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思想史上,康有为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既是 传统的叛逆者 ,又颇具保守主义气质。也因此,如何展现其思想的复杂性成了康有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本书围绕康有为的思想核心三世说展开,将康氏放到整个经学传统中进行理解,揭示康有为如何在继承经学传统的同时,又极大突破了传统经学,从而自成一套大同理想建构。 作者认为,三世说建立在 孔子改制 和 人为天生 这两种理论上,二者皆是经学史上湮没已久的古老学说,因着康有为对经学的执守而被重新发掘,并被推进为更激烈的形态。 孔子改制 说奠定了三世说的形式与性质,也给三世说蒙上了历史哲学的色彩。而书中重点发掘的 人为天生 ,则充实了三世说的内涵,特别是大同理想的建构;在 人为天生 维度下作为更好存在方式的 大同法 ,与适用于据乱世的 小康法 ,构成了三世说内部极具深
本书是一部研究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关系的著作。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中都举足轻重。现代新儒家立足返本开新,着力于传统儒学精神的现代转化,试图构建全球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哲学范式,在学术史上意义深远。书稿选取了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五位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阐释了他们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所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以及对它的诠释,由此力求探明作为有机整体的宋明儒学的发展脉络,深入认识儒学的演化。本书兼以史学、哲学视角深入剖析,史料翔实,结构清晰,对于丰富中国哲学的内涵及方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弥新的内在动因,启发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延续《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后一卷的问题意识,将 有关中国革命及其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 作为全书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将中国20世纪的思想和历史建构为思想的对象。全书共三卷,主题分别为:*卷 世纪的诞生: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第二卷 世纪的多重时间:帝国、革命与跨体系的运动 ;第三卷 世纪的绵延:重新政治化与齐物平等的哲学 ,展现了他长期以来对 短20世纪 的中国从时间到空间、从历史到社会、从政治到信仰之巨变的宏大研究。 本书为*卷。开篇即开宗明义,对于 世纪 这一新时势概念的 诞生 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宏阔又纵贯的阐释与分析,其余篇章主要聚焦于从 世纪诞生 时期的系统性断裂与置换、民族国家危机、 一战 与 亚洲觉醒 、五四启蒙运动、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等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结点中寻找 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
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从封建主义走到社会主义,如雷奔电驰一般,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历程。本书收录李泽厚有关近代思想史的十篇重量级文章。论述中国近代走向未来的浪潮,也观照与这浪潮相对抗的正统派思想;以革命与改良为视角,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 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 进行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将 革命与改良 定型为近代中国研究的基本格式。 本书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指出农民革命战争的诸多规律性现象。其后数篇详尽分疏戊戌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的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分子由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 朱子学与阳明学 ,又借鉴了日本 文库本 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 十讲 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重思想发展的前后关联,从 近世中国 的思想脉络来审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宋明理学的衰落与明清学术嬗变勾连起来。二、谋篇布局上,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结构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学史以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的写作方式,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三、简明扼要,突出对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剔除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
《读经示要》三卷,首卷论述经为常道不可不读,次卷讲论读经应取的态度,末卷略说六经大义。*卷中,熊十力略述了六经所蕴含的大道与政治思想,并疏解了《大学》首章和《礼记 儒行》。第二卷中,熊十力指点了治经应持的态度,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第三卷中,熊十力略讲了六经(主要是《周易》《春秋》二经)的义理。
质料想象力 系列是巴什拉中晚期转向诗学研究的主要项目。初探火与水的诗学之后,巴什拉选择借空气这样一种缥缈、轻盈、流动、充溢的存在,来考察一种长久被忽视的运动想象力。他通过种种空气的形象隐喻与关联母题,串联起尼采、雪莱、波德莱尔、爱伦 坡、诺瓦利斯、里尔克、米沃什等人的诗学想象,描绘出一幅动态形象的速度图。 巴什拉赞美了文学不可替代的创造性与生产性,文学是想象力的涌现,文学形象教人去梦想,真实的生命、思想与意义就安居在这梦想之中,绵延地流动、消长。这些文学形象终究表达了、启发了一种动态的哲学,构筑了一种想象的形而上学。巴什拉诗意的写作本身也是对流动的想象力最恰切的诠释之一。我们需要跨越的或许不在于智识的高墙,而要进入一个崭新的界域,追随文字的引领踏上这场想象之旅,漂游在梦想、在
......
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百余年来我国几代哲学学人的夙愿。本书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多年来的探索,探究有生命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如何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这种活动本身,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一种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提供思想支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角度阐述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论结合,梳理哲学学科发展历程中体现的观念创新,并对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本书作者尝试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彰显中国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使中国哲学更好走
......
......
政治哲学与伦理学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关涉最密切的哲学学科。有人才有社会,有人才有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的即是“合作”与“共识”,在《秩序的理由》中,哲学家赵汀阳将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底层问题概括为“他人不同意”的社会事实,探询合作是怎样达成的?共识是如何取得的?幸福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批判了当代伦理学对现实价值的忽视和政治学对个人理性的过分依赖所引发的问题和困境,并主张回归这两门学科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寻求可能的改进方案。通过博弈论的推论方法,作者给出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改良版金规则、人权预付等方案,并设计了一种智慧民主,以更好地与一个良好社会所需要的普遍合作关系相适应。最能兼容这三种可能方案的社会制度,是“天下”制度,这是作者针对政治与伦理困境给出的最终改良方案。 本书对
本书以王廷相气论思想个案为中心,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指出,王廷相儒者身份及其问题意识在于追求 道真 ,其气论思想的特色在于元气论及其气种说。与此同时,他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阐发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建构了明代儒学的某些新面向。更重要的是,王廷相气论思想与明清儒学及其气论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由此,气论与儒学的交互构成理解王廷相气论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气论、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应有维度。
冯友兰先生晚年口述自传。揆之“自序”旧例,“意欲使后之读其书者,知其人,论其事,更易知其书短长之所在,得失之所由”,实乃冯先生所有著述之“总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初版。全书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所涉之时代,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变化之时期。作者从社会、哲学、大学与展望四部切入,回顾自己一生所历时代环境之变迁,学术思想之演进,真诚剖析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并对未来怀抱信心。《三松堂自序》既是“总结”,亦是“明志”,更是一代哲人对历史、时代与自我的剖判沉思之作。
《瑜伽师地论》阐述了 三乘的教理、修行方法和修行果位,是印度 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极为重要的典籍。《瑜伽师地论》有《本地分》《摄抉择分》等五部分,而《本地分》《摄抉择分》中都有《真实义品》,专门阐述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教理。
建构中国哲学知识体系,是百余年来我国几代哲学学人的夙愿。本书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多年来的探索,探究有生命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如何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这种活动本身,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一种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提供思想支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角度阐述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史论结合,梳理哲学学科发展历程中体现的观念创新,并对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加以展望。本书作者尝试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彰显中国哲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中国哲学知识体系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使中国哲学更好走
《现象学及其效应 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的代表作。此项研究是对现象学运动这个本世纪欧洲*重要的哲学思潮的一个批判性的回顾。这个研究课题没有限制在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 胡塞尔随《逻辑研究》两卷本的发表(1900/01)而开创的哲学思潮本身之上,而且也扩展到由现象学运动对本世纪西方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强烈影响之上。该项研究在发表后受到叶秀山、夏基松、刘放桐等西方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在学术研究中得到较多的关注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