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权力与相互依赖》堪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该领域最负盛名的两位学者写就,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2012年《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第四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堪称代表新
1990年,约瑟夫 奈首次提出 软实力 概念,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分析框架就此改写。他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胜,也取决于谁讲的故事更吸引人。一国的实力不仅包括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来胁迫或收买他国的硬实力,还包括依靠自己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方针来吸引他国的软实力。随后,这一概念不仅被纳入美国一些重大外交政策的考量,也从此走向世界,转变了全世界人民看待权力的视角。 本书收录了三十多年来约瑟夫 奈对中美这两个大国软实力发展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审慎观察。他见证了两国在科技、经济、军事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也目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风险以及大流行病等跨国性挑战的升级。他深刻认识到,两国当前的深度相互依存,意味着中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但紧张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联盟 指主权国家对彼此安全做出互助性承诺的关系。联盟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本书系统检验了现有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从逻辑、方法和经验层面阐述了现有理论的特点与局限,并提出了 能力分异理论 再结盟理论 功能分异理论 谈判能力理论 协调对象理论 。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的实践,本书阐述了5个欧洲大国和9个欧洲中小国家的联盟与伙伴关系,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以西方学者熟知的案例挑战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经典理论,改进和完善了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本书广泛利用了英文、德文、中文的原本或译本档案,检验了新理论并重构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
《蓝皮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对2023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解读。 上篇将深入分析2023年国际形势演变的发展动向,纵论主要国家和各地区形势,深入剖析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国际形势历经的动荡变革,向中外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理解读世界形势和重要热点问题的中国视角。下篇全面阐释2023年中国外交的丰硕成果。202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领航掌舵的坚定指引下,中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守正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为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蓝皮书》对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和我国同主要国家、地区关系进行全面解读,充分阐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和重大贡献,向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外交的优质平台。
美孚石油公司曾是世界第一家托拉斯企业,在近代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晚清进入中国以来,被梁启超称为 巨灵 。 但是大有大的难处。作为一家企业,美孚石油虽然保有相当高的自主性,但不仅常常受到美国政府的掣肘,还要受到贸易进口国、投资东道国政府的节制。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以及中国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需要考量自身全球业务战略,也需要处理与美国和中国政府乃至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很多决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种合力的作用下,这家巨头在中国的经营,以煤油的普及开始,以对华石油禁运告终。 本书围绕美孚与近代中国政府之间的主要事件,展现美孚与中国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利益交涉、相互认知及外在影响,揭示以资本主义私人企业为本质的美孚石油公司与中国政府、美国政府之间广泛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 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 外国人 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 外国人 ,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纪的转折年代,国际上冷战的疑云不断聚集,国内国共两党关系处于从合作到破裂的紧张状态。当此之时,美国政府先后派出的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任特使在调处国共关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走向失败的原因,从中可见国、共、美国、苏联四方的复杂互动,国际形势对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反作用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2-2023》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对2022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解读。 上篇深入分析2022年国际形势演变的发展动向,纵论主要国家和各地区形势,深入剖析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国际形势历经的动荡变革,向中外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理解读世界形势和重要热点问题的中国视角。 下篇全面阐释2022年中国外交的丰硕成果。2022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领航掌舵的坚定指引下,中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守正创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为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蓝皮书》对我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和我国同主要国家、地区关系进行全面解读,充分阐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和重大贡献,向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外交的优质平台。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美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两大民主国家,双方的关系变化及未来走向,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和亚太区域安全,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美国是大的发达国家,而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其发展程度、贫富状况以及人口结构,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现实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美国和印度都是处于 印太 范围内的两个大国,对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有着大国责任的担当。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美印关系发生了转向,即由之前 不冷不热的平淡型 转向到 快速提升的发展型 。这是自2000年美国总统比尔 克林顿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后,两国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美印两国关系的转向,不仅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而且还与两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安全战略环境的营造以及民主价值观的扩展有关。为探究美印关系
《理解国际外交:理论、实践与伦理》是一本帮助读者全面认识外交的重要读物。全书介绍了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了外交的主要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外交的全新视角。作者认为,外交是一种制度化的交流方式,得到授权的代表通过这种方式来生产、管理和分配公共产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追湖从古埃及、古希腊至今的外交历史演变;研究外交决策、外交秩序、外交规范相关理论;分析21世纪的外交应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如何重塑国家,如何推动国际秩序的和平发展。
正如其他所有的职业一样,外交已经衍生出了它所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这本《外交辞典》的主要内容。在本辞典中,还涵盖了法律术语、政治事件、国际纰织的词条,以及对近五百年来在外交舞台叱咤风云的人物或重要学者的介绍。 国际政治及相关学科的学生可以借助本辞典理解外交术语和相关语汇,但作者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各种外交机构中的青年外交官。杰夫·贝里奇和艾伦·詹姆斯编写本辞典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青年外交官揭开外交神秘的面纱,并为与外交和政治环境相关的币要术语提供释义。 本书在书后附有中文索引,方便读者进行对照查阅辞典正文。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本书探讨了美国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边界形成史,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国家西班牙、美国、英国和荷兰(荷属东印度)通过双边谈判和仲裁最终以三个国际条约 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巴黎条约》)、1900年《美西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的条约》(《华盛顿条约》)和1930年《关于划定英属北婆罗洲与美属菲律宾之间的边界条约》来确定菲律宾岛屿边界 菲律宾条约界限 (或称 国际条约界限 )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美属菲律宾西部边界始终位于东经118度的史实。本书还对1937 1938年美菲内部讨论过 菲律宾条约界限 具有可变性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鲜明指出: 菲律宾条约界限 已于20世纪30年代固定,不再具有可变性,菲律宾独立前美属菲律宾岛屿边界就是 菲律宾条约界限 。该边界后来通过国家继承和相关法律条文为独立的菲律宾所继承,是其合理、合法的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