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 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 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
. 林赛的这部《宗教改革史》*版于 1906-1907年问世,旋即再版,1937年又在纽约重版,至今被西方史学界誉为宗教改革史的权威著作,也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名著。林赛认为宗教改革不是与当时社会环境无关的突然爆发的运动,而是一场 肇始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结构变化 的伟大的宗教运动。他主张研究宗教改革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宗教改革发生的社会和宗教背景、路德派宗教改革、德国以外的非路德派宗教改革、再洗礼派、索齐尼派和反三位一体思潮、反宗教改革。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梵汉佛经对勘丛书》之一,收录了《心经》和《金刚经》,由梵学专家黄宝生先生从梵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早期佛经翻译的重点。其中《心经》和《金刚经》为著名。本书依据梵语原文将两书译为现代汉语,并且列出古代经典汉语译本,依据梵语原文的语意,照顾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重新标点古代译本。本书依据多个梵文本和汉译本,校勘梵文,依据梵文本,对于古代译本的疑难和特点做出精要的注解。
本书介绍了 时代巴勒斯坦地区的 信仰、社会文化和经济气候等重要话题,是一本研究 下各团体对早期 教影响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四卷,包括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治和 状况、该地区的 创新和外来影响、 巴勒斯坦犹太人 生活的真实本质及希腊化的 ;其中对艾赛尼派、巴勒斯坦、祭司的权力、法律、抄经士、创新的起源、天使与魔鬼等内容有深刻且客观的探讨。
本书以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神话与历史,通常是作为两个彼此相互对立的概念而出现的。就传统史学而言,神话通常被认为是虚构的、不可靠的,因而不应与客观的、实证的历史相混淆。然而,随着近几十年来西方后现代史学的发展,特别是在叙事转向的学术思潮下,历史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愈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约瑟夫·马里的《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正是在上述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神话历史”这种新的现代史学模式的一部力作。与将神话与历史相对立的传统观点与做法不同,马里主张一种融合神话与历史,并且承认神话在个人与集体身份建构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新史学,即神话历史。 至于这种现代史学的任务是什么?马里认为,与兰克科学的、客观的史学不同,神话历史要做的恰恰不是消除而是阐发这些神话的虚构,通过表明它们是
《简明中国宗教史读本》是一部全面、系统、扼要的中国宗教史普及读物。它主要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存在过并发生过广泛影响的各种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崇拜、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民间宗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由国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本书叙述了这些宗教的起源、发展或传人、传播的过程,各种宗教的教义、教派、仪式、仪轨等;努力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宗教相互关系的整体特征,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中轴展开中国宗教史的画面,体现出中国人信仰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本书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对于中国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做了多侧面的立体化表述,兼顾其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而以其贡献为主,尽量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为读者提供中国宗教的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构建
本书为美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彼得 贝格尔的全球首本学术文集。文章由两位主编魏德东、钟智锋精心挑选,由贝格尔亲自审定,并撰写了中文自序。本选集系统呈现贝格尔在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文化与经济发展和应用社会学等四个领域的重要的学术贡献。贝格尔的论述具有全球视野,不仅讨论了欧美的宗教变迁,还讨论了种族隔离废除后的南非、东亚的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等。这本论文集既收录了《神圣的帷幕》《多样的全球化》《知识社会学》《与社会学同游》等已为中国学界所熟知经典的核心篇章,也收录了《给人民赋权》《漂泊的心灵》《社会学的再阐释》《在相对化时代的宗教对话》等*研究成果。本文集可以作为社会学、宗教学、公共政策学者的参考书,是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学生的教材。
本书从 学、历史学和哲学等角度,对施本纳、弗兰克和亲岑道夫等德意志敬虔主义思想家之思想予以全面梳理,多维度地呈现德意志敬虔主义思想发展史,并回应学术界历来关于该思想运动的争论: ,德意志敬虔主义有何内涵?第二,理解德意志敬虔主义的方法是什么?第三,德意志敬虔主义的思想来源包括哪些?第四,施本纳的“敬虔小组”是导致路德 会分裂的元凶吗?第五,弗兰克的敬虔思想与其社会实践之间有何关系?第六,亲岑道夫的Gemeine的内涵是什么?第七,德意志敬虔主义如何促进德国的现代化转型?第八,德意志敬虔主义与德国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运动之间是何关系?
本书是元代著名道家陈致虚的主要作品集,包括《金丹大要》十卷、《参同契注》三卷、《悟真篇三注》三卷,并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及《革象新书》等。《金丹大要》一明代《正统道藏》所藏上阳子金丹大要为底本,并参考了明代以来的7种版本加以整理。《参同契分章注》一道光二十一年傅金铨星霁堂藏本为底本,参考了清代《道藏辑要》等10种版本。《悟真篇三注》以巴蜀书社《藏外道书》所影印的清刊本傅金铨《顶批悟真篇三注》为底本,参考了《道藏》本《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4种版本。
这是一本用“文化记忆”将过去和现在链接起来,讲明白文化文本和 认同重要性的理论读物。本书篇幅不大,却内涵丰富,基本包含了扬?阿斯曼先生不同时期的思想精华。文化记忆理论在“经历”的语言学框架内探讨“过去”的文本性,并将人这一理解的存在物看作是可以进行记忆的。扬?阿斯曼之后,“文学与记忆文化”“有文字和无文字社会”“文化记忆”等概念成为当今西方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影响极为深远。
本书是人类学经典著作之一,堪与列维-斯特劳斯和伊里亚德的伟大作品同列。 在本书中,特纳通过在非洲恩登布部落中的田野考察,将仪式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进行了诠释。特纳拓展了“阈限”与“交融”的概念,发展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之同时代的范热内普、马克斯·韦伯、涂尔干等都曾经试图把所有的文化行为统一在 结构里,提出涵盖全体的普遍化模式,特纳则突破了传统静态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把仪式放在运动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他把社会看作交融与结构的辩证统一,从而有“分化-阈限-再整合”的过程,这是结构与反结构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教神仙传记与中华原型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最终成果。道教神仙传记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学内涵、宗教色彩。本书力图对古代典籍中道教的神仙传记从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古代先民的文化基因。其中,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及由此形成的诸如崇尚柳枝、驱鬼等巫术仪式,正是先民在强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无法控制自身命运所进行的祈祷和反抗。古代神话中对神仙长生不死、御风飞行的描述,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疾病丛生的艺术反映。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华原型文化进行了描述,并对神仙传记对这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思考。
《仪礼章句》十七卷,清吴廷华撰。《仪礼》经文本身较为难懂,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和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都是注《仪礼》的经典之作,但这两部书对于初学者来说,依然很难。吴廷华的《仪礼章句》借鉴了了朱熹的节次分章;句读、注释方面,又吸收了张尔岐的注释成果和王文清“专以句读为主”的特点;校勘方面,意识到监本与石经本各有脱误,十分重视经文校勘;于《丧礼》方面,增入了历代制度,尤为详审。《仪礼》一书主要记述行礼仪节,内容似涉枯燥,但可谓“三礼”之本,但作为十三经之一的《仪礼》在历史上直到清康熙之后才逐渐被学者重视。吴廷华作为清康雍乾时期一名学者,正逢其时,且其本人曾为书院教授。观《仪礼章句》一书,颇类其教学期间的“讲义”,是一部难得的《仪礼》入门读物。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欲了解
明代哲学是中国的重要内容,儒学主体为阳明学代表的宋明理学。从源而言,可追溯至宋元理学,乃至先秦儒学;从主体而言,主要包括明代朱子学、明代阳明学、明代甘泉学等主要流派;从流而言,包括明清之际、清代儒学、近现代儒学等。 围绕上述内容,书中以时间为序,分“明代以前”“明代前期”“阳明心学”“阳明后学”等六编,内容涉及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凸显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合一、大良知、格物说、继善成性、先天与后天等也有深入阐发,较为成功地以更深入、更细
本书首次对中国俗神信仰中的厕神信仰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通过跨学科研究的宏阔视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厕神的形态、缘起、定格、演变、流布与遗存等问题,且将中国厕神置于东亚文化视域中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对一些相关必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考索,如《大雅 生民》中的 血祭沃土 痕迹、 子姑 与 紫姑 的关系、苏轼紫姑书写的矛盾性、 雪隐 东司 的语源问题及佛教厕神、怒一底大与紫姑的比较等,不胜枚举,颇多创见,皆有可观。
密宗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因玄宗到德宗皇帝的尊崇,迅速达到全盛阶段,并由日僧空海传至日本,称作东密,成为日本 重要的流派之一。而中土密宗经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落乃至不传,近代乃由日本回传中国。 本书稿为唐代密宗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一行、不空与惠果的个人年谱和传记的合编。年谱部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 史籍、正史、笔记小说、方志、类书、金石目录、唐人别集等中日文献资料,详细考订其人生平及事件年份等。其中,善无畏、金刚智与惠果的年谱,均为 整理。传记部分,搜集唐宋文献中五人的传记资料共计17篇,施以现代标点,并对文章中涉及的人名、地名、 术语、典章制度等进行注释。
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
本书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分十五个专题细致考察脱胎于古印度文明的 律制 与中国本土的 礼制 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仔细梳理两者相互冲突、碰撞、协调、融合的客观史实,深刻揭示佛教戒律中国化的进程、特点、经验和规律。通过研究 律制 与 礼制 关系,作者从一个侧面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勾勒中国文化自身丰富繁荣、博大精深的曲折道路和精彩过程。同时,本书也努力通过这种基础性的实证研究为今天吸收外来文化、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发掘可以吸收的思想资源,展示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良传统。
本书是扬之水先生印度文化之旅的结晶,主要介绍早期 的历史遗存—桑奇三塔。桑奇佛塔是印度早期 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 古老且保存 完整的佛塔遗迹。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细致解说,同时,本书配以清晰美观的图片,以成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从而帮助读者 好地认识和研究这些纹饰和物件。此外,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的佛经,把它作为桑奇故事性浮雕的“画外音”,以图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这些浮雕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