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对现代社会生死问题凸显的现实关怀,从发掘中西方生死智慧获得身心安顿的思想资源出发,对于先秦儒家和早期基督教的代表性人物孟子和圣保罗的生死伦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秉承融汇东西方生命学问的开放胸襟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分别从两位思想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人性论根基、生命价值和生死超越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其中的差异与宏观的互通,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所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具有诸多启发。
本书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例如王微、米芾、石涛的画论以及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并将此与自柏拉图 柏罗丁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对立与类比》是劳埃德的成名作,至今仍旧是早期希腊哲学方面研究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劳埃德对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基本的两对概念即对立与类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广泛涉及到了阿拉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毕达戈拉斯学派、乃至于希波克拉底学派的思想资料,并且还扩展地使用了文化人类学的资料,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展开思想比较的研究,从而对形成希腊哲学基本方法模式的对立与类比的思想进行了基于方法论和逻辑学层面上的深入探讨。劳埃德的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奠定古希腊哲学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方面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基本由三大部分构成: *部分为比较哲学的理论探索,主要区分了比较与判教的问题。除了阐述如何运用 判教 的思维与方法,还对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附会现象,比较哲学与思想过程中深刻的洞见与不自觉的文化偏见、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不可通约性与跨文化的理解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 第二部分对具体哲学问题以及少数哲学家的比较哲学研究的成果作一反思性的研究,特别是对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家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赞美与批评的重省,为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个镜像式的参照系。 第三部分从 世界哲学 的角度来探索性地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思考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山本久枝(Hisaye Yamamoto)、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和小川乐(Joy Kogawa)三位第二代北美亚裔女作家的作品,就女性的静默诗学问题,尤其是小说中的叙述空白及叙述缺省等诗学特征,与当前的女性主义理论各流派和族裔问题研究学界展开对话,意图修正北美学界的“欧洲中心论”观点,并推进女性主义及亚裔美国批评研究。 本书作者指出:作为沟通静默与言说的桥梁,三位第二代北美亚裔女作家的小说作品表达了静默与言说二者在艺术与生活中从来就缺一不可,二者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弱势族群在“静默无声”的情境中亦能发声表达自我;若要在“民主环境”中听见种族或性别他者的声音,就必须有人站出来了解和学习其沉默的言说特征和话语方式,使其心声被众人听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宓曾在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这门课是其智慧和人生经验的结晶,涉及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开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先河。 本书虽是授课提纲,却熔铸了吴宓十余年的心血,以中、英、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写成,不仅展现了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核心,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者才识渊博,汇通古今中外诗人与哲人的智慧,对人生的意义、文人的道德、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的规律都做出了独特而新颖的阐释。 本书由吴宓门生、当代外国文学专家李赋宁教授校读、王岷源教授翻译。
翻阅本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白话译文一再重复”。在本书中,《老子》八十一章的各章原文之后,立即附上全章的白话译文;然后在讲解每一句原文时,再重复一次这句原文的白话。如此可以增强印象,多用白话文想一想老子的意思,接着再读作者的解说,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部文集本来的标准是《跨越不同的世界》,意为其中所收的文章出入中西哲学两个领域。其实,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就不得不跨越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从十九世纪末抱着一部洋装书芽芽学(外)语的“老新党”,到二十世纪末“汉话胡说”的“后学小生”,无不如此。本书内容涵盖了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5辑)》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编的学术连续出版物《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的第5辑。此前已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4辑。本辑文章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云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为主,以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为中心主题,兼收入少量其他专题论文。
本书是奥特弗利德?赫费的哲学代表作之一,首版于1990年,被译为多种文字。该书是对《政治正义》(1987)一书中提出的“法权原则”主题的深化研究。本书认为,要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复调音乐式的工程,并在伦理学、法权理论和社会哲学三个层面上解读这一工程。康德在全书中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对话者,而亚里士多德、密尔、边沁、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被悉数拉入对话之中。全书论说清晰缜密,充满张力,是一本理解现代性问题,乃至西方近代历史及其实践哲学主题的不可多得的宏论。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跨文化研究译丛”第三本,作者在书中追溯了东方主义者的思想史研究,检讨这种研究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地位,反思了东西方之间的遭遇所引起的一些重要问题。尤其解析了东方思想曾在西方科学、伦理、宗教、神秘主义和哲学领域所激起的深刻反思,以及作为“他者”智慧,对西方现代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书为 沟口雄三著作集 之一本。作者在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试图揭示中日各自阳明学的特性:日本的阳明学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学,其后是如何走上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同时,与日本阳明学的独特性相对,中国阳明学具有何种相对独特性。 此外,本书通过讨论敬慕中国明末思想家李卓吾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革命家吉田松阴的事迹,对于东亚阳明学的相似性与相异点进行了揭示。
无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西哲学比较中心主编的系列丛刊《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8辑。本辑内容以“跨文化文本研究”为主题,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70后学者的研究论文为组成主体,从哲学、宗教等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开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卓有新意的见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各自论题的认识。整个文集富有锐气,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适于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大学各类学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