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很多基督新教群体中,古代教父的传统被丢弃或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由D.H.威廉姆斯编著的《重拾教父传统》指出,宗教改革所倡导的 唯独圣经 原则并不是对教会传统的抛弃。其实,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神学的角度,圣经的使用和教会传统之间都存在内在的关联。当代的基督教若想持守正统教义,就不能仅仅诉诸圣经或圣灵对个人的指引,同时还必须重拾早期教会的解释传统。 《重拾教父传统》的历史与神学研究十分扎实,对于构筑福音派与教会传统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物中展现出的神的智慧》全书汇集了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极具代表性地展示出当时学者(包括科学家与自然哲学家)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本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谈论天体、原素、天体现象、化石、植物、动物(包括虫鱼鸟兽)的构造等;第二部分进一步详细论述地球的构成及其形状、运动方式等,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令人惊叹的身体结构及世代繁衍方式,并就某些特定的异议作答。 约翰 雷的博物学著作在其同时代及后世的博物学家中均具有深远影响,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对当代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神学进路、环境伦理运动,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本书是世界著名法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罗纳德 德沃金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讨论了人类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什么是宗教以及上帝在宗教中的地位?死亡与不朽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是在德沃金2011年所做 爱因斯坦讲座 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认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所共同信仰的要远比把他们区分开的宗教信仰更具有根本性。宗教自由不应该从是否信仰上帝出发,而应该作为一种伦理独立的权利去追求。作者希望这本书会为理性的对话和缓解宗教恐惧与宗教仇恨做出贡献。《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位人道主义者的作品。他认识到了人性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伍德教授讨论了康德的上帝理念。第二部分分析了康德对三种传统上帝存在证明批判的目标和策略。作者伍德以雄辩的方式充分论证了康德的理性神学与中世纪以来的经院神学传统的继承关系:除非以经院理性主义传统的方式,否则康德也不能思考上帝。针对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甚至可以上溯到康德哲学传入中国伊始)兴起的一场文化热 在新康德主义影响下,对康德哲学断章取义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研究,本书还原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历史原貌,有助于当代中国哲学的自我反思和进一步发展。读者可以从这部书中获得对康德哲学的哲学史、神学史背景下的新的认知。
这本书著重基础性的解释,尽量将佛教义理融合于现实生活中,多用生活例子,令初学者容易明白掌握。我相信任何学问均要从基础著手,有了正确的入门途径,往后的开展自然会很顺利。
本书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宗教理论的总体研究,其讨论范围涉及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初创的时期,一直到列宁主政的苏联时期。作者所研究的不是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 ,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诸位具有经典地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关于宗教的理论和政策。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理解,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真实发展脉络。全书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说在历史情境中的发生史。是一部理论功底深厚、历史感强、秉持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厚重的学术著作。
禅宗是实践的宗教,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在于对宇宙实相的洞察、世界本原的了解,从而获取人生的智慧。禅宗所追求的是个体内在的悟解,不落实相,不可言传。印度禅学与中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禅宗在中唐以后即出现了 皆归曹溪 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惠能禅经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系进而越祖分灯,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宗。后来,临济宗经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形成临济黄龙派、临济杨岐派,这就是禅宗史所说的五家七宗。 禅宗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规模及影响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同时,也形成许多新的特征。宋代禅宗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合流,禅宗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还融摄净土法门,实现禅净教三者合一。此外,由于禅宗法门简便易行,大量的士大夫参禅、习禅成风。禅
《论知识》是迈蒙尼德编修的犹太法典《律法再述》14篇中的首篇,其内容包括关于律法之根基的律法、关于德性的律法、关于律法学习的律法、关于星辰及偶像崇拜的律法、关于忏悔的律法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之下又列出数量不等的多条诫命。迈蒙尼德认为他在《论知识》中囊括了先知摩西所教导的构成信仰根基的诫命及原理,而所有这些内容是一个人理解和履行律法必须首先明了的知识。迈蒙尼德通过分类梳理并阐释全部诫命,为犹太民众提供了一部 全面的律法书 和系统简明的律法教本,他们可以按照主题目录在其中找寻各诫命的适用规则,而不必淹没于芜杂的《塔木德》律法辩论之中。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一,对以往就《道行般若经》所作的训诂进行评述并提出经典校注中应注意的原则;二,指出特殊语法等,包括广泛的逆序、独词句、定语从句、共用与合叙、长句、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词法和句法等;三,讨论修辞,包括广泛的比喻修辞和其他修辞。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同名研究成果。
这是一部藏传佛教宁玛派之详简适宜的立论著述。遵十世班禅大师“此内容应当重新编写”的指示,由大德措如·次朗堪布主笔撰写。本书对藏传佛教宁玛派源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此派的教体建立、总摄要义、大圆满法及概述等分别论说,阐释开宗佛教前译宁玛派六种殊胜优异之理,正说具六种殊胜的佛法建立,堪称宁玛派修学经典。生得学得智慧广如空,教法证法功德深似海,慈悲众生的光如日照,祝愿诸持明享年万寿!
禅宗语言研究属于汉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可以说是佛教研究的一个分支。从时段上说,它大致处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具有俗语言的性质,但与一般俗语言相比,它又是一种独特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禅宗语言与禅宗思想、禅宗史的研究有别;而作为一种宗教精神的载体,它又不同于敦煌俗语词、诗词曲俗语词。 本书从四个方面介绍禅宗语言研究的基本知识:一,关于本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以及20世纪以来的研究概况;二,反思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从事研究的知识和学术规范,并提出开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三,分析评点本领域中几种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著作和论文,介绍其采用的方法、思考和分析的模式;四,提供与本领域研究相关参考文献,包括禅籍原典、基本研究论著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 大家学术 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 985工程 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卿希泰教授,是从*直属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中遴选的享受院士待遇的文科杰出教授,这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是极其崇高的荣誉。卿希泰教授以他在道教学领域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在国际宗教学界的极高声誉,堪称当代道教学研究的一代大家。 卿希泰教授著作等身,所撰写的一百余篇道教学论文,曾先后有《道教文化新探》《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结集出版。《卿希泰论道教》
在本书中,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贝拉提出了 美国公民宗教 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讨论,这一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对美国社会和美国宗教的研究。本书是对贝拉关于美国市民宗教观点的一个总结,书中详细讨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维度,剖析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基于的各种神话和宗教源流,并指出了这些做法的缺陷。贝拉认为美国社会正在背离其起初对于社会公正的誓约,并以此作为本书的书名。贝拉在书中还对现代美国优先论提出了严厉批评。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梨俱吠陀神曲选》由巫白慧先生选译,是将其中与哲学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并做了详尽的注释。
尤利安是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王朝后一任皇帝,公元331年5月出生于君士坦丁堡,361年12月任罗马帝国皇帝后,随即发起晚期罗马帝国声势浩大的文明-宗教复兴运动,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这部文集包含尤利安的演说辞第2《君士坦提乌斯的英雄事迹或论王权》(The Heroic Deeds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us or On Kingship)和第6《驳无教养的犬儒》(To the Uneducated Cynics)、讽刺作品《诸皇帝》(The Caesars)、两篇演说类书信《致祭司》(A Letter to A Priest)和《致雅典元老院和人民》(Letter to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Athens)。本文集还选译利巴尼乌斯(Libanius,公元314-393)两篇论尤利安的演说辞:《尤利安葬礼上的演说》(Funeral Oration Over Julian,演说辞18)和《论为尤利安复仇》(Upon Avenging Julian,演说辞第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