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强制执行是实现债权人民事权利的程序,其复杂性不亚于定分止争或预防纠纷的权益判定程序。尤其是我国的民事强制执行极具特殊性,实体法与程序法交织缠绕、不同部门法交错适用,各种权力相互角逐、不同利益对立冲突,是法律与社会碰撞*为激烈的场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严重的领域。本书立足中国问题,共设置十个专题,聚焦民事强制领域的重大、疑难、热点问题。内容既涉及执行立法、审执分离、执行救济等理论和实务持续关注的问题,也涉及执行信息化建设、间接执行措施的适用、民事执行权与行政权的冲突等近年来实践热烈探索、理论亟需回应的新问题。
学界对罪量因素(定量因素)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8年,储槐植先生在《法学研究》第2期上发表《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一文,定量因素概念始进入我国刑法理论研究视野。研究罪量因素的合理性,对科学认识我国刑事立法、确定合理有效地遏止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刑事政策、正确界定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完善 刑事制裁 行政制裁 二元惩治模式、推动刑事法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罪量因素在犯罪成立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对完善犯罪构成理论,增强犯罪构成理论的解释力、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研究的基石,通过罪量因素研究,为完善犯罪构成理论提供合理路径。研究罪量因素之表征 数额、情节、后果等规定的具体涵义,有利于构建科学且解释力强大的刑法理论,使我们对刑法的理解更准确,结论更
《离婚纠纷:证据运用与裁判指引》由 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 提供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智力支持,由 聚法案例 专业团队提供检索技术解决方案,基于8000万份裁判文书和160万份法律法规及地方规范性文件形成的数据库,对离婚纠纷案由下形成的法律关系进行类型化分析,将法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和法学研究相结合,为立法者、司法者、法学研究者和法律适用者提供研判与参考。 本书利用法律大数据技术手段,结合实务人士丰富的经验,将离婚纠纷案由细化为若干子法律关系,对凝结法律关系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并标签化,在裁判文书数据库中定位优秀判决,并通过大量阅读和提炼,总结出每一个法律关系中囊括的证据类型、证据运用规则与法院裁判意见,并归纳涉及的法律法规和地方规范性文件,形成集证据规则、法律依据和真实案例于一
2003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列人本届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为了配合此次立法规划,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陈光中教授主持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课题于2004年初启动。随后课题组一方面通过国际交流等途径广泛了解和掌握域外刑事诉讼立法动态;另一方面通过调研和选择基地进行试点等方式,深人了解和掌握中国刑事司法实践状况。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于2005年9月开始就自己承担的章节以增、删、改等方式对现行刑事诉讼法逐条地提出修改建议。在初稿出来后,课题组成员多次相互审阅、讨论和交换修改,最终形成本稿。
裁判文书说理要以繁简分流为前提,并结合整个司法改革进行。目前,裁判文书说理繁简不分,有必要根据法院审级、案件类型、审理程序、争议情况、庭审情况、文书种类等进行繁简分流,做到该繁则繁、当简则简、繁简得当。裁判文书说理繁简分流首先是文书体例的繁简分流。近年来,为了与说理相对应,一些地方法院探索创新了裁判文书体例,包括简化说理的裁判文书、分流说理的裁判文书、加强说理的裁判文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可以探索口头裁判,突出争议焦点等。
综观我国的刑法学研究,从师承苏联,到效仿德日、借鉴英美,具有典型的舶来品质,尽管我们倡导“没有国界的刑法学”,但舶来的刑法理论,仍需要根据罪量因素这一深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的本土元素,进行必要的改造或调适,如何在现行立法模式下,实现舶来理论与本土罪量规定的合理对接,这正是《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由王彦强著。
????吴军营编著的《人民调解案例汇编与评注》内容提要:本书从人民润解工作和人民调解法学理论研究的角度解析人民调解案例,选取具有法治性、理论性、实用性和适度超前性的案例,层层解读,洋述调节技巧及事后跟踪评估结果,分析人民调解在为人民群众定分止争中所起的作用,辨析法律关系、解析与各类型案件相关的法律规定与法学原理。为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各类纠纷提供非诉解决途径的指引,为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化解实际纠纷提供借鉴。????《人民调解案例汇编与评注》可用作基层人民调节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以作为调解员培训学习的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