分类列举,内容充实具体,实用性强。直观可视
独立董事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也是近年来我国公司法领域的一次重要的法律移植活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本书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兼及法经济学与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透过独立董事制度,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和治理运作中的若干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乃至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执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司清算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中心》以公司清算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为主题,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中心。基于此主题与中心,全书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公司清算制度的完善,以清算的价值理念,即公平价值、秩序价值、利益价值为基点,系统检视我国公司清算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另一条是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中心,探寻在公司清算制度中全面而系统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边界和路径。
本书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和判例,针对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及利用非公允关联交易、操纵公司重大决策等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现象,提出法律对策。除鼓励上市公司及其中小股东运用民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法律责任制度寻求救济之外,我国法制可以参考德国法的事实上康采恩制度、并吸纳美国法上公平交易责任制度中的关键环节,来构建公司法上的补充规定;此外,公司法上应当引入股东之间的受信义务原则,并辅以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从多方面来遏止控股股东、其负责人以及为侵害提供协助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行为。鉴于实践中商业银行及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公众性”,为保护银行储户和证券投资基金单位持有人的
目前,欧美债务危机、中东动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更加明显。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中国企业,特别是海外并购投资的生力军央企境外投资正进入风险高峰期。为此,国资委2011年发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央企加强对未来风险总体形势的研判;2012年4月10日发布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5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上述文件共同构成对央企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意在强化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控央企海外投资的风险。 海外并购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并购风险存在于海外并购的各个阶段,成因十分复杂。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在加快“
“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这不仅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资本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股东退出法律制度正是资本之“出”的制度安排。本书首先阐述了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的构建准则,即股东退出法律制度是在人合与资合、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公平与效率、公司自治与国家强制等几组矛盾中寻求平衡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书根据股东在退出过程中的意愿,分别从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两个方面阐述了股东退出的具体路径。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现代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已经逐渐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延伸,整个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该行业的起步较为落后,市场化程度较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直以来,物业管理服务企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物业管理高质劣,且服务活动中常有违约或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些现象在现代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中屡见不鲜。对于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而言,法律风险并非是难以规避和防治的,如果企业能够及时地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立足于实际采取切而有效的措施,即可限度的降低法律风险对企业及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即将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机会与挑战面前,中国的企业如何办?至今尚未走出困境的国企如何办?在这里,我们以为,在理论上和舆论上,应多一些正确的指导,少一些不正确的误导,对国企走出困境,重振雄风进入国际市场,是关键的关键。对于整个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中国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怎样走向国际市场,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标准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前途和命运将如何?中国企业将以怎样的企业行为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