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 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艾利森将此定义为 修昔底德陷阱 。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 16 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 再次伟大 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 12 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领袖们》所表达的是尼克松这样一位曾经执掌过政权,深切体会过掌权甘苦的人的见识。他知道领导者所拥有的令人敬畏的潜力,他们可以制造灾难,他们也可以推动历史前进。 在《领袖们》中,我们认识了美国的对手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还认识了新日本的共同缔造者 美国五星级上将麦克阿瑟和日本战后任首相吉田茂,我们了解了注重公开形象的戴高乐又是一位极为重视家庭生活的人,我们探知到德国前辈总理阿登纳务实却又有些理想主义的哲学,而我们读到丘吉尔轶事时,又感到兴味盎然。尼克松还向我们介绍了南欧、非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中东等国家卓越而富有个性的领导人。此外,作者对领袖应有的素质及人民对领袖的要求,以及他们为何能成功,他们又为什么会失败,都做了透彻的解析。
《大序幕》是一部深度探索世界能源格局的著作,得到基辛格的推荐,堪称《世界秩序》能源版。 通过对化石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政策及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能源形式对地缘政治、大国竞争、能源安全、国防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书中按能源类型和国家地区分类,结合政策、技术发展情况、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等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能源版图和能源竞争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权力 制度 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和调整,并增加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国际关系通识》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生存之道。 《国际关系通识》全面展示了国际关系学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高度简约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多种视角。
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为深远的大国竞争之一。自 冷战总设计师 乔治 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 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 遏制战略 新的内涵和手段。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 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 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 新面貌战略 灵活反应战略 缓和战略 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 1982年,本书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
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 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 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 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 解密 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 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 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 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 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书中首先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其次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最后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本书旨在提供对中国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见解,并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建议,为理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企业家以及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本书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论述的开山之作。作者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二次大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作用,国家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尤其是大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力量对比与战略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加之各种 黑天鹅 事件,国际形势日趋错综复杂。本书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为破题之词,着力阐释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的战略眼光、时局把握和外交方略,向世人展现 大国远见 之 远 ,并尝试提出解局之道、术、策。 本书收录了金灿荣教授自2017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文章、演讲稿等二十余篇。围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大国发展战略这一主题,探讨了当前总体国际形势、中国国内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及大国关系等重要议题。
《蓝皮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对2023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解读。 上篇将深入分析2023年国际形势演变的发展动向,纵论主要国家和各地区形势,深入剖析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国际形势历经的动荡变革,向中外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理解读世界形势和重要热点问题的中国视角。下篇全面阐释2023年中国外交的丰硕成果。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领航掌舵的坚定指引下,中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守正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为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蓝皮书》对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和我国同主要国家、地区关系进行全面解读,充分阐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和重大贡献,向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外交的优质平台。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国际格局变迁、大国关系调整、地区合作重构的大背景下,中俄开展紧密合作的基础、未来合作的方向及其两国合作的重大战略意义等问题,还就中俄两国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中俄与西方国家互动、中俄在欧亚地区的合作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书提出在国际秩序调整的大趋势下,中俄关系具有全局意义,因而本书首先梳理和总结中国如何认识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中俄在全球治理层面的合作空间。其次,作者认为,中国、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互动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因而本书就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等三组重要变量分别展开讨论,*终提出中俄关系是两国在大国复杂互动中保持战略稳定的关键。*后,本书聚焦中俄两国在欧亚腹地、东亚、中东、南亚、拉丁美洲、非洲展开的互动,提出中俄
战略选择路径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悠久的系谱。在这个经常被相互竞争的方法论所撕裂的领域,本书主编戴维 莱克和罗伯特 鲍威尔从众多理论中提取出已被接受和尚有争议的知识精华。与本书其他撰稿人一道,他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视角,该视角始于一个简单的洞见: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希望解释行为体所作的选择 无论这些行为体是国家、政党、族群、企业、领导者还是个人。 这一综合方法提供了三方面的新好处:首先,将行为体的战略互动作为分析单元,而非特定的国家或政策;其次,这些互动现在被有效地组织进分析方案,概念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三,针对何为分析这些互动最富成效的手段设定了一系列方法论的 赌注 。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对理论的实用主义应用得以适用于无数具体案例。 对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和学生、经济学家以及政府
本书介绍了三木清、羽仁五郎、西田几多郎等一批日本现代思想史上的著名知识分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比 ,刻画了林达夫这位在现代日本历史上极其罕见的思想家,反映 了这位以 反语精神 为武器的学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林达夫犹如 密涅瓦的猫头鹰 ,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问时代所面临的难题。因受时局影响,其所用的方式时而直白,时而隐晦。在日本的知识风土中,他独树一帜,大放异彩。他在重大关头做出的决断,体现了丝毫不比同时代西方思想家伯林和雷蒙 阿隆逊色的卓越判断力。 这部传记对我们中国读者而言也极富启示,不仅展现了我们所不知道的现代日本丰富而精彩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邻国最优秀的知识人在东西文化冲突、各种政治思潮对峙中的艰难选择。他们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的指南。
遏制战略是冷战中美国历届政府一直遵循的国家安全战略。 《遏制战略: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增订版)(国际关系史名著译丛)》是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 刘易斯 加迪斯的代表作之一,全面透彻地分析了遏制战略的演变历史,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冷战时期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进行了分析,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每种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该书版于1982年问世。2005年该书增订版出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重要发展。
本书为政治学辅导教材。本书的编写以目前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主流权威教材为基础,对初学者了解国际关系专业、跨入国际关系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志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年轻学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出版近十年来,本书一直作为考研教材而得以长销,考虑到国内国际形式变化较大,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更新,为与时俱进遂进行改版。第一版共收录554个词条,本次再版修订了118个、新增28个,改版幅度较大,同时更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漏,同时为读者检索方便,还特意增加了音序目录。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两国关系令世界瞩目。从1784年美国商船 中国皇后 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中美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几经波折,但两国的交往内涵极其丰富。 本书描绘了2001 2016年间中美关系演变的基本轨迹,着重叙述了新世纪以来中美关系中的许多新现象、新发展,包括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和措施以及美国相关政策的演变,中美在应对朝核问题中的合作和分歧,中美关系的机制化建设,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建设性地管控分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