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以充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述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命理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和探究方法的特点,使读者读后对曾在世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命理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和简明的发展线索。
本书将《老子》81章的思想分五个主要观念﹣常道、自然、无为、素朴、安乐来加以理解与诠释,在客观解读《老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生存体验与问题进行新的阐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让人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主要思想、修养境界及其当代价值与对人生的启发,让人在当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提升处理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使人能在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时成就天性的自由绽放;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看清欲望而复归于朴;在如婴儿的元气满满的状态中体验身心安乐的幸福感。全书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敏锐的触角为创新,以真切的关怀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生活案例为辅助,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有独特视角但人人都能读懂的《老子》。
本书作者李谨伯先生在自己几十年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典籍相关著述和自己的切身经验,摸索出一套确实有效的强身健体、修身养心的方法。本书就是李老先生现身说法,以深入浅出、亲切有味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目的、方法和诀窍。作者在书中还选出了在教授学员期间学员*关切的问题,并一一作了精心的解答。另外,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研读《心经》和《伍柳仙宗》等传统典籍的方法和经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学到一套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有效方法,也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巫史传统 是李泽厚晚年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 巫史传统 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 由巫到礼 ,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 政治 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 释礼归仁 ,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的修齐治平的 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 内圣外王 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全书对中国整个传统作某种鸟瞰式的追索、探寻和阐释,提出 实用理性 乐感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的天地境界 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念,并以此贯穿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 着重论证中国的辩证法是 行动的 ,而非 思辩的 ,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 天人感应 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 内圣 与 治法 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本书反对那准宗教式的伦理主义,揭示儒、道、墨等思想中的农业小生产的东西,并以《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作为本书前导。从后一方面说,比较起埃及、巴比伦、印度、玛雅等古文明来,中国文明毕竟又长久地生存延续下来,并
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模式,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政治哲学,也是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总结。本书回到先秦儒家,从儒家经典著述里发现和汲取养分,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之进行阐释,挖掘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构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现代政治哲学。本书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一种努力。 全书分为十四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讲述西方民主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发展脉络;第三章评述与这个脉络相关的自由主义学说及其演变;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儒家的人性论和务实主义;第六至第十章讨论儒家政治的原则和宪法架构;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分别讲述历史上的
王阳明(1472 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近的一部哲学经典。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然而,阳明《传习录》的内容
《呻吟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他在原序中称: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 故以 呻吟语 命名。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呻吟语》是吕坤对宇宙、人性、命运、时事、治道、物理、人情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闪烁着智慧之光。它不仅能使人看到明代政治、学术风貌,还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怎样构筑自我,怎样待人,怎样处世,怎样排除烦恼,怎样延长生命,怎样摆脱困境等。此次出版的《呻吟语》是 中华经典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的一种,注释简洁得当,译文准确通俗。
本书以贯通中国文章史、思想史的视野,对韩愈通过 文教 传统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做出了独到而深入的发明,从成体之功、造语之力、文道追求三个主要角度,全面探讨了韩愈古文在文体、文法、语言、观念上的新创,以及这些创新与其儒学复兴思考的深层联系,揭示了韩愈古文深邃丰富的思想世界。 书中详细讨论了韩愈追求拟圣、追寻定名、讲求开放师道、推重天性忠诚等思想特质与其古文成体之功的深层关联,分析了其语言创新所体现的激进追求与超越力量,同时深入探究了韩愈对 文道观 的全新建构。这些观点不仅激活了韩愈的思想能量,也光大了唐代在中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史上的启示性地位,并对 唐宋变革说 提出了新的回应和解说。
《庄子》一书为中国古籍中一部人人之书,但需学有根底,才能读通此书。钱穆先生的《庄子纂笺》除郭象注外,详采古今各家注,凡逾一百五十家,斟酌选择,调和决夺,得一妥适之正解。全部《庄子》一字一句,无不操心,且上下接续,皆可通释,宜为从古注书之上品。因此,本书非传统意义上的 集注 或 集释 ,而是通过对历代注释的考量取舍,体现了作者对《庄子》在 义理、考据、辞章 方面的理解。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 东西 。它们是一群曾经活过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图的表达,像琥珀一样,凝固了我们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国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这些琥珀里面。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18个主题,讲述了从上古到王阳明数十个世纪中我们祖先的哲学思考。这些思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国人需要坚守的路。
王阳明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 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 投江渡海 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 致良知 为中心的心学体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而成的? 良知 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他所说的 心 良知 ,和传统儒家所说的 性 理 等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当如何评价? 他本人的思想和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供我们今天参考的因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 这是作者多年明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
《陆九渊集》是南宋著名哲学家、陆王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著作集,收录了陆九渊全部的传世文献,包括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语录、年谱等。此次整理,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嘉靖四十年刻本《象山先生全集》为底本,参校清道光二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等多种本子点校而成;此外,还将各本序跋,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韶兄弟论辩书信,以及《宋元学案》中象山学案的按语一并收作附录。本书是了解陆九渊和宋明理学的之作。
《分辨宝鬘》相传由古印度思想领袖商羯罗大师撰写,以师徒对话的形式,集中阐释了吠檀多不二论学说的主要思想,是 印度普及、出名的吠檀多派不二论著作之一 。内容紧扣 分辨 的主题渐次展开,其主体是对作为众生(尤其是瑜伽修士)代表的 弟子 提出的七大人生和修行问题的回答及相应的修行指导:什么是束缚?束缚是如何产生的?束缚是如何持续的?如何从束缚中获得自由?什么是非我?什么是至上自我?如何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印度哲学研究专家王志成教授、曹政博士,积数年之功,将该书译成中文,并详加注释,成就了这本《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为印度哲学与宗教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文本基础,为数以百万计的瑜伽爱好者、习练者和修行者追寻更高、更美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国生命的学问,从来就紧扣着体会与实践,务求当下之对应。《论语》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头的生命对应,处处鲜活。薛仁明谈孔子,对应书名,讲的是个 喜 字,如实对应,又随缘欢喜。《孔子随喜》,谈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门话语,对应的则是这个时代。《论语》是既往,更是当下。 《孔子随喜》是薛仁明代表作,此次由中华书局增订出版,力图将古往今来宏大的虚构的孔子转变为私人的情感和具体的民间解读,把早已概念化的孔子描述成如此有趣、清新、通达且生机活泼的寻常人物,通过薛仁明所看到的那个亲切的孔子,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且气象万千。
南华真经副墨,明陆西星着。陆西星为道家一代学养兼深之宗师,以其精修内外丹法,融通儒释道三家要旨,造诣高超,深契道妙,故于南华经之义蕴,剖析详明,多发前人所未发,于世人理解庄学及道家大有裨益,且于今时亦有振聋发聩之意义。太初散人孙大绶谓: 惟是注释一出,。台湾道学大家萧天石先生谓:盖陆子为东派之开祖,彻道德之本源,因阴阳之大顺,悟天地之枢机,人丹家之神室,又获深窥二氏之上了义,自证真如,故其注斯经也,得能补偏救弊,去芜存真,发先贤之所未发,而匡历代解家之所未逮也。
本书中有多个章节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作者认为,五行之物作为一种太初的真理,既是那个时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圣显之物,也是与人的意识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神圣意象。原始的五行论是物活论,是种对太初之物的原始认识论,是原物理学。本书系统梳理了:一、 金 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具备的经济效应和永恒生命的意义。二、 水 的生命象征意义。三、 木 在古籍记载中的通天功能,逐渐演变出的皇极-太极的文化精神,后来又具有了社和国命的功能。尤其阐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 火 与礼的结合,与内丹和行气的关系,以及发展出来的 勇 耻 和改过的文化意义。五、 土 具有的厚德载物属性。土地和女娲、生殖的联系密不可分,并进一步和黄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产生联系。 全书以五行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的阴阳以及更精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