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二本主要著作,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首卷。在本书中,韦伯专注于探索中国社会里那些与西欧不同的地方,以此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韦伯所着手探讨的对象,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都是既庞大复杂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 理性化 作为其研究世界各大文化的 利器 。他的着眼点在于:宗教与社会其他层面、理念与利益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种种互动关系下呈现出怎样的理性内涵。韦伯在本书中分析了中国的国家、法律、城市、行会、士人阶层、正统礼教、异端信仰等,无非是想借此构筑出:中国人想的是什么、做出来的又是什么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
《原本大学微言(精)》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 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本书题名为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 心性 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 心性现象学 研究。东方传统借 体知 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 道德感受 (F 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 体知 与 情感 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书为儒学经典《论语》的今注、今译和评述。 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述五部分组成。(1)解题。勾勒《论语》二十篇中每篇的主题思想,或阐明论述的几个问题,或分析孔子所持的观点,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结构。(2)原文。每段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加以直译。(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作注音、解释,对重要的人物、地名、典章制度、典故等作简洁准确的注释。(5)述评。先用一句话对每段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择善介绍古今注疏家的诠释,参以史实与世事,对每段原文的旨意作深入的评述。 全书见解深透,资料详略得当,评述切中肯綮,语言典雅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研读国学经典的必1备读物。
《宋明儒学中的 身体 与 诠释 之维》由 身体 与 诠释 上下两编构成。 身体编 集中讨论当代思想之中的身体转向对儒学研究的意义、理学身体存在论的建构(身体之 窍 与 身不自身 的观念)、镜子隐喻在理学心性论之中的作用以及疼痛镜像神经元发现与儒家恻隐之心论的关系等议题; 诠释编 则旨在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大学》文本之怀疑与否定、 亲民 新民 之辩的个案考察,揭示理学诠释传统之中的 尊道 ( 天道 ) 尊心 ( 本心 ) 尊经 ( 圣经 )与 尊古 ( 圣人 )之间的种种张力以及儒学通过诠释而创新的思想演进机制。
本书为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大家尹和靖先生所注《论语》《孟子》的合刊本。尹氏是程颐的弟子,治学态度严谨,坚守师说,认为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他以玩味、涵养、践履作为学问的途径。他对《论语》《孟子》的注解,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践行的一面,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颐思想学术的本色。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淡生堂抄本《论语解》和《四库存目丛书》所影印出版的清抄本《孟子解》为底本,主要根据《尹和靖先生文集》、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他书所引相关内容,进行了标点和校勘。对全面研究尹和靖的思想、以及进而了解程颐的思想,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接续中华 德性文明 的传统,致力于全球化境遇中的人类文明新启蒙,为人类从现代资本主义 理性文明 中跃升,达至 德性文明 作出了理论构想与阐述。中华德行伦理以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为道德价值准则,以中华传统 践履 为本的德行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性地思考了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五大伦理主题: 天地 (自然生态与生命伦理)、 天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际伦理)、 国家 (政治伦理与经济伦理)、 家庭 (作为核心人伦的亲情伦理)、 师道 (文明传承与教育伦理)。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本书讨论了佛陀的(原始佛教的)、南传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的、经量部的、大乘空宗的、大乘有宗的认识发生论及其核心的认识观念。作为最重要的印度佛教宗派的认识理论,佛教认识论服务于解脱论。佛教的解脱论是要解决人生由苦向乐的实践问题,认识论则致力于揭示现实世间为什么是苦的同时也是假的。佛教的认识论与解脱论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大学》学引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儒家哲学史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 春秋 到 荀子 》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本书是第三卷,主要讨论了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儒家如何应对它们。
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内外危机,生民饱尝苦难。本书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儒学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历程、儒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以及面对古今中西之争,受到儒学传统熏陶的知识分子为了弘道救世、经世济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他们思想的得与失,事业的成与败,值得人们反复回味。
客观地用第三只眼看孔子及其思想,致力于穿透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雾霾及操作,通过透彻的认知真心评价孔子的价值。直面孔子其人,挑战围绕孔子的重重争议,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直面孔子思想,对于强加给孔子的非孔子思想,包括孟子、荀子、朱熹等自称孔子后学者的思想,做必要的分离。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对近现代中国和西方的影响和价值,揭示孔子对21世纪的中国以及21世纪的世界的价值性存在,创造性发掘和弘扬以孔子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智慧。
本书题名为“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书共收集2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演讲文章,包括注重道德伦理,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在社会方面,注重群体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社会;在靠前方面,提倡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谋求建立和谐共荣的世界;在異型文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