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包含19篇文章,由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特约专家为主的国内资深学者撰写,涉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伙伴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全书约42万字。
总结 一带一路 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索新时期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为此,本书试图从 一带一路 的治理结构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可持续与惠民生的具体目标开展路径选择研究。在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聚焦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道德风险、债务与环境可持续、国际认知、安全保障、机制化建设等,探讨相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记载了作者强世功对香港及通过香港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书中收录了:“行政吸纳政治”的反思、“一国两制”的历史源流、基本法的形式与实质、中国的忧郁、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篇什,大体上是每篇一人。它们都可以作为所写人物传记的某一时段,某一侧面。某一点位的展开看。作者视界开阔,视点集中;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稍作展开;行文简约朴实,不拖泥带水;句式一般较短,运笔灵活,适应性强。
这是一部文化研究中国化的实验性著作。本书试图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方法,对中国乡村经验及其微观权力形态进行全面的文化分析。与历史学家和社会问题专家的宏观权力分析视野不同的是,本书从微观权力以及经验冲突角度入手,通过对时间、空间、嚣物、身体动作的哲学和心理学分析,更为细腻地叙述了宏观权力结构在乡村经验的各个层面(比如乡村器物——农具、家具、玩具层面、身份等级层面,乡村的时间体验和空间经验层面,微观社会学的身体姿态和表现层面等)的转化过程。本书涉及到乡村时空哲学、农民心态分析、器物现象分析等方法,但所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乡村微观权力形态分析的通道,也是重现(重新编码)乡村经验的方法。本书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理论逻辑融会于叙事过程之中的方式,全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朱镕基素以讲真话、讲实话、讲直话、敢讲话著称,《朱镕基讲话实录》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和在境外发表的部分演讲,以及在各大电台,新闻发布,各地视察工作中的讲话。《朱镕基讲话实录》分为四卷,本书为《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收录的是1991年5月至1994年7月,朱镕基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的文稿。
中国崛起正引发国际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中心也因此正向东亚转移。本书讨论2011年到2013年的中国外交转型问题。本书是阎学通教授近年来就中国外交和崛起战略接受海内外主流媒体采访的实录,作者从道义现实主义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趋势、中美战略竞争内在机制、中国周边和区域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策略和理念革新以及中国外交实践新成果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剖析,为理解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中国外交的战略走向提供了一种极富启发意义的战略参考。
本书在3年前就已经完成篇章设计,组织撰写,有的教师较早就完成了自己任务,有的教师则由于各种原因拖延了时间。因此,本书的内容与现在本院的教学实际已经有所差异,教学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每年都有所更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人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进步。 中国正在经历的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到中产国家的转型,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炫目的一出人生剧。从长远来看,在影响中国发展的多股力量中,没有一股力量会比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和急速增长更有意义的了。 当然,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本书重点考察过去20年间,由中国中产阶级产生和成长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后果。其中心问题是:从现在到将来,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会对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作为部研究中国中产阶级的英文专著,本书各章的撰稿人以手的性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各种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同时也为针对整体问题的每一种研究方式,提供了现有的资料。撰稿人们一致认为,一种新兴的社会
针对上述关于地方派系与选举的研究,《地方选举中的派系研究》笔者李睿认为,欲观察地方派系的真貌,必须兼顾外在政治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地方派系与地方选举之间的逻辑关联,从派系的组织结构与运作特性角度去观察派系生存的结构体系,地方派系与选举提名的内在关系,探讨地方派系在选举动员中的影响力,最终讨论地方派系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因此,《地方选举中的派系研究》旨在探讨解严前后地方选举中的派系问题,寻求制约和影响地方选举的派系因素,通过派系在地方选举中的角色及其影响,讨论地方选举及民主发展问题,吸取和总结地方选举中派系因素的经验教训,并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从而为推进大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首次系统介绍了议价理论,并运用理论对中国二元就业体制下工资和就业的议价进行了效率考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并得出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和就业的管制是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以及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的有效性必须以放松管制为条件的重要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经济意义。
郑必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这本自选集所收论文,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但是考虑到前面所说的实践和认识进程的发展,为了把思想脉络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作者又依照内容把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并分别加了标题,这就是:第一部分:国情、时代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第二部分:大局、飞跃和邓小平理论;第三部分:新世纪、新机遇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四部分:新阶段、新特征和我国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2018年3月,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和中共上海市社会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网联合主办,对2013—2017年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进行评选,入选了十个蕞佳案例。本书辑录了这十个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蕞佳案例,每个案例包括案例背景、实践做法、主要成效、探讨启示、专家点评等板块,旨在集中总结和展示上海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经验。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过去五年来上海社会治理领域蕞鲜活的经验,代表了上海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