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为纪念党的成立七十周年而撰写的。由胡绳主编,并请中共中央宣传部龚育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金冲及、国务院研究室王梦奎参加工作。1991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批准了《中国共产党的70年》的出版。 为《中国共产党的70年》提供初稿的人员是:沙健孙(一、五章)、金冲及(第二、三章)、王秀鑫(第四章)、戴鹿鸣(第六章)、周承恩(第七章)、席宣(第八章)、郭德宏(第九章)。 全书的修改定稿工作,由胡绳主持,金冲及、龚育之、沙健孙、郑惠、王梦奎参加。执笔修改各章书稿的人员是:一、三、四、五章,金冲及;第二章,沙健孙;第六、七章,龚育之;第八章,郑惠;第九章,胡绳(一、二、七节)、沙健孙(第三节及第六节前
《风起陕甘宁》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陕北踏访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历史散文,是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全书从 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这一话题出发,流连于多个革命遗址,注意收集党中央、领导人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共产党人的事迹,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地描述,通过一些有着画面感的场景,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塑造出真实立体、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党的形象。作者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与个性表达,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学、辩证法等多层面,讲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命题的认识,具有理论高度与思想深度。 作者历经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具有开阔视野、独特写法的通俗理论读物。这部书的意义在于,它切实让 四史 教育落
中国共产党从*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如今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大执政党,深度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的,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本书作者叶永烈以 地利优势 ,在上海作了长时间细致的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文字,创新的 T 字型叙事结构,娓娓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辛与辉煌
档案是历史最清晰、最确定的记录。中国共产党的档案,记录着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求索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 。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部分珍贵档案,通过57篇文章,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串联起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对其间的大事进行了全景式概括。通过档案解读百余年党史,是青年一代党史和文献研究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从不同角度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全新尝试。
八十多年前,742个日日夜夜,四支红色铁流,纵横十四省,长驱六万五千余里,冲破国民党军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教条主义 、分裂主义错误,胜利完成战略转移任务、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无与伦比的军事行动何以取得胜利?王新生*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以翔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大量精当的点评,带你穿越八十多年前的历史时空,*近尘封的峥嵘岁月,感受、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这一英勇悲壮的伟大壮举,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本书由中央党校副校长谢春涛领衔主写、主编。他与罗平汉、高中华、卢毅、刘宝东、张旭东、李庆刚、沈传亮共八位党史、党建领域的专家讲了十二个专题,分别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 能 ,朱毛红军与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与长征胜利,国共两党与抗日战争,延安整风与党的团结统一,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经验,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其实践,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 这十二讲突出叙述中共百年所走过的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重要节点的历程。八位作者的叙述各具特色,有的偏理论、有的重史料;共同特色为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翔实合理的史料选择、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以生动的历史细节、深入浅出的
《新编基层党务工作手册》是“新编基层党务工作基本丛书”之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权威性。主要依据近期新现行有效权威政策文件规定、部分基层成熟经验等进行编写,内容准确、政策可靠。二是系统性。针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日常工作实际,按照18个部分展开,堪称基层党务工作大全。三是实用性。既讲政策,又细化流程,还答疑解惑,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推荐工具书。
该书原书名为《中央苏区法制建设》,该书2000年由我社出版。作者在此基础上,增补新发现的资料以及图片,作为新书出版。这中央苏区的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发展道路上揭开了新篇章,开创了人民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和新道路。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包括中央苏区建立前革命法制产生和发展概况、中央苏区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中央苏区时期的主要立法、中央苏区的司法机关、中央苏区的诉讼制度与程序、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先驱、中央苏区时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历史地位、主要成就与经验启示。
《故事里的党史》收录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200余则逸事,从理想、道德、情操、学习、工作、生活等不同角度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事迹,他们的优良作风是红色精神的生动体现,可感可触。作者以公开出版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和纪念文章为依据,加以整理编撰,语言质朴,材料可靠,兼具史料价值和可读性,对于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习党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依然具有教育意义。时任中央党校顾问宋振庭同志为初版作序,本书曾获评国家出版局、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举办的 我喜爱的社科新书 。
本书探讨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六个问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 围剿 为何失败、抗日战争前期中共组织的发展与巩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经济政策与经费来源、延安整风是如何发动的、 五四指示 后陕甘宁边区的土地征购、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全书立意新颖,史料扎实,注重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是一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术普及读本。
本书从餐饮宴请、娱乐活动、网络空间、旅游出行、社会交往、婚恋两性、家风家教、经济投资八个方面,梳理了党员干部“八小时外”应当遵守的100条纪法红线,逐一评述解读,并配以典型案例,给予党员干部特别提醒,使其知敬畏、存戒惧,守住“八小时外”生活交往的底线。
本书作者李海文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 《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从作者从事党史研究30余年来撰写的数百篇文章中,精编28篇(含附录)而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涉及人物:、周恩来、华国锋、彭真、张浩、师哲、江青、聂元梓 涉及事件:反王明斗争、解决张国焘问题、国共第二次合作密谈、出兵朝鲜、越南停战谈判、 文革 张大字报、农村包产到户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一些事件真实地记录在了毛泽东的著作中。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对毛泽东著作中记录的党史大事进行详细解读,将隐藏在严肃著作中的鲜活历史一一呈现,展现了党带领人民开辟、建设新生之路的奋斗历程。
本书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剖析“让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和习近平总书记“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并在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分析“两个答案”之间的内在关联,剖析蕴含在“两个答案”之间的深层逻辑,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从历史周期率的一般性解释出发,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阐释了“两个答案”的学理基础,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视角独特,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两个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整体认识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问题,是一部既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著作。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20年持之以恒、而不舍深入实施的乡村振兴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发展壮大了万千乡村产业、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为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帮助广大干部更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我们组织编写了《“千万工程”干部读本》。全书共分为9章,分别从“千万工程”的重大意义、“千万工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机制、从“千万工程”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展望等方面,对“千万工程”经验进行案例式分析,并展开更加深入的理论实践思考。针对性、操作性、说服力都很强,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考。
本书主要选编了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作为党务管理专硕专业的教材。这些案例涉及国企、非公企业、农村、机关、城市、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关、医院等领域,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中央要求、推进基层党建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基层党建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提升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本领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各地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也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从“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选取优秀案例,按照国企、非公企业、农村、机关、城市、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关公立医院等八个板块进行编写。每个板块的编写由引言、案例内容、思考题三部分组成。每个案例由内容提要、背景与起因、过程与做法、成效与启示、评论与探讨组成。
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主编的《红色家书——革命烈士书信选编》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着眼当前党员干部关心和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同时搜集整理权威专家的近期新前沿理论观点,延伸拓展理论视野。本书坚持问题导向,在对问题的阐述中提炼出权威观点,不仅为党员干部提供工作思路,也可为理论学习提供借鉴。 本书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针对当前党员干部关心和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分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同时还介绍了权威专家的前沿观点,以延伸拓展读者视野。本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阐述中提炼出权威观点,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围绕自我革命、党性修养、作风建设等多个重要主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力量之源,深入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自弱变强的历程,科学解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通过严谨的史料挖掘与史实考证,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持续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了其在应对诸多挑战时,如何依靠优良的传统和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前行。书中的观点鲜明深刻,内容通俗易懂,既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又为当前及未来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是一部既适合党员干部,又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党史学术普及佳作。
本书通过对实践中常见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梳理分析,阐述每类违纪违法行为的客观表现、构成要件、证据收集与运用、政策界限及量纪量法标准,是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执法的实务用书。
《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以红色文物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成长史的通俗党史读物。全书精选党百年来不同重要历史时期的数十件代表文物,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一一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文物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通过一件件“活起来”的红色文物,以点带面,串联起党百年来筚路蓝缕而恢宏阔大的历史,立体展现党由小到大、从苦难到辉煌的成长历程。本书突破了历史的一般呈现方式,党史与文物相互激发,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而几十幅文物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在生动的形式和感人的故事中,带给人教育和启发,是一部有温度、可触摸、可收藏的党史读物,也是向的庄严献礼。
领导干部决策需要集思广益,离不开说和写;推动决策落实需要部署和行动,同样离不开说和写。可以说,站起来能说、坐下来会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本书为作者长期从事“说”与“写”教学与研究的一些成果,包括体会、感悟和笔记资料,分为“能说会写是一种领导力”“能说很重要”“说好不容易”“会写更关键”“写好更艰难”“真写是个苦差事”六部分,并在后面附有 “写作者不得不知的几个著名定律”“写作者不得不知的几个著名效应”“ 写作者不得不知的几个著名陷阱”“写作者不得不知的两个著名事件”等内容。书中不光有理论,还有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句和案例,既可以提高领导干部说与写的能力,又可以作为他们说与写的素材,帮助他们迅速提高说与写的基本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党的力量倍增。建设好党支部,使党支部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在党的建设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大实践课题。郭玉良作为党建知名专家,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的学习认知、理解思考与提炼总结,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深厚的历史理论功底,理性睿智的思想,围绕“1个基本概念”“3个关节点”“3个基本功”“3个形象”,向读者生动揭示了如何建设好党支部的1333工作方法。全书娓娓道来,史论结合,情理相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支部工作,做好支部工作的优秀读物。
《中共六大史》属于《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史》书系。1928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郊外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余年来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大会,在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书稿约35万字,史料翔实,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书稿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收已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卷、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和《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上卷、下卷的精华,借鉴其编写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吸收党史研究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