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简·本内特重新阐释“物”理论并由此反思当今政治哲学的重要著作。无论是人类身体还是非人存在,都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物质性。通过重新认识物质拥有的能动性,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更加有责任感的生态政治学理论,促使人们重视不同力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不是过度聚焦某一人类个体或群体。本书广泛探讨和反思了诸多日常事物与物理现象中蕴含的活力物质,包括干细胞、电、金属甚至垃圾等,特别是它们影响人类情绪和活动的方式。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对日常之物或事件的分析,而是由此出发,诉诸斯宾诺莎、尼采、阿多诺、德勒兹和瓜塔里等思想家的理论,重新发现被人类语言所遮蔽的“物”,从而梳理了一部关于活力物质的漫长思想史。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
本书收录了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杰姆逊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对美学与政治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这些思想成果对西方当代美学、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等诸领域都有巨的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一同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二十世纪批判性文艺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最核心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其影响力覆盖整个当代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原书主体部分共四个部分,分别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布洛赫和卢卡奇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二)布莱希特四篇反驳卢卡奇的小文章及本雅明所录与布莱希特的谈话;(三)阿多诺和本雅明关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波德莱尔研究、技术再生产时代艺术的研究的四封通信;和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四)阿多诺批判卢卡奇、布莱希特的两篇长论文。
县乡“责权利”不匹配为何发生?如何避免好政策“一地鸡毛”?基层工作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基层干部?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从区域角度认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本书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结合国家公布的宏观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位,从经济、社会、家庭、治理几个领域讨论东中西部的差异,具体而言,呈现东中西部在县域经济、土地制度实践、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模式、共同富裕与地区间财力、村庄社会分层、生活方式、农民收入与家庭结构、县域教育形态、集体经济实践、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差异,并对为什么存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讨论相关对策,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从天命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清官迷信、谶纬迷信等角度, 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天命迷信:天命迷信导致政治权力自检、自制机能严重弱化,社会下层则日益形成缄默隐忍的政治态度,对于罪恶的暴政,消极地等待着“天谴”与“天罚”。 先祖迷信:先祖迷信往往使旧有制度长期保持着对行政政策的规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中国政治进步迟缓。 圣贤迷信:“圣贤”观念对于政治权力的维护作用,是中国政治实现所谓“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奴隶制助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奴隶贸易有关的种植园主、造船厂厂主和商人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欧洲建立了银行和重工业,并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到了全世界。埃里克·威廉斯在本书中提出了这些强有力的观点,认为英国政府在1807年废除奴隶贸易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而不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威廉斯将经济史观与道德论证结合起来,研究了奴隶制在助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驳斥了经济和道德进步的传统观念,指出了非洲奴隶贸易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出,成熟的工业资本主义反向助力了摧毁奴隶制。在确立商业资本主义的剥削及其与种族态度的联系时,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观点,为未来的研究定下了基调。 作者的深刻批判领先于时代多年,成为研究大英帝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奴隶制的基础。本书也成为理解现代性与后殖民
本书是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共党史研究科学化中的概念史问题研究 的最终成果。强调中共概念史与中共实践史的辩证关系,重点研究中共政治核心概念的解释与运用在党史研究过程中的科学作用。全书分为五章,主要梳理 科学化 与 概念史 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讨论党史研究科学化蕴含的学科本质与研究技艺,概念史与实践史的内在关系,概念史研究中的语境问题、再概念化问题,概念解释和使用中的争议性问题等。本书理论性较强,具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对广大读者学习中共党史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位领袖,即陈独秀、瞿秋白、王明、博古,直至遵义会议才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从遵义会议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究竟是历史的选择,还是时势的造就?作者专程赴井冈山、瑞金、遵义等地采访,查阅了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档案,以翔实、流畅的笔调,从独树一帜的“领袖史”视角,揭秘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如何顺应历史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县乡“责权利”不匹配为何发生?如何避免好政策“一地鸡毛”?基层工作如何考核?如何激励基层干部?公务员、事业编有何具体区别?基层干部如何实现晋升与流动?……本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县域治理中的人(基层领导干部)、财、物、权、事、政策、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多方位的勾勒和把握。对我国县域治理中通过具体的机制创新来充分利用体制资源、发挥体制优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县域责权构成以及基层干部晋升流动的逻辑进行了扎实深入的梳理,更对基层治理事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书中既有细致的经验描述和生动的故事叙述,又有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机理阐释。
毛泽东首先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诗词文学性是服从政治性的,而战略是政治的核心内容。革命和斗争是贯穿毛泽东诗词的主题,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是毛泽东诗词的底色。从“政治诗”而不是仅从文学的视角发掘毛泽东诗词,才能更深人理解毛泽东诗词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 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 施行 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 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 并没有做得 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布鲁斯·布尔诺·德·梅斯奎塔和阿拉斯泰尔·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 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 、公司还是 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 。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 少,那么不管这个 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 。
中国种种传统政治迷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其为人”。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大国关系前景的乐观态度。许多人认为 体系中的大国安全竞争和战争已经消亡, 社会将从此河清海晏、歌舞升平。然而,米尔斯海默却认为21世纪的世界仍然危机四伏,提出了进攻性现实主义 关系理论,希望借本书“打破天下太平的迷梦”。在书中,米尔斯海默考察了1792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以来至20世纪末期的大国关系,解释了 为什么争夺权力、大国过去如何表现以及可能怎样行动。米尔斯海默提醒人们, 政治从来就是一项残酷而危险的交易,在一个没有 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试图通过成为支配性 来保护自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权力政治的悲剧。 特别附录 清华大学教授、 关系专家阎学通与米尔斯海默精彩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及其优选思想家力求摆脱奴役和依附、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憧憬和渴望。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经久不衰的社会历史的活剧。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百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本书既全面展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深入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多维的审视,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价值意蕴、面临的新时代境遇及铸牢路径等方面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阐释并进行深刻地提炼与概括,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点滴参考。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解读。书中既有耐人寻味的田野故事,呈现县域治理经验,又有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和理论提炼。书中对县域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阐释,如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政治评价、条块关系、 任务包干、领导观摩、干部联村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于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作为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公共管理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长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剧本和“五四”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失败多于成功。成功的现代化也包含着许多不成功的因素,不成功的现代化则更让人掩卷深思。《现代化的迷途》探究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经验与困境,描述奥利地、土耳其、日本、德国、拉丁美洲、伊朗、印度、埃及、非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程,并以具体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案例,就工业化、污染、畸形发展、腐败等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与问题进行分析,意在探索现代化的陷阱、避免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误。
2016年,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异军突起为标志,“新右翼”在大多数欧美主要国家同时崛起。美国共和党已系统性地 “新右翼化”,“新右翼”已成为左右美国政局变动的优选变量之一。“新右翼”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新右翼”运动会在美欧兴起?其将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 本书从美国内政视角出发,以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巨变为线索,阐释“新右翼”的崛起,研究“新右翼”的起源、诉求和目标,探讨其背后美国变局的深层原因和演变机制。 书中从“新右翼”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指向、美国政党选民联盟变迁、非法移民与反全球化议题以及当下选举政治的技术操作等方面,分析“新右翼”崛起的社会基础及其核心诉求,揭示其背后美国政治的根本性变迁。书中还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新右翼”政纲下推出的新政举措(以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为主),包
本书按照议题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新社群时代”。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治理的近期新基层实践的呈现,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下沉等,二是提出了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思考,如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新社群生活等。如党建引领部分关注了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探讨了基层党建如何与陌生人社会相融合,党建如何转化为治理绩效等问题;社区治理部分关注到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比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城乡交错部分则聚焦都市与乡村结合和过渡地带这一特殊社会地理空间的若干问题,探讨了城乡交错地带的治理特点,并对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郊区新城问题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