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国际关系通识》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生存之道。 《国际关系通识》全面展示了国际关系学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高度简约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多种视角。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书中首先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其次讨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最后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本书旨在提供对中国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见解,并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建议,为理解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企业家以及对国际事务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历史作了概要的阐述,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演变过程的梳理,阐明 东南亚 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把东南亚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变动相联系,同时打通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其历经曲折、演变至今的发展轨迹。从中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鉴古知今,大致理解当今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作为教材,本书的特色之一,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东南亚的对外交往进程,主要体现在本书始终立足于东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关照,从而超越传统东南亚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视角,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 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 外国人 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 外国人 ,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后秩序》一书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不断变化的世界秩序,美国必须改变其外交政策。《后秩序》中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存在的内在矛盾和致命缺陷,以及由此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问题在于 美国例外论 ,这一价值观使美国认为其价值观和制度优于其他国家,并坚信负有改造其他国家的使命。然而,这种价值观让美国自身和世界都处在危险之中,也导致了无休止的战争和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后变得更为突出。 面对后疫情时代、气候变化、国际力量平衡的转变以及人工智能武器等威胁,《后秩序》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安德鲁 巴切维奇,提出大胆且独特的见解,呼吁美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外交政策,认识到多极世界的必要性,并进行深刻的改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大变局中,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文明冲突论 沉渣泛起,民粹主义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作为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 之三,本书旨在汇聚国内权威专家智慧,深入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外人文交流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文明、文化关系;(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影响;(三)新形势下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利比亚是北非和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国家。2011年,利比亚爆发内战,反对派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推翻了卡扎菲政权。不久,利比亚进入了冲突后的重建时期。2021年,利比亚国家重建进入了第十年。经过十年的重建,利比亚政治上建立了联合政府,但是没有改变国内碎片化局面,也没有实现过渡委在2011年确定的转型目标;在安全方面进展缓慢,全国的安全形势一直没有根本好转,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利比亚安全问题中的 三失 困境 游击队和民兵的失控、安全治理机制的失范和地区局势的失衡也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在经济方面继续依靠石油经济,结构性矛盾依旧;在社会重建方面面,民族和解进程乏善可陈,公民社会也从短暂的繁荣兴起进入深入调整期。在利比亚的十年重建中,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联合国是利比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我国深入参与联合国事务,深化与联合国合作,在推进全球治理、践行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联合国作出重要贡献。为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事件,中国联合国协会出版《携手之路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一书,全面回顾我国参与联合国历程,进一步阐述我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的立场,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小国的向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了。 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 祸源,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