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人们习惯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描述中国古典政治文化的类型特点。但是,伦理与政治的双向同化,是由哪些思想家完成的,又围绕哪些思想主题展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如何发挥巨大影响,今天它的处境又如何呢?这些问题长时期没有得到解释。本书次系统地分析了这些问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儒家伦理政治的丰富内涵。全书分析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的思想,勾画出一个由天人合一、人性善恶、内圣外王、德主刑辅支撑起的伦理王国的历史画面。对你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政治文化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本书所收李泽厚的《说儒学四期》、《略论现代新儒家》、《为儒学的未来把脉》等五篇紧密相关的文章,梳理了现代新儒家的渊源、各个不同的特点和学理本质,针对牟宗三、杜维明的“儒学三期说”,阐发“四期”的观点,即反对现代新儒家以心性论来代表和统领儒家哲学,并提出儒学生命力所在和未来走向。
本书是作者从三十多年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36篇文章汇编而成的自选集,内容包括“前诸子时代思想研究”“易学研究”“儒学研究” “道家哲学研究”“出土文献与中国哲学史”“石峻先生与中国哲学”六大方面,注重对新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新方法的运用,主体内容主要集中在《周易》和儒、道两家,即主要集中在经学和子学两个方面,不仅对殷周之际及西周初年的思想、《周易》经传、现代易学进行诠释和探讨,而且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孔子与儒家、经学及儒学的复兴、老子与道家等进行阐释、剖析和展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和前沿性,是一部有分量、有新见的论著。
《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作者陈来)是“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之一,收录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回顾与前瞻;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冯友兰新事论的文化论;新理学的现代化论;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九十年代的国学研究;熊十力的明心说;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内容。
宋明儒学综述 本书是牟宗三先生于1963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讲授「宋明儒学」课程之讲辞,可看作是《心体与性体》一书之引论。本书共分七讲,对研究牟先生思想之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宋明理学演讲录 本书记录牟宗三先生于1986年在香港新亚研究所的授课内容,由卢雪昆先生根据录音及听课笔记整理成初稿,后经牟先生亲自修订而成。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本书系牟宗三先生研究宋明儒学之初期成果,因研究刘蕺山而涉及心学的全幅内容,并对于刘蕺山之区分「心宗」与「性宗」、以及其「以心着性」的思想有所着墨。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来,“政治儒学”一词因此书而为中国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并增补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书论述了政治儒学的各个问题,对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黄勇、王庆节 主编)之一。全书基于儒家思想来检讨当代医疗的六个方面:医疗制度、医疗决策、医疗科技、器官医疗、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在理论上,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 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策、疫苗接种、精神治疗、养老模式以及堕胎、医助 和 等。简言之,当代医疗问题尖锐、复杂、紧迫,需要伦理学的关注和政策改革的应对。本书从事“医疗呼唤道德”的切实学术研究,进行“传统面对当下”的自觉反思平衡。
《孟子正义》在汉代赵岐注的基础上,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经学家对《孟子》的解说,对于典章名物制度等详加考辨。本书的整理工作,以咸丰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焦氏遗书》本,对于书中的引文,逐一核查原书,纠正了讹误,并为全书加了标点。此次推出的简体横排本,是在《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孟子正义》的基础上改排而成,保留了书名线和专名线,重新做了编校加工,纠正了不少原书的讹误。
《中西学术文丛:尚书集释》是学者屈万里先生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其早年《尚书释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增补,更采用了大量民国以来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考古学、文字学等成果,比传统的注疏家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作者集释《尚书》文句,博采广涉,不泥于一家一派,亦不拘于陈见,更有自己的裁断。有些论点,至今还被经常引用。通过经作者梳理后的字句注释,读者可以大致通读号称“佶屈聱牙”的《尚书》。
这本《第三代新儒家的儒学诠释与创新(以成中英杜维明刘述先蔡仁厚为例)》由奚刘琴著,作者对于第三代新儒家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在尽力掌握第三代新儒家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他们的思想,并对他们进行了专论、比较和总结。本书尤其彰显了作为新儒学发展阶段的第三代新儒家重要的内涵以及他们与前代新儒家的关联与区别。但对他们思想内在的结构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与比较,虽在此书中未能得到完全的解说,却已或多或少地作为问题呈现出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粗具规模的解析方式。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10辑,分为特稿、名家访谈、儒家思想、儒家专题 儒家礼学、国际儒学、儒学伦理学、古代易学、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家文化学、儒家动态十个栏目,收录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易学等,反映了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新发展、新成果,以此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刘宗周是宋明理学的殿军,明亡后绝食二十三日而死。20世纪,在新儒家的提倡下,对刘宗周思想的研究在学界掀起了热潮,后来逐渐影响到海外,使得刘宗周的研究得到了极大推进。本书集中了三十余位刘宗周与明清儒学研究专家的论文,内容涵盖中晚明的阳明学、刘宗周思想、蕺山学派思想、明清之际思想等多个专题。其中既有思想义理的分析,又有经典文献搜集整理,也有整体的学派研究及纵贯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了目前刘宗周研究的*成果。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每年出版两期,已连续出版多期。本期集刊分为特稿、名家专访、儒家思想、生命儒学、国际儒学、儒学发展史、儒学比较研究、书评八个栏目,收录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等,反映了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新发展、新成果,以此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