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 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援引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精湛的作品,也是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第二卷第七章以及结论部分,被公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范本。
兰陵萧氏作为齐梁皇室,在南朝的政治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都有独特的位置,历来都是南北朝文学、史学乃至哲学研究的热点话题。《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一书不拘于学科限制,以晋唐佛教文献以及传世史部、集部文献为基础,以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与相关撰述为主要线索,融合文史,深入讨论了齐梁时期的佛教、佛教影响下的士人思想变迁与诗文创作,以及内外典籍编撰等诸多领域的问题。 本书是对目前中古史研究领域细致分析史料、诗文等文本的进一步延展和开拓,动态地解读了佛教文献的文本变化,深度分析了其年代、层次、史源,并发掘佛教文献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对现有南朝文学史、佛教史、政治史乃至中古士族等领域的研究模式有所突破。
本书是詹姆士在吉福德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品,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用常识和心理科学的事实讨论各种宗教经验,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了探讨。作者将宗教生活与人性联系起来,从宗教的层面发掘人性的秘密。书中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威廉 詹姆士因本书被称为 在经验的意义上尝试宗教经验现象学的第一人 。
童年时从自然之美中观看上帝的作为,青少年时经历信仰的挣扎,壮 年时主导新英格兰的复兴运动,晚年时在印第安人中间宣教,爱德华兹丰 富的一生在马斯登的笔下栩栩如生。这部《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上下)》( 作者乔治 M 马斯登)叙事生动,读来像一本小说;论述精辟,宛若一部 思想史的*作。透过这部传记,我们不仅能了解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奇妙 的一生和深邃的思想,而且能窥见大觉醒时代新英格兰的信仰图景。《复 兴神学家爱德华兹(上下)》不愧为迄今为止***的爱德华兹传记。
约九百年前,禅宗大师圜悟克勤应邀来到湘西深山中的灵泉禅院,讲解雪窦重显禅师的名著《颂古百则》。他的讲解被门人普照等记录下来,编成《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十卷,简称《碧岩录》。此书撰成后,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 丛林第一书 之称。 《碧岩录》最重要的贡献,是把 文字禅 推到了极致。全书语言机智,处处充满禅机,用文字充分展示了禅宗之美和中国古老修行智慧的魅力。其文字之优美、思路之玄妙、技巧之精炼、意境之幽远,令该书达到了禅宗文字的最高境界。此外,全书风格独特,语式非常特别,经常会出现唐宋时代的俗语、口语、谚语,而且以反话、恶语、冷嘲热讽的方式说出。这也是该书堪称一绝的地方。 由于时空与情境的隔阂,再加上《碧岩录》中很多地方文字玄妙、内涵精深,今人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疏解与阐释,才能掌握其中
本书作者马田行啟是日莲宗僧侣,曾在早稻田大学讲授印度佛教史课程。他参与创办了立正大学并任该大学教授,于近现代日本佛教与佛学都有贡献。 本书提纲縶领地呈现了印度佛教发展史。内容涵盖原始的、部派的佛教,以及大小乘成熟形态的佛教。其以缘起论和实相论来总结中观派哲学和瑜伽行派的哲学特点,不但妥贴,且富于启发性。作者认为印度佛教衰落的原因在于其理论繁琐化和形式过分世俗化。此见解亦颇精辟。
《瑜伽师地论》可说是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为殊胜的一部,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的典籍。 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挑选《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人我的实际经验配合义理讲解,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并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
本书是安徽师范大学诗学研究中心 中国诗学研究专刊 之一种,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分析柳宗元对儒家之 道 与 统 内涵的独特理解,对禅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等佛教宗派的理解与评价,对道家、道教的批评、改造与吸收,揭示柳宗元的三教融合观及其在三教关系张力下宇宙论与心性论的独特内容,重估柳宗元在中国佛教史、三教关系史、及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通过这一窗口,透析中唐思想文化的转型及宋学的源头情况。基本观点上,本书认为:柳宗元是唐代三教融合思潮中的儒家代表,他与佛教的宗密、道教的杜光庭并列为三,分别代表了各自立场之上三教融合的方向。文献资料上,本书从佛教《大藏经》中发掘大量有关柳宗元的资料,这些资料是以往 柳学 界很少使用的。组织架构上,本书以问题为中心,每章节都有明确
在近代华北社会中,泰山信仰既是清廷实施 神道设教 的政治手段,又是民众应对日常生活困境的文化传统。由于西方文明的刺激,近代中国出现了社会转型与文化焦虑,泰山信仰礼俗自清末以降不断遭到知识界的批判、基督宗教的敌视与政府的强制改造。在内外交困之中,泰山信仰仍滋润着华北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呈现更为丰富的文化面相。本书从区域社会与日常生活的角度,探讨了近代华北泰山信仰的演进及其境遇,从一个侧面揭示近代华北社会变迁的路径与机制。
本书集中论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所进行的三场论争,即巴黎论争(1240年)、巴塞罗那论争(1263年)和托尔托萨论争(1413 1414年)。作者在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考辨基础之上,通过严密细致的论述以及对史料的准确翻译和精当注释,再现了中世纪时期两教对峙的戏剧场面和真正意义。作者对所引史料进行了精心编译和考订,极大地提升了可读性。
面对当今世界多元宗教共存、间或彼此冲突的事实,本书出于一种自觉的跨文化意识,探究适用的跨文化方法,以 彼岸 为主题,尝试树立起 跨文化宗教学 的某种样态。作者把 彼岸 作为诸宗教意欲超越现世生存而趋向的目标愿景的喻意性象征,以共情式理解和对话性批判并举的方式,不仅对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彼岸愿景进行重述,而且解析这些宗教将此岸关联到彼岸的各自方式,亦即所谓此岸一彼岸的关联模式,区分了犹太教的信心模式、基督教的中保模式、印度教的内证模式和佛教的寂灭模式,并对它们各自的有效性和得失成败作了批判性的、比较性的反思,或能为理解诸宗教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寻求它们之间可能的对话基础提供启发。
本书是南怀瑾一九八一年所讲解《维摩诘经》的记录。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三卷,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内容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南怀瑾认为,《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影响深的一部重要经典。《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有人说:读懂了一些《维摩诘经》,心量不自觉的扩大了,不再局限于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也有人说:当你学佛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本经有答案给你;当你事理不明白时,本经也有答案给你。 南怀瑾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深入浅出,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原经优美流畅文字下的
《古代近东历史编撰学中的神话与政治/神话学文库》为“神话学文库”的其中一册。人类为何失去了永生?吉尔伽美什史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类思维结构?《圣经》中女性如何符号化地传递出人们的政治态度?古代近东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