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以来,中国流传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纷繁零散,殊难理析。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此书为越南著名禅师一行的代表作,介绍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概念、方法,所谓正念,是一种提高专注力,保持思维集中的一种方法,源于印度传统的瑜伽,后被佛教吸收,得到发扬光大,现在作为一种心理锻炼课程在西方非常流行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吃过饭休息时,不经意间发生的一场头脑风暴,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终平且和,心生欢喜。整场对话只有一两个小时,相当于今天的一次直播或研讨会。全书只有五千余字,短小精炼,文辞优美锋利,极有穿透力,是理性、天启和美的结合,因而成为知名度优选、流传最广的传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数人因它而开智启慧,获得福德与安顿,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生活信仰。 《金刚经》是每个现代人真正可以信托一生的枕边书,那些爱跟别人较劲、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尤其需要它,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心问题。现代人的卷、焦虑、抑郁、痛苦,本质都是心出了问题。《金刚经》就是讨论当我们发心动念时,如何才能降伏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万历间骡汝稷编纂。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杲止,共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全书具有一般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附裁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来,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祥宗名著。
《比丘尼传》,四卷,梁庄严寺沙门宝唱撰。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卷。卷一录东晋比丘尼十三人,卷二录刘宋比丘尼二十三人,卷三录齐代比丘尼十五人,卷四录梁代比丘尼十四人,总数为六十五人,并附见五十一人。本书是中国佛教史上部比丘尼传记,其著录初见于《开元释教录》。书中保留了诸多关于早期中国佛教和当时社会的珍贵史料,如比丘尼戒的传入,佛教在南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情况,南朝的佛教制度,以及当时妇女的生存状况,等等;并于每篇传记后附录大量与传主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对当代中国人而言,财神一直是家庭祭仪和新年礼俗中的标志性神祇,对财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尽管供桌上的财神神像十分常见,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财神信仰根源为何。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万志英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张庆熊、杨熙楠主编的 希伯来圣经教科书 系列包括五本:《希伯来圣经导论》《五经导论》《历史书导论》《先知书导论》《诗歌智慧书导论》。本书是丛书之一。犹太教先知书卷的卷数,不同于基督新教。犹太教所使用的《希伯来圣经》将《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归类为 前先知书 的范围,而基督新教则将上述六卷书划归到 历史书 的范围。也就是说,基督新教的旧约先知书卷包括了犹太教 后先知书 中的所有经卷,以及犹太教 圣卷 中的《耶利米哀歌》和《但以理书》,但是不包括犹太教中的 前先知书 。本书主要介绍基督新教的先知书卷,同时兼顾到有研究者将《但以理书》划归为 天启文学 ,将《耶利米哀歌》划归为 哀歌文学 ,故此这两卷书不列入本书的介绍范围。本书包括两部分。上篇介绍三大
《道德经导读》是著名学者鲍鹏山教授在多年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类全新力作。前有万字导言,系统梳理了《道德经》的版本源流和核心思想。上《道经》,下《德经》,五千言,八十一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道德经》中不少语言表达已成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在各章最后也对成语来源做了标注,并增加了相关章节链接,以帮助读者厘清《道德经》的整体逻辑脉络。全书重在导读,《道德经》的文本高度抽象和简约,本书作者通过说明背景、阐明用意、理顺逻辑,并对原义做适当发挥和展开,深入浅出,用精妙的解读帮助读者真正领悟《道德经》的思想与智慧。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含《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孟子导读》《道德经导读》《庄子导读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 大事 。
本书是作者对甘南藏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进行了三年的实地考察的成果,是外公认为通过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而撰写的有关藏族宗教史的部杰作 。该书在介绍藏族文化背景与历史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藏族在信仰佛教以前的信仰和早期佛教;格鲁派 革新或当权的佛教;格鲁派寺院 拉卡楞寺。这部著作虽然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旧作,但它是我国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考察的一个开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学术水平。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丰富的宗教生活及多彩的宗教文化。宗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传统延续至今,在当代又有新的发展。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民族气质有着丰富而复杂的交织。中国人的宗教历史是中国文化非常典型的 厚德载物 海纳百川 的历史,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鲜明体现和见证。 本书以文化哲学的意蕴和文化历史的视阈来体悟和诠释中国人的信仰及宗教理解,探究宗教的社会、政治、文化及精神意义,追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历史发展和范式转变,分析中国本土宗教的特色和世界宗教在华本土化的历程,描述多种宗教在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多元共存、多元通和,展示中国宗教文化的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宗教的真实存在,并进
《中国社会中的 》是研究中国 、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 的“ ”。 全书对中国 进行了 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 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 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 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 《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 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 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 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 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 非轻松的重负。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很好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奇个人立场
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又从 社会史、寺院经济史等角度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坛经》是六祖惠能讲说、弟子法海集录的禅宗经典。张勇教授撰写的《坛经详解》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前言介绍惠能的生平,《坛经》的自性论、解脱论、修行论、方法论以及《坛经》的版本情况。正文共十卷,每卷设置题解、注释、译文、讲解四个板块。“题解”概括各卷的主要内容,“注释”解释正文中的生僻难解字词,“译文”将正文内容译成白话,方便普通读者阅读理解,“讲解”对正文内容进行串讲,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附录收录了宗宝、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坛经》撰写的题跋,有助于了解前人对《坛经》的认识。张勇教授对《坛经》的解读比较贴合原意,讲解比较深入,有利于读者掌握《坛经》的精华,是一部非常有利于大众阅读《坛经》的入门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