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杰姆逊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家对美学与政治问题讨论的重要文章。这些思想成果对西方当代美学、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批判等诸领域都有巨的大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一群体一同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二十世纪批判性文艺理论的基础、提供了最核心的概念和方法论体系,其影响力覆盖整个当代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原书主体部分共四个部分,分别为: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布洛赫和卢卡奇关于表现主义的争论;(二)布莱希特四篇反驳卢卡奇的小文章及本雅明所录与布莱希特的谈话;(三)阿多诺和本雅明关于本雅明拱廊街计划、波德莱尔研究、技术再生产时代艺术的研究的四封通信;和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四)阿多诺批判卢卡奇、布莱希特的两篇长论文。
理论宣传新媒体成为近年来政府政策传播、信息公开、回应关切和形象塑造的新渠道和新阵地。与大部分公众印象中的“官方”与“严肃”不同,浙江省委宣传主办的“浙江宣传”公众号内容风格或亲切、或活泼,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近一年来在读者圈中积累了良好口碑。本书是“浙江宣传”公众号2023年7月1日至9月30日的文章汇编。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对原载于公众号上的文章进行了整理汇编,并进行了大量的核对校订工作。全书内容充实,总体上原汁原味,可读性强。通过此书,可以帮助浙江宣传的广大读者更加系统全面地阅读公众号内容。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分析早期 诞生的社会条件,从 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 、一般 、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 与有效约束 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 加明了 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理论宣传新媒体成为近年来政府政策传播、信息公开、回应关切和形象塑造的新渠道和新阵地。与大部分公众印象中的“官方”与“严肃”不同,浙江省委宣传主办的“浙江宣传”公众号内容风格或亲切、或活泼,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近一年来在读者圈中积累了良好口碑。本书是“浙江宣传”公众号2023年7月1日至9月30日的文章汇编。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对原载于公众号上的文章进行了整理汇编,并进行了大量的核对校订工作。全书内容充实,总体上原汁原味,可读性强。通过此书,可以帮助浙江宣传的广大读者更加系统全面地阅读公众号内容。
事实上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曾经过部落组织阶段,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社会发展出了政治机构,包括维持和平和统一法律的中央集权国家。某些社会继续向前,创造出了向公民负责的政府。我们将这些机构视为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它们却依然付诸阙如,或不能运转,甚至经常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有些国家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了?本卷的目的,就是详述那些已被视作理所当然的基本政治机构的起源,从而填补历史健忘症所造成的空白。 当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第一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
本书独辟蹊径,从品荐《红楼梦》的观点着眼,以时间为轴,叙议成文,深入解读人民领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心路历程,深刻阐述的人民史观。书中作者高屋建瓴,以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贯穿中国大历史,打通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探讨了家族、朝代兴衰规律和政治得失的原因。本书既是对精英史观的挽歌,也是对人民史观的警钟,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为我们深入理解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特别的钥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的历程,警示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巩固好、落实好。这是人民领袖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最清醒
政权合法性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命题。本书围绕秦汉时代知识分子对天命观与正统论的建构活动,以政治与学术的互动关系为中心,以长时段的纵向梳理与结构性的横向比较为主线,重点讨论政权合法性理论体系中“神圣附会”“历史系统”“现实理性”与“政治伦理”四个层面。秦汉学士们在吸收、援引既有的“天”论、祖灵崇拜、帝王神话、五德终始、符命谶纬、阴阳五行、史传文学等各种思想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建构起一套愈来愈系统化的受命政治理论。《白虎通》是秦汉政权合法性理论 为完整、成熟的论证体系。秦汉学术与政治 的结合之路,以皇权为 ,以学术的自然 新和学士的主动求变为主要内容, 终促成儒学的经学化、工具化与儒生的文吏化。
本书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每一专题通过选读毛泽东相关代表性文章,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消减理论阅读的枯燥感,方便读者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该书以文本带历史、以故事明道理,深入到毛泽东著作的幽微之处,以严谨体例、丰富例证、翔实史料展开叙事和点评,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是一部适合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读本。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赴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改变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毛泽东。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本书史料丰富、观点鲜明、史论结合,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一、毛泽东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降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二、毛泽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作者以大历史观,对1949年之前毛泽东
100年前,“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细节以点带面地展现20世纪初中国非凡的寻路历程。采用图文结合编排方式,8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的真性情、
本书初版于2010年。自初版至今的十余年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走向深处。“现代化”的概念作为某种“舶来品”,其在西方社会所产生的无论优劣的结果(现代性),也正逐渐显现于中国社会。本次再版,作者对原稿进行了修订和增补,以期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第四部分为再版时增加的。 部分 “中国视野中的西方思潮”,很大程度上把西方思潮当作中国改革开放的同时代思想背景和思想资源来介绍和讨论。第二部分 “西方影响下的中国思想”,讨论现代中国至关重要的“体用”范畴、“民主”概念、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第三部分 “中西对话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内核与外围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三大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和个人与社
交通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哪些创新突破?可以给全球提供怎样的 中国方案 ? 作者基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十年的投入,以及在无人驾驶及智能交通领域九年的探索,体系化阐述了智能交通的社会价值,综合对比了国内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车路协同、智能信控、自动驾驶、MaaS、地图等技术应用。同时,作者在书中全面展望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以及在碳达峰背景下交通、基建等产业如何转型,助力城市治理。全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展现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图景。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的著作。
宋儒对政治的讨论是伦理化的,其以天理为依循,在士大夫思想的引导下,推进着政治秩序的理性安排。 得君行道 与 共治天下 是由宋儒所主导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旨归,但在现实的政治秩序中存在着士人主体性和官僚化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本质是君道与臣道的博弈。在宋代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天理与事功的矛盾,衍生出王霸之辨、义利之别等学理争鸣。从宋代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向度来看,其特质是在古礼复活下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对功利化的统摄。
本书是一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名著。它从道德主体、分配原则、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证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据此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本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妙,见解深刻,故为西方学界视为少数几部最有影响的挑战罗氏理论的力作之一,与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等并称于世。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 ,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 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下卷“关于民族 的理论”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