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等编著的《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经文全部译自巴利语,以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society)出品、又经过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为底本。《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是佛教经类文献的部集成,分为三品共34部经文。其中有佛的教诲,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僧人的纪实文学作品。《长部》的主旨在于破,以破而凸显印度佛教与其他思潮、教派的不同。辑入《长部》的佛教术语类经文,完整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体系。《长部》多讲“戒”、“定”、“慧”,这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主脉,贯穿于整部经。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本书内容由论文“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调查报告、跳五猖七十问三大部分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安徽郎溪县梅渚镇跳五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流行区域、仪式概况、流仪式程等等,是目前介绍这一文化现象 为系统全面的专著。另外,书稿还附上了梅渚镇其他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皖降福会、小马灯和大小锣鼓,这几个文化现象与跳五猖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跳五猖,也反映了梅渚镇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点,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 全庙 与 孤庙 、 三普 与 五祖 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 黄会 与 明会 、 明会 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深化且拓展了民间宗教研究的领域,将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从中国东北、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北美、南美和非洲,人类有着万物有灵的共同信仰,伴生的是一种苍凉、率真、自由、奔放、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意识到,这种原始之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 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 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所受到的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影响的研究性著作。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作者从数以千计的文献和文物中钩沉出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在中国古代存在的种种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一个成熟宗教所应该有的全部元素,如神职人员及其传教活动、宗教场所、经籍、信徒墓葬等等,以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 碎片分合 、 借瓶送酒 等机制来说明婆罗门教及婆罗门文化是如何输入中国的。为此,该书还在理论上阐释了一种宗教文化传播到异地或异文化领域的标准及标界,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充分进行了图像和文献的相互释明。这些工作都是以往学者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对于中国宗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完整和准确有着重要意义。
洪水再殖型神话是讲述洪水灭世后人类再繁衍的一个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是 学界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讨论热点。围绕故事的中心母题,全世界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发展出许多亚型和变体,既呈现了人类与自然恒久不变的互动律则,又潜藏着文明 剪不断理还乱的族群关系。本书是陈建宪教授长达三十年对洪水神话持之以恒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书中 运用电脑数据库,对流传在中国40多个民族中的682篇异文进行母题分析,将文本的时间线索与空间扩散相结合,对该故事类型的中国形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与研究,填补了中国洪水故事圈在 学坛上的缺环。同时,以洪水再殖型神话为个案,对历史地理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做了系统总结和较大拓展。书中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复制性,是故事学方法现代化的 成果。
《国学论丛: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探讨了全真教在金元明时代的历史变迁过程,涉及全真教的派系整合、大宗师的传承、全真谱系的形成、全真教戒律的形成、全真教修炼生活、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内丹学、元代相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以及有关全真教研究的一百二十八年的学术史。
本书是个体言说的哲思体文本,这是作者在*与虚无之间的挣扎心路,这是迄今为数很少的汉语学者释义现象学考量中国问题的佐证。张志扬的哲学言述纯粹是个体性的:有“墙”有“门”,有创伤的记忆,有渎神的节日,致思寻回个体性在哲学言说中的本位,你可以拒绝他的个体言说,但他的言说会让你无法重复,你可以轻视他的沉重言说,但他的沉重会释怀你的沉重。
神秘的萨满世界 几乎是多年来学者们论说萨满教巫师和萨满教文化时所使用的公共语言。但是,这个物理宇宙并不存在神秘无解的事件。某些事件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莫测,是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找到与这类事件对话的模式与路径。本书即是与 神秘的萨满世界 展开的一次科学对话。作者站在当代世界认知科学的前沿,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精神病学以及宗教心理学、现象学等不同学科的视窗对萨满神话、萨满梦、萨满昏迷、萨满灵魂治疗等萨满精神现象进行了精到的分析与科学诠释,为人们呈现了这些神秘表象背后萨满师脑的物理运动及心理认知过程。 学界认为,21世纪是 脑(科学)的世纪 。神经科学与心智科学的发展,将使这个地球上高级动物生命(生物与精神)运动的奥秘彻底终结。以此而观,本书此番的科学探寻之旅,无论是对
本书汇集了散见于经史子集、稗官野史中的各种无神论思想,概括抽象出诸多中国无神论概念、范畴和命题,并对它们加以分析,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发掘中国无神论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确证和阐明中国无神论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表征。三十年前,《中国无神论史》被立为 六五 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汇集了全国有志于中国无神论史研究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攻关,历经数年,最终撰写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无神论史》,获得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今天我们将其列入《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重新排版印刷,以推动中国无神论学科的发展,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中心与边缘:萨满教的社会人类学研究》(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原译名为《入迷的宗教:萨满教与精灵附体研究》,系2013年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 系列翻译著作之一。为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刘易斯的著作。 本次翻译的是他著作的第三版。这本书将萨满教的宗教迷狂现象看作是一种社会事实,对滋生萨满教迷狂现象的特定社会境况、社会群体以及其功能进行了阐释。作者提出了边缘型神灵崇拜、中心型神灵崇拜两个核心概念,并以此贯穿全文。作者还指出中心型神灵崇拜是与边缘型神灵崇拜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完全不可更改的,有可能因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两者的意义和地位会发生转变。本书对国内外萨满教研究的影响很大,在相关领域的引用率很高。日本著名宗教学者小松和彦的指出,该著作使萨满教的研究又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不仅全面、详细、具体地记录了调查地区的大量埃文克人的各种宗教信念、传说、宗教仪式活动等情况,还引证了前人在当地和其他地区记录的以及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所以十分丰富。他还对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的论证。特别是他收集的38张埃文克图画,生动地展现出埃文克人原始宗教信念和活动的真切形象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