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民俗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深刻揭示了这项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中国民俗史泰斗钟敬文自豪地说本书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科的宝贝。
本书对高兹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线索进行了深入挖掘,始终围绕资本、生态与自由的总逻辑轴心展开文字解读,试图从总体上把握高兹思想发展和转折的逻辑脉络,初步探寻高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境遇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内容简介:鲁道夫·阿恩海姆是20世纪最的美学家,艺术心理学家之一,他在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教育、建筑以及传媒方面都做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尤其对视知觉形式的研究,已经成了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将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把握为其视知觉形式理论的核心和支柱,揭示了视知觉形式的“完形倾向”是一种动力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对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理论一个全新的理解,并据此重新阐释了视知觉形式建构的基本机制,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在研究阿恩海姆美学思想以及西方心理学美学中,无疑是独特、新颖的,把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本书作为汉语世界本系统研究柳田国男思想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柳田国男的生平事迹,对他开创的日本民俗学的起源、变迁、发展、理论方法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克尔凯郭尔》没有系统阐述克尔凯郭尔的生活和思想,而是集中讨论了可以打通其思想路径的重要作品,以及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以便引导读者走近克尔凯郭尔。别指望一本书给人带来多大变化,但这是本震撼人心的书;别奢求看遍人间万象,但这却是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不可能对哲人有所知,但不能不知道克尔凯郭尔。
《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研究》在追溯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渊源的基础上,从语言的视角出发,旁涉伦理与宗教,对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阐明了其前后期思想转变的表现、理由及意义,论证了其美学思想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启示与影响及其与欧洲、美洲哲学的暗合与融会,最后落实到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在中国所激起的语言美学的反响。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作者段凌平着眼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在十数年辛苦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极为严谨审慎的态度追古溯今,考证了两地民间神明及庙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用轻松的口吻将生动的民间传说融入其中,不仅论述了闽台文化信仰的差异,更揭示出两地民间信仰的传承流变且互相交融的事实。《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了中华大地上〔活化石〕和〔活古代〕的诸文化相,向读者展示传统习俗的方方面面,洋洋大观,为广大读者获取民俗知识的宝库。本书展示的是五花八门的商贸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