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初由王阳明的首徒徐爱提议,经由路侃、南大吉、钱德洪等众人之手,后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卷本《传习录》。书后附有《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 一词,语自《论语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不仅仅指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和 万物一体 等, 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 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 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自始至终都在践行 知行合一 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 三不朽 ,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诚如作者所言: 这个人用良心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 注释、今译与引述 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 自相矛盾 、 守株待兔 、 讳疾忌医 、 滥竽充数 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韩非子》五十五篇文章,按内容来看似可以分为十组。组包括《五蠹》、《八说》、《六反》、《诡使》、《亡征》五篇,这组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批判了他所否定的各种社会现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较上一组考察的社会现象更集中,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入主》、《问田
《庄子》是道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华元典之一,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研究道家学说有年,在充分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完成了这部今注今译。本书依据王孝鱼校点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进行注译,每一篇先解题,而后是原文,注释和今译。陈鼓应先生在注释上下足了功夫,为表明今注有所根据,又附上前人的注解,即达到解释原句难懂的目的,又可把历代各家注《庄》的成绩列示出来。本书面向的读者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大众。本书1974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首次印刷,80年代中华书局曾引进出版,在内地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台湾又出版了两次修订版。本版为再次修订的*新版。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大家。他思想的集大成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要我们遵道而贵德,所以它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这本书中,曾教授娓娓 道 来,使读者能轻松地修习《道经》。 本书共十五集,全面而生动地讲述了《道经》的主旨、概念和内容。道是先天而存在的,它跟天地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毁灭。而人是会毁灭的,因为人的寿命很短,但是天地是不会毁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是什么意思呢?本书将为大家解开这些疑问。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 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多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本书作为对《庄子》进行全新注释的经典之作,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的解说,适应广大读者读《庄》的需求而出版的。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以充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述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命理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和探究方法的特点,使读者读后对曾在世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命理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和简明的发展线索。
《帛书老子校注》,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为底本,以王弼《老子注》为主校本,按照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布局,和王弼注本八十一章序列,将三者分别句段,抄录对照,另选石刻本、敦煌写本、历代刊本共三十三种不同的《老子》版本作为参校本,对《老子》经文做了全面、精细的勘校、辨证和疏解。本书是研究帛书《老子》的集大成之作,在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老子》经文真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管子》是托名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称之为 管子学派 之作。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一般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历史经验的著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十篇亡佚,仅存七十六篇,就是今天流传的《管子》。《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管子》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农家的地利谋划,兵家的战争计谋,一切可以为称霸服务的学术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管子》中的特色是其以 轻重 之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经济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老智慧的《易经》,曾被误解为就是一本算 命的书。其实,这是不对的。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神秘的《易经》,也称《周易》,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的书,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但是直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没有破解宇宙的秘密,难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以前就做到了吗? 销量已经破百万的《《易经的奥秘》是一本《易经》的入门书、导读书,读者对象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文化层次、更不分高低贵贱,所有读者都可以轻松自如的学习《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从中获得终生受益的智慧! 什么是《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太极?什么是八卦? 《易经》还给了我们三把钥匙,这三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怀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第三次讲记结集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 别裁 ,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南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 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 ,重在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 。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此版《瑜伽经》堪称 不二 。它以国际瑜伽界广泛认可的注释本为蓝本,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志成教授倾力译介。本书告诉我们,瑜伽就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我们之所以需要瑜伽,是因为有现实的痛苦存在。在帕坦伽利看来,痛苦的根源在于原人错误地认同了原质,而消除痛苦的根本之法就在于分辨以至分离原人和原质。这需要瑜伽的努力,其基本进路便是瑜伽八支:禁制、劝制、坐法(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可以说,《瑜伽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修习体系。不过,其原典只有196则经文,内容凝缩,表述隐晦,不易理解。本书的注释不止于解经,而是将古老经文带入当下语境,追求与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联通。它是瑜伽爱好者的修行指南,亦将成为关于生命问题的又一部答案之书。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 阳明心学 。 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