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没有主体的过程”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最后总结,它们
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看,恩斯特·布洛赫与拥有代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格奥尔格·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齐名,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看,恩斯特·布洛赫与拥有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格奥尔格·卢卡奇、安东尼奥·葛兰西齐名,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在流亡美国期间(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剑,撰写了《希望的原理》,表达了他对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异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主旨是,阐明人类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预先推定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即一个没有剥削、贫困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而作为人类学-存在论范畴的“希望”(Hoffnung)集中体现了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的原理》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人类梦想和希望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之作,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唯物主义思想,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研究领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他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致力于如何解释世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思想体系。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全部体系赖以运转的轴心。《资本论》对这种关系首次作出了科学的阐释,而这种阐释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余。
马克思 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 对 历史成为世界历史 做出了符合事实的一般科学阐明,实现 世界历史 阐释范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沿着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在 有关时代的经济 中找到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实践生成的内在奥秘,即 资本的现代生活史 开启了普遍交往的 世界历史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秩序危机问题、主体生成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自由与革命问题、中国革命问题等构成马克思 世界历史 思想的基本问题域。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把马克思 世界历史 思想的 文本问题 与 时代问题 结合起来加以研究,既有助于凸显文本研究的当代性,也有助于增强时代问题分析的学理性。本书致力于实现厚重的文本逻辑与鲜明的时代意识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力图突破 守本有余 而 开新不足 的研究瓶颈,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有关马克思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文献之一,是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深度展示了马克思的成长轨迹,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过度褒扬或过度贬低马克思不同,麦克莱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读者会看到一个相貌威严的马克思、一个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一个性情不羁的马克思、一个平凡真实的马克思。作者试图给我们展示一个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淹没,马克思仍然是伟大思想的奠基者"。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广义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学术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史研究主要研究的是理论家和理论流派的思想演进史;学术史研究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到对理论家思想的传播史、理论与实践效应史的研究。本书重在阐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及其内在联系与区别,从总体上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性质,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理论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规律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史、传播史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效应和实践效应,力图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 虚无主义 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第一次指责施蒂纳的 无 是 虚 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对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回避作为发展理论的基础,因此,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即为了避免经济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可怕指责而尽可能的不与物质生产理论发生关系,以至于文化批判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聚焦于文化内在性而最终使得文化与其关涉的物质、经济等因素相分离,其所形构的对文化高度的自反性理解的趋势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去经济学化 的后果,也是当代重建文化批判理论的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本书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审视各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实质性影响与限度,强调文化批判理论不能停留在上层建筑领域用文化解释文化,而应从物质需要、客观经济与历史必然性等角度形塑文化研究的未来。
本书试图对这些理论分宏观和微观进行系统梳理,探讨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理论的基本内核,挖掘这些理论的现实意义,以凸显这些理论的洞见与局限。书中首先沿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对这些理论的源起和流变进行梳理,分析它们与马克思经济学的渊源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理论观点进行分类、提炼和综合,并构建统一分析框架对这些理论进行模型重构,以便对它们进行比较;再次在此框架下将这些理论与西方主要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根据前面的讨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变革中的就业问题。
197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立论基础,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回应。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持久生命力,这是中国法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学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怎样的启发?马克思主义法学如何有效回应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法学体系中的位置?本书能够为之提供重要启示。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 异化劳动 和 劳动过程 为线索,探究异化劳动理论与劳动过程理论共同发展的脉络,进而勾勒出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线索,并将它运用于现当代资本主义劳动问题境况的分析。书中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二,劳动过程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异化劳动理论的关系;第三,异化劳动在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与现实研究。
本书以“辩证法的真实根基”为突破口,对马克思辩证法作出了创新性的阐释,阐发了其生存论基础、理论内涵、理论根据和哲学史前提,以现代哲学的发展为宏观背景,探讨了马克思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辩证法研究的对话和沟通途径,阐发了马克思辩证法对于解决当代哲学内在矛盾、推动哲学未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3年第2期,总第10期共有16篇文章,分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史党建研究 文化与现实研究 六大板块,涉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 消灭私有制 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生长观、资本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两个结合 赋能思政课、 一带一路 跨文化传播等论题。
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目前,《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