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至近代思想演变及其价值的学术著作。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如 天 理 自然 公 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阐释,揭示了这些概念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书中不仅梳理了宋学、阳明学等传统哲学流派的发展,还对比了中日思想的差异,展现了中国思想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同时,书中还对孙文三民主义等近代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转型和创新。本书为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与思想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作者这一时期的演讲文章以及所写短文,共16篇,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伊利格瑞从对于西方文明男权传统的批判中寻找女性话语的可能,努力倡扬真实的女性自我。本书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手段,在权利、工作、语言等方面展现自信真实的自我,还指出了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与语言、美貌、母性(自然和精神)、年龄、健康的关系。它关注的是分析和修复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同时构建与众不同的男人。
叔本华(1788 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 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本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康有为在西学刺激下重新思考文明秩序,借助今文经学资源,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他依据公羊家的三世说,结合《礼运》篇的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和耶教博爱平等自由的教义、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加上一些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想出以三世说为基础的社会进化学说,大全式地囊括了从个体、家庭、社会到国家、天下的进化轨辙,作为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变革的指引,而最终的理想社会便是大同世界。《大同书》是清末儒家今文经学政治思想的代表,是儒家今文经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结合,反映了当时维新派对资本主义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其所 致用 者成为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的理论根据,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及对未来的理想。本书选用十部本《大同书》。
唐纳德·戴维森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戴维森的哲学论著涉及一系列哲学基本问题;其影响力跨越不同哲学传统。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戴维森(某些)观点的哲学家都一致认为,戴维森思想是激发他们深入进行哲学思考的原动力之一。本卷《真理意义与方法》是在《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戴维森哲学文选》一书基础上增选9篇文章、重新组织结构并充实有关内容而成。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 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 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本书包括序、序论、正文九章和结论。书中所说几乎完全是增补前作《知识与文化》,亦可说就是《知识与文化》之续编,或称之为姊妹编亦无不可。读者苟没看见我那个前作,则对于此书必多不了解。反之,我希望读过那本书的人,务必再求其一读本书。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以哲学为代表的理论知识与有社会性的实际生活之关系究竟如何。即二者之交涉究竟何等样式?详言之,实际的社会与人生,其对于理论知识有何等的决定?反之,理论的玄想对于社会实况与人事行为究有何等的指导力与影响力?
《春蚕吐丝 殷海光*后的话语》,为陈鼓应编集的体现殷海光晚年生命境遇和学术思想转变的一本重要著作。汇辑的内容包括殷海光晚年思想记录(《病中沉思》、《病中语录》),殷海光遗嘱,遗稿(《我对中国哲学的看法》),生平记录(陈平景《殷海光先生传记》、陈鼓应《殷海光先生晚年纪事年表(1966 1969)》),聂华苓、徐复观、王晓波等友人学生的纪念文章,以及殷海光晚年与陈鼓应的若干封通信(影印件)等。这些篇章不仅让人对殷海光的人格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反映了他文化观的转变。
青少年亲近哲学,也许就像恋爱一样,是一种本能。当处于这一成长阶段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世界投以怀疑和好奇的目光,开始去追问“我是谁”“我的存在有何不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基于青少年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立足当下语境,本书邀请八位高校哲学系教师担任主讲人,围绕自我、生命、幸福、爱、心灵、科学等经典哲学问题,以情景化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化为生动的讲述,去回应青少年存在的困惑,开启他们的探究与发问之旅,进而帮助他们跳脱习以为常的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让内心变得丰盈而深刻。 与此同时,对于所有曾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这种人生之问或者在长大后的某一时刻重新开始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年人,本书也是一个让你再次踏上自我思考之旅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