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一书基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近40年演变历程,内容包括对外开放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抓住战略机遇期,开创外交新局面;构建立体布局,彰显大国特色四方面内容。全书以前言、结束语及24章的篇幅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成就及经验。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包含19篇文章,由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特约专家为主的国内资深学者撰写,涉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伙伴关系、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方面,全书约42万字。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 双一流 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章总结了近四十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系史研究;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北魏和南朝萧梁时期的中西交通;第四章论述了3 6世纪草原丝绸之路的利用;第五、六章以宋云、惠生西行求法和朱应、康泰出使扶南探析了海上丝绸之路;第七、八、九、十章分别探讨了域外器物、植物、动物和香料的输入与中古社会。
杨闯教授等所著《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系统的外交学教材。这本教材在*编 《理论篇:外交原则与制度形成》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外交的历史和发展,其中专门阐述了古代东方国家的外交特点,讨论了近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外交惯例与方式,从理论上描绘了一幅外交的整体图像。 在第二编 《实务篇:外交实务与业务》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类外交机构和业务,从结构上分析了外交决策和执行、外交交涉与谈判等实际外交活动,同时,也从多边外交视角介绍了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一般性的国际多边活动,包含了非常实用的外交实务内容。另外,在这一编中,专门讨论了外交调研问题。对于所有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员来说,外交调研都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使馆调研又是一线的直接调研,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第三编 《实践篇:当代国际舞台的中国外交》
获德国历史学家协会奖 《中国与世界社会》论述的主题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进程。它从古代中国在清朝几位伟大皇帝统治下经历的*后辉煌讲起,重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逐步沦为受外国摆布对象的过程,继而讲述了中国如何通过革命重新实现民族独立,以及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变迁。 作者在从内部省察中国历史的同时,将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作为着眼点,两种视角相辅相成,连贯统一。因此,本书呈现的不仅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对欧美日在东亚推行强权政治的记录和阐释。
本书聚焦核能,并运用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日报》于194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相关报道为依据,纵贯式地再现了核能的媒介话语变迁,向读者展示了 国之重器 的形塑过程。本书将核能的媒介话语分阶段呈现,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大阶段,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核能媒介话语的流变、特性与语言,以及核能话语变迁中的科技、媒介与国家。 总体而言,本书框架结构合理,论述引证规范,材料学术处理规范。相关表述较为平实客观,无论对于该领域研究以及一般读者了解相关知识都有参考价值。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书收录了朱镕基同志在1987年12月至1991年4月在上海市工作、主政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并配有珍贵照片和手迹影印件,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真实地记录了朱镕基同志在上海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大刀阔斧的改革思想和施政措施。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正值我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上海,财政收入滑坡、工业不景气;市政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士气不振;政府部门官场气息犹存,开拓精神缺乏;等等,其困难和考验尤为艰巨复杂。面对如此局面,朱镕基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入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同时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菜篮子”、交通、住房问题,为上海国际金融都市地位的确立奠定
本书初步建构了一个双边关系的简约框架,并运用中国和巴西案例检验了这一双边框架。研究表明,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共同决定了两国的贸易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的交互性作用,中巴贸易关系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对双边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和巴西经贸关系的发展动力和阻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巴经贸关系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僧伽罗国、锡兰等,地处印度洋海上丝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间节点上。在中国与斯里兰卡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伟大人物和重要事件。例如,东晋高僧法显曾访问斯里兰卡,在当地留下了千古佳话。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多次到访斯里兰卡,所立石碑至今犹在。明代,锡兰王子来华定居泉州,至今中国还有其后裔。如此等等,有许多动人故事,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在叙述事实的同时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予以考证。
本书基于开放式创新体系理论视角,从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及其特征、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化发展、以色列和中国的科研教育体系比较研究、以色与中国产业体系比较研究、以色列与中国的制度环境比较研究、以色列与中国延府间科技合作、以色列与中国重点区域科技合作、以色列与中国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以色列在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多个角度对以色列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演化以及中以两国间的差异展开对比分析,旨在为关注国际科技和科技创新政策等话题的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两国在经过二十多年 民间外交 的积累和发展,终于在1970年代初结束了 不正常状态 ,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结束了 战争状态 ,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友好、互利合作树立了典范。中日邦交正常以来,两国关系经历过令人怀念的 蜜月时期 ,也出现过严重困难的 冰冻 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两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以及彼此间利益的不同,分歧、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和困难,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21世纪初,中日两国共同努力,走过了 冰冻 ,确立战略互惠目标,两国关系达到新的高度。本书从中日关系发展基本经验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强调时代在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日关系发展四个
《有趣的时代:美国应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作为资深的外交官,傅立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与中国密不可分,作为亲历了中美关系从解冻到战略合作、从冲突频发再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 活化石 之一,作为一位睿智理性敏锐的长者,他的这本书脱不开历史大背景,但是更重在现实和未来。在分析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现在和将来几十年内都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在财富、权势、声望都在向中国转移的时代,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管理中美关系?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战略?
《 一五 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吉林卷)》一书描述了中苏(俄罗斯)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20世纪密切合作的史实。 该书在历史文献、事件亲历者回忆录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俄文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报刊资料的充分研究,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中国东北地区解放之初乃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苏联在经济、军事政治、工业技术、科学教育以及干部培养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全面援助的史实。 书中以中苏两国合作建设长春*汽车制造厂,(即中国*汽车集团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为例,详实地研究了中苏两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大型工业企业建设中,在企业的设计、建设、技术流程及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的方面进行合作的史实。 作为佐证材料,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图片、照片。
本书论述了清末西藏问题的由来及其在民国的发展,清廷和国民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努力,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对藏政策。清末民初,在英国的侵略和干涉下,西藏地方产生了激进民族主义,造成了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困境。民国政府建立后,致力于维护汉藏团结以及对西藏的主权。孙中山提出了发展西藏经济的法案,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修复、改善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采取了一些措施,多次致函十三世达赖,表示中央的诚意。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围绕班禅返藏、修筑康印公路、西藏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始终坚持对西藏地区的主权管理。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政府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涉藏问题,制定了西藏工作的相关政策。*、周恩来多次会见达赖和班禅,阐明
本书是国内部全面和系统地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原理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的专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外交先进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理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内容简介: 1、从丝路草原地带、丝路绿洲地带、丝路陆海交汇地带三个板块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结成的 丝路天然伙伴关系 。 2、通过丝路古道、驿站、古城的历史变迁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拥有的丝路地缘优势。 3、通过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来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在丝路文明交往中所形成的 经文互促、互利共赢 的丝路交往范式。 选题价值: 1、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地缘历史关系,旨在进一步深化研究我国周边外交尤其是西部周边外交,故本选题将对我国经略周边战略极具现实价值。 2、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文明交往范式,旨在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 的 重点地区 及其 重点项目 的研究,故本选题将对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极具战略意义。 3、研究中国新疆周边地区丝路天然伙伴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大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研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现状,完整阐释联动协同的理论原理、目标定位、指导原则、方法策略及机制构建。通过全面评析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现状、历史发展,深化研究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础理论原理;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方法策略;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难点、教育制度、教育检验等角度,全面研究建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要素体系机制。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拟制理论与实践蓝本,促进高校大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解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案例,助力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周边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持续的变化。在涉及到国家主权、发展 利益和安全利益等核心利益面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在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 人文交流,是落实党中央周边外交 亲、诚、惠、容 理念的重要抓手,有助于破解周边国家对中国 近 而不亲 和 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 的骑墙战略。人文交流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在中国与周 边外交面临的复杂形势下,厘清人文交流的基本路径,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的 顶层设计 , 进行机制化建设,维护未来中国1 20年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百年中华民族复兴的 中国梦 ,具 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西班牙文版)》系统地回顾了从公元1世纪直至20世纪中西两国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并对跨入21世纪以来中西两国关系的新发展进行了概述。《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西班牙文版)》曾荣获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贝尔女王十字勋章”(la Cruz de Oficial de la Orden de Isabel la Católica);其后又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和“第三届郭沫若历史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