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学》注重司法鉴定理论与鉴定实践的结合,充分反映司法鉴定制度、司法鉴定技术及鉴定方法发展的新成果,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对司法鉴定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论述,提出了解决司法鉴定与司法实践相关问题的新思路。本教材侧重于鉴定制度、鉴定原理以及鉴定管理、实施和适用,并对各类鉴定的科学原理、依据、标准、方法、规范,特别是对司法鉴定易于出现的问题及其审查判断的方法进行了阐释,是目前反映前沿理论、带有专著性质的司法鉴定教科书。
司法鉴定是一种认知行为,司法鉴定错误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课题。和其他同类著作不同,作者以认知科学为工具,将司法鉴定认知行为解析为一种层级结构:特征识别、特征比较、个体识别、关系推断、事件重建,并对各个层级结构进行了 再解析 ;以此二元解析为框架,探究了司法鉴定错误风险的 病理 。同时,吸纳当前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认知偏差导致司法鉴定错误的可能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一项司法鉴定错误的经验研究。最终提出了优化认知为导向的司法鉴定错误管理方案。本书对司法鉴定教学、科研、实务都极具启发性,对减少司法鉴定错误、提高司法鉴定品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振红编著的《司法鉴定--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展开》将我国司法鉴定的对象定位为诉讼专门性问题,以“何谓诉讼专门性问题”、“诉讼专门性问题有哪些”、“遵循什么原则、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诉讼专门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及其回答作为本书的逻辑主线,对司法鉴定的对象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对笔迹鉴定的基本概况、发展历史、应用情况,以及鉴定的理论和依据、原理等进行阐述,并对笔迹鉴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笔迹鉴定的方法和鉴定技术规范进行论述及评价,对笔迹鉴定意见的形成、文书表达规范以及鉴定意见应用和质证进行阐释,对常见的几种笔迹鉴定的重点、难点进行解析,最后对笔迹鉴定的发展和未来进行展望,本书适用于文书检验、鉴定教学及理论研究人士使用。
“法医鉴定”是什么呢?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当人们需要进行法医鉴定时又不知所从。《法医告诉你(维权与鉴定实用指南)》作者邓建强和甘建一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司法鉴定和法医鉴定的知识,本书选编了一些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解析。这些案例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希望广大读者能举一反三从中获益。
本书以刑事司法领域对无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人的强制医疗为切入点,重点探讨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建立的强制医疗刑事特别程序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鉴定问题,包括鉴定程序、鉴定内容、鉴定管理、鉴定标准等;对诉讼程序与鉴定程序的有序衔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精神卫生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禁毒法》等*法律法规中强制医疗制度或类似制度实施中涉及的鉴定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法理学角度分析了在强制医疗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过程中涉及的基本人权保障问题,为今后学术界开展对话营造共同的话语环境和对话基础。 本书适用于侦查员、检察官、法官、执业律师、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人员、法学教学、科研人员和法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司法鉴定管理干部、监狱干警等人员阅读。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笔迹鉴定作为传统的物证类司法鉴定项目,在案件事实查明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主要对笔迹鉴定意见书的表述规范和笔迹鉴定意见的审查标准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梳理、总结、分析现有笔迹鉴定领域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亦将目光聚焦于笔迹鉴定标准化领域的新动态。 本书不仅适合具有专业知识和执业资质的司法鉴定从业人员,也适合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等专业人士,并可供对笔迹鉴定有所了解的其他广大读者阅读与参考。
学法律的人可以不懂些证据技术吗?社会的变革离不开科学技术革命,法律的发展亦如此。当下的国际竞争也再次告诉我们,谁掌握了核心基础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和法律规则的话语权。本书聚焦1904年至1949年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的引入历程和本土化发展,尝试还原近代指纹证据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真实面貌,填补部分历史空白。指纹证据技术在疑犯识别和案件侦查中如何发挥其重要价值?我们为什么要引入这门证据技术,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本书从科学与法律的碰撞与融合的角度,跨越多学科知识界限,回答了这些问题,考证了近代指纹证据技术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科学与法律的关系。本书不仅丰富了近代法律的研究、增进了对证据技术的理解,而且可为当下司法改革挖掘本土资源,提供些许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