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等编著的《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经文全部译自巴利语,以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society)出品、又经过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为底本。《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是佛教经类文献的部集成,分为三品共34部经文。其中有佛的教诲,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僧人的纪实文学作品。《长部》的主旨在于破,以破而凸显印度佛教与其他思潮、教派的不同。辑入《长部》的佛教术语类经文,完整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体系。《长部》多讲“戒”、“定”、“慧”,这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主脉,贯穿于整部经。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古老的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与这种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信仰伴生的是一种率真、自由、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认识到,这种 原始之美 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 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萨满教是一种国际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近30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各个民族萨满教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对于国外萨满教现象的考察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则很少涉猎。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除了要对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的一般性特征进行说明外,同时还论证了该地区萨满文化特殊性。
本书为佛教文献整理类专著。《大庄严论》十五卷,旧题马鸣菩萨造,姚秦鸠摩罗什译,该书共收录90则故事,通过譬喻的方式,以明白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作为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大庄严论》具有非常宝贵的佛学研究、文学研究及语言学研究价值。本书以《大庄严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经的内容、思想倾向、文献记载、版本流传等作基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校注工作,以期有助于学术界对该书的了解,推动对鸠摩罗什译经的研究。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英国的宗教 信仰但不从属》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已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尚没有中文译本。 格雷斯 戴维以英国的情况,研究了欧洲国家的世俗化,在本书的*版《1945年后英国的宗教:信仰但不从属》中,她提出 信仰但不从属 的概念,该概念成为描述西欧北欧世俗化的核心概念,该书也奠定了她作为国际级学者的地位。在这一版中,她提出 代理式宗教 概念,这是国际世俗化理论的*进展。 本书的引进,将弥补国内对欧洲世俗化理论经典著作引介出版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点,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 全庙 与 孤庙 、 三普 与 五祖 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 黄会 与 明会 、 明会 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深化且拓展了民间宗教研究的领域,将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本书聚焦的问题在于: 古代印欧众神如何争夺 高权力? 如何不懈追求无上的智慧和不朽的神力? 通过分析众神间的战争模式, 阐述了这些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似性。书中还详细描述了古代神话循环如何被打破, 转化为英雄传奇和史诗的过程。同时, 书中探讨了一些传统神话题材的起因, 如蜂蜜酒神话、魔锅、断头故事等, 这些故事认为不同时期的社会编码是基本一致的。通过印欧神话神权分化转变的过程和英雄传奇、史诗中王权 替的故事, 指出王权的政治性掩盖了亲属关系的社会属性。
本书内容由论文“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调查报告、跳五猖七十问三大部分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安徽郎溪县梅渚镇跳五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流行区域、仪式概况、流仪式程等等,是目前介绍这一文化现象 为系统全面的专著。另外,书稿还附上了梅渚镇其他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皖降福会、小马灯和大小锣鼓,这几个文化现象与跳五猖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跳五猖,也反映了梅渚镇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终我们都会死亡。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由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