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我国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领域现有的著作主要有《外军政治工作概论》(刘刚等1988年)、《中外军队政治性工作比较》(章德峰主编2000年)、《西方国家军队政治工作透析》(房忠贤等2001年)等,近几年出版的有《外军政治性工作文献专题导读》(李丛禾2015年)、《外军政治性工作》(李庄前2017年)、《外国军队政治工作研究》(吴志忠2018年)等几部。这些著作大多比较老旧,从参考文献看,基本都是根据2015年以前的资料所写,且多数以介绍美军政治性工作为主,对其他外军政治性工作涉猎较少,与新时代我军练兵备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为更加贴近我军备战打仗需求,进一步突出外国军队政治性工作特色,本书以外军政治性工作发展为基础,以外军政治性工作系列教研成果为依托,系统研究介绍美、俄、印、日等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军队政情和政治性工作
《清代地方政府》是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 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 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 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纪的转折年代,国际上冷战的疑云不断聚集,国内国共两党关系处于从合作到破裂的紧张状态。当此之时,美国政府先后派出的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任特使在调处国共关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走向失败的原因,从中可见国、共、美国、苏联四方的复杂互动,国际形势对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反作用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 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 外国人 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 外国人 ,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
《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事务。内容包括:中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管辖权主张分析,渔业关系与油气共同开发分析,领土岛屿争端和海域划界的思考,海上务实合作的思考等。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中国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与海上邻国积极开展海上务实合作。 关于中国与邻国的海上争议问题解决,《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论述了三方面办法:一是,在海域划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国可稳步推进与海上邻国在某些争议海域的划界谈判。二是,在海域划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需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油气共同开发,共同开展渔业管理。三是,考虑到中美海权博弈已成为牵动中国海洋安全形势走向的主要因素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大变局中,国家间关系、文明间关系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文明冲突论 沉渣泛起,民粹主义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作为 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丛书 之三,本书旨在汇聚国内权威专家智慧,深入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外人文交流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文明、文化关系;(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外人文交流的影响;(三)新形势下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英国外交史学家基思 汉密尔顿和理查德 兰霍恩撰写的《外交实践》(第二版)系统、详实地分析了从外交初始到20世纪90年代外交的完整发展、演进史。 《外交实践:演进、理论与管理》一直被选作外交学专业课本。新版《外交实践》延续了第1版对外交史的深入分析,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古代外交与非欧洲外交的渊源,包括对前希腊外交、早期阿拉伯外交以及印度次大陆等国家间相互沟通、交流实践的研究和讨论;对20世纪90年代多边外交和峰会外交的全面分析;对新型、超出国界的外交主体和外交方式,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援助、新公共外交以及电子通信技术下带来的外交新发展的全面分析和阐释。《外交实践:演进、理论与管理》史料翔实,逻辑严密,是一部适合外交专业实践者、研究者与学生的经典著作。 此版新增和更新的主题
本书探讨了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边界形成史,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国家西班牙、美国、英国和荷兰(荷属东印度)通过双边谈判和仲裁最终以三个国际条约 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巴黎条约》)、1900年《美西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的条约》(《华盛顿条约》)和1930年《关于划定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之间的边界条约》来确定菲律宾岛屿边界 菲律宾条约界限 (或称 国际条约界限 )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美属菲律宾西部边界始终位于东经118度的史实。本书还对1937 1938年美菲内部讨论过 菲律宾条约界限 具有可变性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鲜明指出: 菲律宾条约界限 已于20世纪30年代固定,不再具有可变性,菲律宾独立前美属菲律宾岛屿边界就是 菲律宾条约界限 。该边界后来通过国家继承和相关法律条文为独立的菲律宾所继承,是其合理、合法的岛
在大国与中东关系中,美国与中东的联系显然非常密切。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价值就在美国的外交战略中具有了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为了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和维护以色列的安全,美国无论冷战前后都一直积极地致力于在中东地区建立霸权统治地位并形成了特定的中东战略。然而,美国为实现其中东战略采取的政策却往往充满矛盾。一方面,美国在这个地区支持和结盟的很多亲西方国家其实都是压制国内民众的专制政权,与美国标榜的民主政治理念完全背离。但美国为了维持霸权又必须和这些专制政权结为联盟,这显然和美国在这个地区推行的民主意识形态目标相抵触。另一方面,美国清楚地知道,和以色列结盟必然导致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从而损害自己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甚至还意识到,在其自相矛盾的中东政策影响下,中东地区伊斯兰
美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两大民主国家,双方的关系变化及未来走向,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和亚太区域安全,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美国是大的发达国家,而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其发展程度、贫富状况以及人口结构,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现实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美国和印度都是处于 印太 范围内的两个大国,对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有着大国责任的担当。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印关系发生了转向,即由之前 不冷不热的平淡型 转向到 快速提升的发展型 。这是自2000年美国总统比尔 克林顿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后,两国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美印两国关系的转向,不仅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而且还与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安全战略环境的营造以及民主价值观的扩展有关。为探究美印关系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7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是亚洲大陆上的强权政治时代。这一格局由于唐、吐蕃、大食三方在西域的政治扩张而呈现出阶段性;小国的向背依强权政治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发生变化,但基本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直接反映各强权间的关系。 吐蕃进入西域的道路主要有三条,它们是随着唐朝在西域经营的发展而先后被启用的。通过考证这一进程,使一些相关史实的年代得以参照确定。这一进程的发展,明显影响着西域政局的变化。然而,当吐蕃 终取代唐朝占领西域时,这里的强权政治时代也就结束了。 与相对稳定的强权政治不同,北部草原几易其主,操突厥语诸族基本上都是强权政治的附庸:唐朝要隔断二蕃,吐蕃力求连兵,大食则想根 祸源,这些就构成了一种复杂的“三方四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无论和、战,突厥人均被阻隔在草原上。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