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通解》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孔子家语通解》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迅速转型,西方思想学说大量涌入,儒学之断续问题为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书回应此热点问题,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近世以来儒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断续问题、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儒学与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尤其侧重探讨儒学在近代以来的定位和适应性问题。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黄勇、王庆节 主编)之一。全书基于儒家思想来检讨当代医疗的六个方面:医疗制度、医疗决策、医疗科技、器官医疗、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在理论上,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 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 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性爱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策、疫苗接种、精神治疗、养老模式以及堕胎、医助自杀和安乐死等。简言之,当代医疗问题尖锐、复杂、紧迫,需要伦理学的关注和政策改革的应对。本书从事 医疗呼唤道德 的切实学术研究,进行 传统面对当下 的自觉反思平衡。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本书囊括了作者四十多年来研究的部分成果,大多应用当代分析哲学的方法,更着重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的运用,来处理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的问题。编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分析,第二编为宋明清儒家哲学思想分析,第三编为当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分析。 可以说,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神秘化了儒学和中国哲学,他们留给西方哲学家这样的一个印象:儒学和中国哲学不能被理解为一种哲学,因为它们基本上不能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 大多数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的课题内容与表达方式,特别是儒家哲学的课题内容与表达方式,与西方的极不相同。我大致上同意此说,但我并不同意他们进一步的推论,认为儒学重体证与实践,不可以西方的分析方法来处理儒家哲学的问题。 中国哲学重实践,不重知识,并不表示它没有理论。有关实践问题
美德伦理本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发展出的三种主要规范伦理体系之一,*近有不少学者用它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本书认为,若是用美德伦理的理想形态为标准,而不是以它在某个传统中的某种历史形态为标准,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伦理是一种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纯粹、更彻底和更本真的美德伦理。但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为此,本书具体讨论了具有美德的人是否只关心他人的外在福祉的问题、美德伦理是否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问题、美德的两难问题、美德与道德责任的问题、动力之知的问题、信欲的问题、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等共十一个问题
本书在 绪论 之后分设 儒家篇 、 佛教篇 、 道家道教篇 三部分,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三教各自的简要发展过程以及与其他二教相融合共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关于三教关系之研究,已成为学界一大热门,陆续有著作问世,但多限于局部或断代研究,且总量不多。本书则从整体上把握了三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并对三教不同发展时期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行横向比较,分析其主要观产生的背景及与其他二教的互动影响。通过比较,阐明了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干,佛教和道教则是中国传统社会影响为深广泛的两大宗教,并且佛教与道教在融合了儒学的某些元素后,渐次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研究三教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关系,这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与精髓,对于发掘和弘扬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内涵,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从 文化观 心物论 形上学 等角度,详细讨论了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学者在儒学上的创新和发明,探索了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
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本书主要是对2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学思想进行简要概述,辨析了儒学不是维护君主专制、尊卑等级制度的学问,儒者并非皆追名逐利、汲汲于仕进。共分三编,上编 孔子的思想 ,对儒学创立人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重点而详尽的绍介。中编 儒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简要介绍说明了儒学史上的重要思潮和代表性大儒的儒学思想。下编 儒学思想总论 ,扼要概述了儒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性修养论和文明教化论的思想要点。孔子的人文观、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对传统宗教的改造等思想,洋务儒学、维新儒学、革命儒学等儒学史概念,人性修养论、文明教化论等儒学思想组成部分的概括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复旦大学杨泽波教授的孟子研究有三个方面是发前人之未发,而后人很难改易的:一是提出 伦理心境 的概念,对良心进行哲学诠释;二是创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创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进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三是以价值选择关系为核心,还原义利之辨的真精神。 与此相应,本书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为四类编排。 部之一: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 收录十章文章,呈现个方面的成果。 部之二:发现孔孟心性之学的分歧 和 部之三:还原义利之辩的真精神 分别收录八篇文章,呈现第二个方面和三个方面的成果。 部之四:余论 也收录十篇文章,呈现我对他人孟子研究的评论。《真幸运,我找到了那个神奇的 三 》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有一定综括性,收录进来以代结语。
“现代儒学”中“现代”不只是一个历史的分期,更是对此段历史时期性质的断定。所以,本书所说的“现代”也就进一步有了“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含义。为了挖掘“现代”的含义,《中国儒学史.现代卷》对陈独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视野延伸到1949年以后。本书并不是对这一时期内思想家个案研究的累积,而是致力于揭示传统儒学思想现代化的必要性,并研究那一段时间内思想家们的努力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注重分析了他们思想努力的得与失。
本书搜集了近五年来学术界对永嘉学派的研究论文,围绕瑞安市的传统文化主脉 永嘉学派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讨。作为千年古县的瑞安,远肇永嘉学派,中兴瑞安新学,近启温州模式,而其中一脉贯穿的就是事功实学。永嘉学派诞生于宋代,永嘉学派作为浙学中坚,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争鸣,不但是宋明理学的四大流派之一,也是明清实学的主要渊源,更是乾嘉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嘉学派 步步着实,言必可行 的思想精髓,已经成为瑞安 务实奋进,敢为人先 城市精神的人文基因。这种 修实学、行实政、兴实业 的文化渊源,更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之思想路线若合符节,值得我们大力挖掘与弘扬。
国内外儒学研究专家,围绕 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世界儒学大会(World Confucian Conference)是由文化部、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大学以及中国哲学史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孔子研究院等共同承办的国际儒学盛会,其宗旨是在世界范围内组织、举办儒学研究活动,推动各国、各地区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强各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本书为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的学术论文集,按开幕致辞、主题演讲、获奖感言、中国学者学术论文、海外学者学术论文、学术综述六个篇章编排,共计论文近百篇。
情 和 理 作为人性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中分别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对二者不同的文化设计形成中西方迥然不同的文明样态。中国从情理合一的角度形成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西方则从情理相分的角度形成情感主义、理性主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作为具有原典意义的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在为传统中国提供重要精神支撑的同时,又为当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提供着合法性资源。
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产生的原因,梳理其发展脉络,阐明其内涵、人性前提、社会理想、基本原则、吏治主张等,从不同视角揭示中国古代社会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并联系当代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揭示古代儒家德治思想对治理实践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借鉴与合理参照。
一本读者拿起就不愿放下的书 为什么推荐《论语心读》(典藏版)? 一、深邃。作者跳出汉代经学和宋明理学的窠臼,还原孔子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本真,还原《论语》伦理学的本真,还原先秦原始儒家人本情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本真;思想深邃,让读者 拿起,就不愿放下 ! 二、严谨。立足于《说文解字》《尔雅》,几近颠覆的解读十分严谨,还原本义,索源本真,返本开新。 三、真诚。融生命入学术,让《论语》复活,鲜活,燃烧;作者真诚的解读充满激情,是心灵深处的火山,是生命激扬的清歌,是长歌当哭的呐喊,是抱石沉海的担当! 四、晓畅。《论语心读》的每一章原文之后注、意、读三部分追求信达雅, 注 精准, 意 精炼, 读 精彩。 读 是全书精华,文思深厚、文气磅礴、文辞优美;让哲理形象,让思想生动,让古文晓畅!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