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以学派区分则有儒、道、墨、法、佛教各家,一些特殊著作如《易经》《人物志》《菜根谭》则可以归纳入以上各家的价值系统中,这些学派及其理论无一不是对准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发展目标而建立起哲学的理论的。因此,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既可谓之皆是生命哲学,亦可说都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与实践哲学。中国哲学都是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直接对准生命现象及人生课题而做,并且,它不单是客观的研究之作,而是主动的实践之作,因此,中国哲学就是围绕人类的生命课题而展开的实践哲学。本书即是针对中国生命哲学的研究与理解,企图在理解上阐明中国生命哲学的特质,以及在研究上寻求准确的方法进路,藉由真理观的问题意识,探究中国生命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理论系统、检证方法、适用范围与人生选择等课题。此一研究进路,将有贡献于提出
冯友兰先生晚年口述自传。揆之 自序 旧例, 意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事,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 ,实乃冯先生所有著述之 总序 ,1984年由三联书店初版。 全书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所涉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变化之时期。作者从社会、哲学、大学与展望四部切入,回顾自己一生所历时代环境之变迁,学术思想之演进,真诚剖析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并对未来怀抱信心。《三松堂自序》既是 总结 ,亦是 明志 ,更是一代哲人对历史、时代与自我的剖判沉思之作。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文集,但它不只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描述,更是中国哲学创作的方法论探讨。作者一反常规地并不简单罗列方法论原则,而是反思自己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经验,从近代学术文化背景的分析入手,揭示广义的中国哲学学科从比较哲学、中国哲学史到中国哲学创作的演进程序,既肯定它对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又注意检讨其学科形成史对哲学创作的消极作用。作者所提出的“做中国哲学”,主张把焦点从哲学史移向哲学创作,提议把经典哲学素材扩展到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注重经典作品中想象性或情节化论述的思想特征的把握,以及更重要的,努力赋予经典哲学切实的经验性格,以展示其思想的当代效应。
该书是研究老庄思想的经典之作。 该书将作者十多年来对老庄研究的文章汇编成册,20世纪90年代曾在中国三地发行。1991年香港中华书局以繁体字出版,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简体字出版,1993年台北五南书局繁体字出版。今修订后以简体字再版。与之前的版本相比,该版本在内容上作了大幅度的变动,添加了作者的近期新研究成果。陈鼓应,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
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百余年来我国几代哲学学人的夙愿。本书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多年来的探索,探究有生命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如何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这种活动本身,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一种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提供思想支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角度阐述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论结合,梳理哲学学科发展历程中体现的观念创新,并对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本书作者尝试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彰显中国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使中国哲学更好走
《老子他说续集》 南怀瑾著述的《老子他说续集》是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讲记。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的一部经典。它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至帝乇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 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辨正和引述。他以经史合参、以经解经的方式,深入浅出,借着老子自证的现身说法,刻划道家隐士思想在历史中影响时世、伟大灿烂的一面;更发挥其流传千年之道德内蕴。 《老子他说》上集收录南师讲解老子《道德经》共二十六讲,于1987年出版;本书因内容包括《道德经》全部下篇及部分上篇,故特定名为《老子他说续集》。 《老子他说》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