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等编著的《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经文全部译自巴利语,以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society)出品、又经过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为底本。《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是佛教经类文献的部集成,分为三品共34部经文。其中有佛的教诲,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僧人的纪实文学作品。《长部》的主旨在于破,以破而凸显印度佛教与其他思潮、教派的不同。辑入《长部》的佛教术语类经文,完整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体系。《长部》多讲“戒”、“定”、“慧”,这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主脉,贯穿于整部经。
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萨满教是一种国际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近30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各个民族萨满教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对于国外萨满教现象的考察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则很少涉猎。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除了要对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的一般性特征进行说明外,同时还论证了该地区萨满文化特殊性。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英国的宗教 信仰但不从属》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已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尚没有中文译本。 格雷斯 戴维以英国的情况,研究了欧洲国家的世俗化,在本书的*版《1945年后英国的宗教:信仰但不从属》中,她提出 信仰但不从属 的概念,该概念成为描述西欧北欧世俗化的核心概念,该书也奠定了她作为国际级学者的地位。在这一版中,她提出 代理式宗教 概念,这是国际世俗化理论的*进展。 本书的引进,将弥补国内对欧洲世俗化理论经典著作引介出版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本书内容由论文“张渤信仰仪式的跳五猖”、调查报告、跳五猖七十问三大部分组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安徽郎溪县梅渚镇跳五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流行区域、仪式概况、流仪式程等等,是目前介绍这一文化现象 为系统全面的专著。另外,书稿还附上了梅渚镇其他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皖降福会、小马灯和大小锣鼓,这几个文化现象与跳五猖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有助于从另一个侧面了解跳五猖,也反映了梅渚镇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多元。
洪水再殖型神话是讲述洪水灭世后人类再繁衍的一个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发现,是 学界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讨论热点。围绕故事的中心母题,全世界的洪水再殖型神话发展出许多亚型和变体,既呈现了人类与自然恒久不变的互动律则,又潜藏着文明 剪不断理还乱的族群关系。本书是陈建宪教授长达三十年对洪水神话持之以恒研究的总结性成果,书中 运用电脑数据库,对流传在中国40多个民族中的682篇异文进行母题分析,将文本的时间线索与空间扩散相结合,对该故事类型的中国形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述与研究,填补了中国洪水故事圈在 学坛上的缺环。同时,以洪水再殖型神话为个案,对历史地理学派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做了系统总结和较大拓展。书中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复制性,是故事学方法现代化的 成果。
《国学论丛: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探讨了全真教在金元明时代的历史变迁过程,涉及全真教的派系整合、大宗师的传承、全真谱系的形成、全真教戒律的形成、全真教修炼生活、全真教性命双修的内丹学、元代相容并包的道教管理政策,以及有关全真教研究的一百二十八年的学术史。
本书是个体言说的哲思体文本,这是作者在*与虚无之间的挣扎心路,这是迄今为数很少的汉语学者释义现象学考量中国问题的佐证。张志扬的哲学言述纯粹是个体性的:有“墙”有“门”,有创伤的记忆,有渎神的节日,致思寻回个体性在哲学言说中的本位,你可以拒绝他的个体言说,但他的言说会让你无法重复,你可以轻视他的沉重言说,但他的沉重会释怀你的沉重。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宗教社会学、民族志、田野调查、信仰生态学和比较宗教学等研究方法,就壮族巫觋信仰,麽教信仰,师公、道公信仰等专题,对现当代壮族社会尚传承的各种宗教信仰现象,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的考察与研究。本课题对于探讨当代中国各民族多元宗教信仰融合的现状与发展规律,构建当代中国民族宗教学理论体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各级政府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民族宗教信仰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服务,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增进各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共10册,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内容丰富,价值重大,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套书分地理、习俗、宗教、文字、语言、思想和《老子》、《周易》、《缁衣》等专题展开探讨,体现了楚地出土战国简册文本复原和内涵探究的*思考和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王媛媛所著的《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以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要教区为序,《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通过分析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摩尼教文书,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考察了三至十一世纪摩尼教在中亚、西域和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中心与边缘:萨满教的社会人类学研究》(Ecstatic Religion: A Study of Shamanism and Spirit Possession),原译名为《入迷的宗教:萨满教与精灵附体研究》,系2013年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 系列翻译著作之一。为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刘易斯的著作。 本次翻译的是他著作的第三版。这本书将萨满教的宗教迷狂现象看作是一种社会事实,对滋生萨满教迷狂现象的特定社会境况、社会群体以及其功能进行了阐释。作者提出了边缘型神灵崇拜、中心型神灵崇拜两个核心概念,并以此贯穿全文。作者还指出中心型神灵崇拜是与边缘型神灵崇拜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完全不可更改的,有可能因为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两者的意义和地位会发生转变。本书对国内外萨满教研究的影响很大,在相关领域的引用率很高。日本著名宗教学者小松和彦的指出,该著作使萨满教的研究又
《从萨满教到喇嘛教》: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一直活动生息于我国北方草原。经过 长期的历史发展,现在我国蒙古族人口共有4802407人(1990年统计)。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 的农村、牧区,部分居住在城镇,全区现有蒙古族人口3779000人,约占我国蒙古族总人口的73%。 其余多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也有一部分聚居或散居于河北、河南等省、市、自治区。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 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 ,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渐悟修持”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所受到的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影响的研究性著作。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作者从数以千计的文献和文物中钩沉出婆罗门教和婆罗门文化在中国古代存在的种种证据。这些证据包括一个成熟宗教所应该有的全部元素,如神职人员及其传教活动、宗教场所、经籍、信徒墓葬等等,以及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 碎片分合 、 借瓶送酒 等机制来说明婆罗门教及婆罗门文化是如何输入中国的。为此,该书还在理论上阐释了一种宗教文化传播到异地或异文化领域的标准及标界,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充分进行了图像和文献的相互释明。这些工作都是以往学者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对于中国宗教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完整和准确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