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 自相矛盾 、 守株待兔 、 讳疾忌医 、 滥竽充数 等,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韩非子》五十五篇文章,按内容来看似可以分为十组。组包括《五蠹》、《八说》、《六反》、《诡使》、《亡征》五篇,这组文章通过细致的分析,批判了他所否定的各种社会现象,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理论。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较上一组考察的社会现象更集中,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入主》、《问田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 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多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本书作为对《庄子》进行全新注释的经典之作,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的解说,适应广大读者读《庄》的需求而出版的。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 尝试言之 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此书一反传统的易学讲述与论述的方法,为易学的初学者们打开一个新的进入易学科学领域的大门,使人们能从真切的 象数 易学的角度来领会和掌握易学的道理,从而将把初学和爱好者带入一个崭新有趣的学习易学的捷径之中。本书重点地阐述了易学中较常用到的八种大类型的 象法 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一些 象法 。这些 象法 都是学习、掌握、分折、研究易学内涵的基本的基础知识。
王阳明(1472 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bi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一定要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部哲学经典。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然而,阳明《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外都极具影响力。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处世等,既是 兵学圣典 ,又是 智慧宝典 ,已超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 对《孙子》一书,历来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从中学时代开始,李零即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是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超越了很多研究者。 他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
《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的汇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传习录》为每条语录编写了序号,又在不改动文本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主题相同或相近的语录放置在一起,进行导读,并列出其他可参看的条目,以便读者全面了解王阳明对同一主题的相关阐述。注释参考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在解释词义、句义的同时又有所考证,力求指明来源。译文与原文左右双栏对照,对阳明引用的典故和经典原文,参考学界有关 四书五经 的译注,进行直译,对某些心学概念,则结合译注者的理解,采用新的翻译。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好读、易懂的版本。
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来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秉有生之本性,都有一种生命的活力,都具有生生的趣味。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真实的精神。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是作者早期的一部研究中国艺术哲学的作品,从 生生哲学 的角度透视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剖析了中国文化与生命哲学对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创作与鉴赏所产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短小精悍、思想广博、睿智深刻,重在阐释天道,并以其关照人道,指导修身、治国,直面现实社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老子》篇幅虽短,意境却深,给人神秘感,在形式、内容、叙述逻辑、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 李零研读《老子》数十年,将北大的课堂讲义写成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可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空灵深邃的哲学思考,启示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思想深刻性与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对物之沉沦的反思和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社会与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深度开掘,对得失与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兴味和无尽想象;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现代思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能看到庄子的身影,因为他对自由、和谐以及物化 即投身于大化流行的永恒生命 的启示与指点,对沉沦于物欲的社会现象和宰制人心的意识形态之反省和批判,恰恰与我们深切的生存结构和生命意义息息相关。本书将为我们指示一条通向庄子思想世界的哲学之路,进而提示进入庄子精神境界的真理之门,领悟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 为我 走向 无我 ,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本书稿是一本励志类实用图书。作者通过详解运气法则,以积极向善的基本导向,结合传统文化道德的解读,为读者点破人生运气背后的种种密码。作者以平常、简单、细微的道理,以夫妻恩爱之情,兄弟手足之情,孝顺父母之情,直指人心,让读者获得真实的人生体悟,从而收获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幸福和谐。
《老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研究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甚巨。此次出版的《老子》,为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楼宇烈参考多种《老子》版本,对文字进行校勘训诂,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经文宏旨,时有真知灼见。可以说,此书是普通读者和研究者欲了解《老子》一书及老子思想的书,也是研究王弼哲学思想的书。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近思录》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和吕祖谦,分类选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语录编辑而成,共14卷622条,是一部代表理学思想的著作。 近思 二字取自《论语 子张》: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近思录》篇幅小而选文精,阐述了理学的宇宙论、本体论与心性论,讨论了太极、阴阳、性命、仁义等理学*核心的内容。指出学习要以圣人之道作为目标,通过仁爱、恭敬、致知等 内圣 工夫,进一步实现齐家、处世,并且治国平天下的 外王 理想。对佛教、道教进行了批评,对圣贤进行了点评。 朱熹认为,《近思录》是学习 四书 的阶梯。《近思录》涵盖了周、张、二程的主要著作,各卷内容的编排颇为考究,逻辑丝丝入扣,细致又系统地展现了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看作是宋明理学的入门著作。
宋明理学亦称 道学 ,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是北大哲学系明星教师杨立华教授所开公选课的讲义,全书从韩愈与唐宋儒学复兴运动开始讲起,系统地介绍了宋明儒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重点主题、重要的理学家(如宋初三先生、周敦颐、邵雍、程颢、张载、程颐、朱子、陆九渊、王阳明等)及重要的文化事件(如鹅湖之辩等),展现出这一时期儒学思想的蓬勃景象和精神气质。 本课程在北大已经讲过四五年,在学生中口碑非常好,杨老师一贯举重若轻的讲课风格使原本相对艰深枯燥的理学,变得兴味盎然,非常值得向读者推荐。
宋明理学亦称 道学 ,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