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学》注重司法鉴定理论与鉴定实践的结合,充分反映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技术及鉴定方法发展的新成果,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对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论述,提出了解决司法鉴定与司法实践相关问题的新思路。本教材侧重于鉴定制度、鉴定原理以及鉴定管理、实施和适用,并对各类鉴定的科学原理、依据、标准、方法、规范,特别是对司法鉴定易于出现的问题及其审查判断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是目前反映前沿理论、带有专著性质的司法鉴定教科书。
本书遵循“以科学捍卫公正”,凸显司法鉴定标准根本依据作用,以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方法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的内涵与外延、鉴定程序与审查、具体项目内容及鉴定方法,并对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方法的现状以及未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帮助开展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业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对鉴定方法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质量,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本书主要涵盖了文件检验的历史渊源、笔迹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因素来认识笔迹的本质差异和非本质差异,介绍了鉴定的统计推断、逻辑和推理、基本思路和过程,以及笔迹鉴定的难点和局限性。结合实践过程提供了实施笔迹鉴定时需着重关注的要素,阐述了影响笔迹的外在及内在因素,结合鉴定实际提出了笔迹鉴定所应遵循的标准与法律要求,介绍了不同类型笔迹所表现的特征,以及不同变量下的指标。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本书也提及了数字化笔迹的相关问题。最后介绍了文件检验员能力评估、如何提高笔迹鉴定的科学性,以提升笔迹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本书对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解读,分析妇产科医疗纠纷特点,并对各类妇产科纠纷案件鉴定予以剖析,旨在探寻各类妇产科医疗纠纷相对统一的鉴定技术路径,希望为妇产科医生注重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提供法律指导。同时,本书结合法院判决,以案说法,从鉴定实践角度提供案例给法官借鉴。本书共有八章,第一章介绍妇产科医疗纠纷的相关概念;第二至五章分别介绍产科、妇科、计划生育、妇产科超声检查纠纷鉴定及相关案例;第六章介绍妇产科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鉴定;第七章介绍基因检测在产科纠纷鉴定中的意义;第八章介绍法官对妇产科医疗损害鉴定意见的理解与适用。
通过剖析来自鉴定实践或司法实践的临床各科约约100件医疗纠纷案例,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疗损害鉴定)的思路与方法,阐述鉴定理论,可以为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提供有益的参考。
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一直困扰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评定混乱与处置失序。《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从临床、鉴定及司法处置等层次着手,较系统地介绍了毒品作用机制、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鉴定诊断难点与要点、域外评定立法情况、国内评定与司法处置现状、评定对策等,并附典型案例以增进读者理解。
本书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道路交通事故物证鉴定的现场勘验、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道路交通事故微量物证鉴定、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状况鉴定、道路交通事故车辆速度鉴定、基于EDR 的道路交通事故技术鉴定、道路交通事故信号灯指示状态鉴定。
该书重点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指南》(GUM)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法庭实验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四章主要介绍法庭测量、计量中的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其溯源,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与表征方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与步骤。第五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距离测量的示例:犯罪现场距离和枪械长度测量,说明不确定度的捕获和评定方法的使用;第六章利用法庭科学中的称重示例介绍天平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使用;第七章介绍了呼气酒精测量中的不确定度评定。第八章补充介绍了不确定评定中的其他事项,包括定量分析、采样、灵敏系数、不确定度与方程式等。
《文书科学检验方法与技术》(原书第四版)对前几版进行了修订和扩充,囊括了最近10到15年间文书检验领域中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果,详细介绍了检验可疑文书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能够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内容通俗易懂。 本书内容包括:当前对笔迹内涵的理解;意外和故意修改笔迹;笔迹样本的收集;破碎文件的检验;专业资质的认证标准及培训;利用数字成像技术对刮擦、涂抹掩盖等变造文书材料进行图像重建。第八章的内容被全部更新,主要讨论了基于当前技术的印刷、复印方法以及对此类文件的检验;介绍了传真、复印、打印等现代办公技术,并讨论了手写、复印和打印文档(包括喷墨与激光打印)检验相关的问题;强调了在检查过程中坚持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探讨了当前拉曼光谱、UVVIS、质谱和SEM分析技术在文件检验中的应用;强调了在文件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解决环境司法活动中如何审查采信环境司法鉴定意见这一科学证据。为此,本书打通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学和法学之间、证据科学与证据法学之间、环境法学与诉讼法学之间的 学科语言 障碍,用法学的话语体系解构了司法鉴定这一技术问题在司法应用环节审查采信的具体标准:顺应当下证据可采性研究的热点,创新地提出了主体可采性、内容可采性、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强度可采性、程序可采性组成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可采性体系。 本书选择了大量环境资源审判实践案例开展实证研究,充分诊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困境并将其本质和根源予以理论化表达,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和环境司法的具体需求,给出符合中国环境司法实际情况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司法适用
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