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卷德语国家的视 角)》以 侵权责任法的基本问题 为研究对象,重 点分析了欧洲大陆国家,尤其是德语国家(奥地利、 德国、瑞士)的侵权责任法以及一些*新的侵权责任 法草案,依此论证了侵权责任法在整个法律救济体系 中的定位,探讨了 保险替代侵权 模式带来的各种 争议问题,进而深入研究了侵权责任法的各种功能。 在上述原则性思考的基础上,本书讨论了各种具有争 议和新出现的问题,比如侵权与违约的关系、损害赔 偿的基本前提等。书中,作者海尔姆特 库齐奥重点 分析了各种归责要件、归责限制、损害赔偿以及时效 等问题。本书对于我国学者全面了解欧洲大陆侵权责 任法,尤其是奥地利、德国与瑞士侵权责任法的基础 理论、学说争议以及前沿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2年11月底,美国OpenAI实验室推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这一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上线两个月后活跃用户数量就已突破一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程序。相较于既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ChatGPT类技术的现象级蹿红得益于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架构所塑造的技术性能实质跃升,其展现出的强大扩展迁移能力使其有望成为继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之后全新一代的 知识表示和调用方式 ,并广泛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2023年3月,OpenAI在ChatGPT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升级,公开发布大型多模态模型GPT-4,目前GPT-4已经可以轻松完成NLP领域的绝大部分任务,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也颇具发展潜力。 br 人工智能作为未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变革性技术与关键性力量,深刻影响着未来
本书作者彼德罗 彭梵得是 20世纪前叶意大利和欧洲*伟大的罗马法学家之一,曾就学于罗马大学法学院并在数所意大利大学任教,其学术成果颇为丰富,其著作汲取了19世纪德国学说汇纂派的研究成果。本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优士丁尼罗马法,即由东罗马皇帝优士丁尼于公元六世纪编纂的罗马法律和学说,包括该皇帝自己的立法。本书遵循盖尤斯的教科书体系,同样以人、物和诉讼为中心再现罗马私法的特有框架。同时作者还认为,新的罗马法教科书还需兼顾现代民商法学的体系,特别是现代民法典的一般体系,使读者便于在罗马法和现代民法之间进行对比。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将体例结构划分为总论和分论,总论部分论述了权利主体权利的取得、丧失与保护,分论论述了家庭法、物法、债法等。
《罗马法原论》是中国为优秀的罗马法专家,原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枏先生所撰写的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著作。该著作分为上下两册,70余万言,分总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和诉讼法六编,结构上基本是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模式演变而成。其中总论部分体现了本书的独到之处,内容牵涉广泛,却能简明概括地对罗马法做总体的描述,包括罗马法的基本认识、社会基础、历史发展、体系构成及其世界影响等,从而为此后展开的罗马法制度研究阐释铺垫了基础。本书对古代罗马法律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私法领域进行了十分详实和客观的描述,是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古代罗马法律制度介绍为详细、为精确、内容为权威的罗马法著作,也是周枏先生一生治学的结晶。本书让我们看到从《十二发表》到《国法大全》的罗马法的内容的丰富和法理的精深以
《规范海洋》(上下册)是《话说中国海洋军事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是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将军继《百年航母》《走向深蓝》之后,推出的第三本关于海洋法规的通俗军事读物。《规范海洋》通过历史上、现实中、国际方面、外国执法机构的经验教训和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观察、分析法律的实际运用,从中得到启示和思考,进而提升到法律高度去解释和评判。为了提高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在书中还摘编了大量支撑性材料,作为 援引法条 和 延伸阅读 进行链接。 《规范海洋》虽然不是一本法律类图书,却是一本与法律有关也与军事相关的讲述海洋与海战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冷静分析,给纷乱复杂的海洋争端寻找法律解决途径,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持。
我国近年颁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文化领域法律,改变了文化领域长期以来 三部半法律(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及涉及文化领域的档案法)治文化 的的格局。作者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北京市社科2017年度课题)和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著作权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课题)等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当今文化强国建设的政策环境和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基于文化产业链的文化法律体系构建方案,涵盖文化强国建设视野下的文化产业链、文化资源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权益调整法、文化市场监管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内容。字数约30万字。
是当代美国国际私法领域代表性、影响的学术专着。该书博大精深,除国际私法外,还涉及法理学、法哲学、西方法制史等诸多领域。全书正文篇幅为265页,除导论和结语以外,正文内容分为5章。此次2005年新版(特别版)还在导论前面添加了12篇纪念荣格的文章和书评。荣格作为20世纪的美国冲突法学界巨擘,以其对美国冲突法革命进行反思后提出的解决法律冲突的实体法方法称道。在他的《法律选择与多国正义》一书中,他通过回顾和批判传统的法律选择方法,对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实体法方法进行了清楚、翔实、雄辩的论证,即使是跟他持有学术异见的学者,也对该书的学术价值评价极高。该书在各国冲突法领域的著述中引用率极高,是研究当代美国冲突法的极好材料。
《布赖尔利万国公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简介(第7版)》不仅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重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而且在每一章介绍完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之后,总是会对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有几段高屋建瓴的总结,充满思辨,令人深思。 《布赖尔利万国公法: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简介(第7版)》没有其他英文国际法教材通常具有的繁杂的脚注,文体比较简洁,比较适合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的本科生或其他想要了解国际法的人士阅读。
本著作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规制的囚徒困境,分析了人工智能多边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构建了人工智能多边规制的二元框架-技术路径与风险路径,提出了人工智能多边规制的具体规则与条款建议。本课题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具有天然的跨国性特征,人工智能领域的立法竞争可能损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类福利改善。现今各国在人工智能规制领域所采取的 率先规制 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市场 数字扩张主义模式试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规制方面占据先发优势,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立法,希冀通过所谓的 布鲁塞尔效应 强制其他国家接受自己制订的标准。这种各自为阵的规制模式将导致各国的非合作博弈,引发人工智能规制的非理性竞争问题。无序规制竞争必然产生所谓的囚徒困境与竞争失序问题,
休 舍伟教授的新版作品《国际法的渊源》(第二版)介绍了国际法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国际法的渊源,什么不是国际法的渊源。传统上,国家间条约、源自国家实践的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都被视为国际法产生的主要手段。然而,这是否仍然是对国际法渊源的适当定义,以及这些渊源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如何运作,这两个问题进来饱受质疑。这本书对所有公认的国际法渊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包括伦理准则对国际法制定的影响; 软法 规范是否是通过与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相同的渊源产生的;以及强行法规范的地位,以及那些涉及对一切人义务与权力的规范在国际法规范制定中的地位。这本书研究了 国际法一般原则 的概念,以及条约法与国际习惯法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此外,这部作品还重新审视了传统模式,调查了国际法学的日益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非
数字贸易带来社会经济的根本性变革,挑战政府的经济治理模式,给基于传统货物和服务贸易的世界贸易规则带来显著威胁,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数字资源分配失衡问题。近些年,中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成全球极具竞争力的行业,然而国内迄今尚未建立起完备的数字贸易相关立法,对国际数字贸易议题的参与程度也不高,数字贸易规则研究亟待加强。正确客观地认识数字贸易规则的内涵与发展规律,是中国面临的现实紧迫课题。 《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新发展》主要通过对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规则制定主体及其制定时间脉络对数字贸易国际规则进行梳理,关注规则制定中的核心问题,分析其背后的政策与国家战略,从中归纳出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演进特点和具体过程;通过对规则制定历史的回顾分析其存在的问
《梁西国际组织法》 (第八版) 源于梁西先生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多年开课的讲义;初稿完成于1981年,与荷兰国际法学家谢墨斯 (Henry G.Schermers)的《国际组织法》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的出版是同一年。1984年正式出第一版,名《现代国际组织》,是国内有关国际组织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在这一新兴国际法学科领域唯一的专著。该书在此后长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梁西先生自己多次精心修改补充,1993年作为 七五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出第二版,更名为《国际组织法》,并荣获国家 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应约再作修改后,又以繁体字竖行本在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第三版。1998年出第四版。2001年出第五版,并经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 研究生教学用书 ,被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2011年杨
本卷为《中德私法研究》第23卷,主题为债权让与,侧重于进入民法典时代债权让与与保理交易、债权质押、物权变动、法定移转之间的体系关联。第一部分为主题报告,共收纳三篇文章,一篇为主题报告《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另两篇是对前述主题报告的评议,一篇评议为《面向债权转让的事情本身 评朱虎〈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另一篇评议为《债权双重属性视角下的债权让与构造 评朱虎〈道是无晴却有晴:债权转让规则的体系连接〉》。第二部分围绕前述主题报告,组织了三篇相关比较法文献的翻译,选材以经典、贴合为标准,分别为《债权让与和抽象原则》《以国际发展为背景的债权让与教义学》《德国和外国私法中禁止债权让与特约的效力》,尝试进一步协助深化债权让与方面的研究。第三部分为四篇
本书主编王铁崖先生是我国已故著名国际法学家,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海牙国际法研究院院士。本书由王铁崖先生会同邵津教授、饶戈平教授、王贵国教授等多位国际法学界名家共同撰写,是国际法学教科书经典之作,也是国内公认权威、使用广泛的国际法学教材。 全书共分18章,涵盖国际法主要理论范畴。从国际法基本概念入手,循序阐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主体、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责任等基础理论,渐次深入到领土、海洋、空间、外交领事、条约、国际环境保护、国际经济、国际组织、国际争端解决以及战争法等具体法律制度。 本书不仅系统阐述了国际法的一般理论和制度,更奠定了中国国际法学教科书从体系到内容的基本模式,对中国国际法学教学影响深远。
本书的原著为《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 Chinese Perspective》,由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王贵国教授所著。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大量案例,对国际投资与法律相关的概述、外商直接投资控制系统、对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的理解和界定、管辖、待遇标准和相对待遇标准、征收、违反义务后的赔偿、国家责任和执行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并结合我国的相关情况提出建议。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法律新论》(The Tokyo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A Reappraisal,下称《新论》)原著出版至今逾十年,仍首推为西方学界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者为纠正 西方中心主义 而改称 东京国际军事法庭 )具有代表性、前沿性、全面性的法学研究专著。它从法庭的性质和管辖权、审判运作、各组诉因、责任原则、辩护理由、量刑依据等诸方面论述了法庭的理论和实践,并进一步探讨法哲学及法庭在历史上的作用和留给后世的遗产。 概言之,《新论》的突出学术贡献有三点:其一,充分利用档案文献,尽可能地呈现东京审判的各种法律面相;其二,把东京审判置于国际法发展的 坐标轴 之中,在国际法(及相关的刑法)理论 尤其是审判当时和之前的国际司法通行惯例 的经纬中,追溯审判的法律来源,缕析审判的法律精神在后世的衍化,从而解释
"从制度实践上看,气候治理大致经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前的 碎片化 时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至《京都议定书》生效前的 旧全球化 时期、《京都议定书》生效至《巴黎协定》生效前的 半全球化 时期和《巴黎协定》生效至今的 全球化 时期四个阶段。但近年来,气候治理的多边体制遭到破坏,气候治理的 逆全球化 态势开始显现。 为了变气候治理的 逆全球化 为 新全球化 ,国际法可从四个方面予以推进:一是汲取全球生态民主规则的 权力共享 诉求,一方面强化 决议 等 软法 的效力,另一方面在条约中补充、完善相关民主制度,促使气候治理的引领格局更加多元化;二是优化条约单方退出的机制设计,通过引入缔约方会议表决、强调缔约方的国内民意基础、加大未履行完毕的国际法义务等途径,确立以集体利益为优先的
国际安全是国际政治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它涉及国际安全体系、国际安全机制、国际安全观念等范畴,而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作为国际安全的基础,也是其不可分割的要素。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际安全、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安全体系、国际安全机制、国际安全观念的历史与现状,并介绍了国际安全中的裁军、军控与防扩散,以及非传统安全议题等。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全书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的立法主旨为基础,根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分类设置三章:第一章为 国际刑事司法合作概论 ,从历史性、宏观角度对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历史脉络、发展过程、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展开,同时对法律制度构建的合理性的进行论证。第二章为 引渡 ,以发展较为成熟的引渡制度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引渡案例,分析引渡的基础、原则、程序、替代措施等关键问题。第三章为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 ,第一节以《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出台前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实务有无法律依据为基础,对反腐败事业中的追逃追赃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研究,以促进各国内法之间的
本书系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经典教材,深度展现美国情报界与国家安全界的主要架构及其互动过程,阐述情报在治国方略中的多面角色。作者从情报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报业务等维度勾勒美国情报界,概述战略情报、预警、情报支持、隐蔽行动等主要情报活动的形式与动态,并从国家安全机构演变、管理策略、规范问题等方面阐述美国庞大的国家安全事业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理,从中再现情报与政策、情报与民主等诸多深刻矛盾。本书纵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后冷战时代 9 11 事件等核心线索,深入挖掘和解析一系列大跨度历史案例背后的情报斗争。 特定事件中情报的成败得失或许是一时的,但事件所串联起的情报历史却足以反映共识和规律。作者认为,虽然情报永远无法完美,但其为国家安全事业的必要组成部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为国际法价值体系的重塑提供了方案,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中国基于身份自觉而逐步完成世界权力的转移,而和谐价值观必将为国际法的价值体系奠定中国底蕴。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确立了国际法价值观的中国立场,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中国理念,从实质上体现了国际法价值的主体间性,其新安全观也使得构建以安全为主导的国际法价值体系成为可能。其四, 一带一路 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步实践,不仅促成了经济融合,也增进了政治互信,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也必将创制新的国际法规范,进一步夯实国际法价值体系重塑的现实基础。本书对此作了全面梳理和充分阐释,有助于构建中国在重塑国际法
本书是高永富教授几十年来专注于中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的论文集,所收录文章均已公开发表。文集涉及历史上(2010年之前)的诸多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2)美国对我国 特别保障措施 的立法与案例研究;(3)美国贸易301条款与反倾销法的立法研究,以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4)中美反补贴争端案例研究,如中美铜版纸反补贴争端;(5)美国 购买美国货 条款研究,批评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并探究了我国的反制措施;(6)中美贸易涉及的WTO规则研究,指出美国国会的有关货币立法违反WTO规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