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是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培训系列教材 中的一本书,系统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组织发展和培训评估等内容。全书按照从宏观到微观再到中观的方式进行架构,首先阐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发展与基本要义,进而详细论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力量整合与志愿者队伍建设、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建设、文化氛围营造、评估与成果转化等社区志愿服务的实务流程,并介绍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国家政策、工作机制、管理制度等内容。此外,本书还专列一章,较为完整地介绍了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特色品牌项目 领里守望 ,同时,全书以 案例 点评 的形式安排了大量社区志愿服务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
在GDP居全球首位的美国,繁华表象掩盖了4300万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事实,他们的贫困不仅蒙受污名,甚至已经在法律上成为一种罪。 无家可归是一种罪,领取救济的同时卖血筹钱也是一种罪。三次拨打 911 求助的贫困家暴受害者反而被城市驱逐。 轻罪重罚 现象遍布全美,高额罚金让债务人监狱迅速膨胀,1000万人累计欠下法庭债务500亿美元。保释、缓刑、公共辩护律师全部标上了价格,坐牢必须缴费,欠费让刑期更长。这对富裕阶层而言无伤大雅,但足以榨干低收入家庭的每一分钱。 学者、政府智库、反贫困运动倡导者彼得 埃德尔曼以丰富详尽的实例和数据,全景展示了在一个贫富极度分化的社会中,穷人怎样因为他们的贫困受到惩罚,司法体系如何制度化地生产犯罪和贫困。将贫困犯罪化,根源和动力何在?终结贫困犯罪化,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新政治?他断
《志愿服务案例》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实务丛书 中的一本,旨在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的新风貌。全书精心选编了扶老志愿服务、助残志愿服务、助学志愿服务、恤病志愿服务、扶贫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等12个领域的20多个优秀案例。每章均以概述的形式,对相关领域志愿服务的含义、特点、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未来发展等进行概要性介绍,在此基础上,精心选编该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示范性案例。本书所选案例涵盖面广、可读性强,是一部非常适合志愿服务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广大志愿者的案例教材。
由中国农业大学张晓红教授主编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一书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和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组编的 志愿服务实务丛书 中的一本,也是一部专门为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编写的实务类培训教材,旨在提升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管理者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并提升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实务技能。全书着重介绍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流程与方法,重点指导志愿者和志愿者骨干的实务工作,突出 怎么做 ,可以说是一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实务操作手册。
本书从应用伦理学维度认识健康与公共健康,说明健康是人的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公共健康是公众的健康和一种社会性的公共产品。此外从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上总结公共健康伦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资源,并提出建构公共健康伦理的公共卫生实践基础与 健康中国 发展战略需要,以及应对公共卫生实践困境与安全危机、维护公共健康利益而提出公共健康伦理原则。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 可以解决 医疗崩溃 吗? 知情同意书 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 医疗崩溃 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从自己在美国从医十二年的经验出发,考察日美两国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 医疗崩溃 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本书首先,从哲学价值论视角,挖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价值基础,阐释需求评估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其次,基于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分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从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健康状况和家庭支持等方面评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第四,基于对农村老人的调查,了解其社会养老服务意愿,分析其支付能力,深入研究农村老人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后,以需求分析结果为导向,针对不同老年群体、不同农村地区设计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本书讲述了一段全球公共卫生行动的历史,介绍了人类自现代社会以来的数次根除(eradication)传染病行动。 公共卫生 是一项集医学、政治、伦理学和文化心理为一体的综合行动,在健康权愈发被视为一种公民基本权利的今天,本书讨论的是否应该彻底消灭大型传染病的问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根除传染病行动就像一张国情晴雨表,时时反映着开展行动的目标国家政治局势,经济实力、政府执政能力和民生水平的情况。书中所记录的根除行动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其中伴随着大国外交的政治较量、民主与独裁的博弈,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也可说是另一个角度的世界当代史。
尽你所能,行*的善。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何谓 *的善 ?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 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 实效利他主义 ,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 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 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 好的应对方式。\"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所提供的门诊保障经历了从个人账户、门诊大病到门诊统筹的发展历程。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先后采用的三种门诊保障形式(个人账户、门诊大病和门诊统筹)的背景、制度安排、成效问题、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描述、阐释、分析和讨论。本书认为,无论个人账户还是门诊大病,都只是门诊保障的过渡形式,门诊保障的发展趋势是门诊统筹。全面建立门诊统筹、为门诊和住院都提供较好待遇是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任务。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的*终成果。全书约30万字,分五章,以时间为纲,围绕不同时期土地制度变革导致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变,对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做出长时段梳理,从而对中国古代乡村运行机制做出新的探索。
什么是慈善?慈善与金额相关吗?慈善根植于贫富不均的现实,如何反过来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为什么说慈善事业一方面是对民主的加强一方面又是对民主的损伤?慈善应该减税吗?慈善应该盈利吗?脏钱捐赠可行么? 作者通过典型案例,深入探讨慈善的本质与困境,这些思考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慈善,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14位中外学者的文章,从慈善文化渊源和历史融合、艾滋病防控、生育健康、烟草控制项目等角度,综合展现了20世纪中国卫生慈善事业的发展全貌。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探讨了中国卫生慈善的历史渊源、靠前环境下其独特之处、与国家的关系、市场需求及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本书是作者在思考儿童 机会不平等 的问题时,亲自进入日本儿童福利院进行深度体验、调研后的研究成果。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处在困境中的儿童的真实需求、群体心理特征,福利院等组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所遇到的瓶颈,以及我们需要怎么做 这对当下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困境儿童问题、社会组织工作、全社会参与等诸多方面,深具启示意义。 边工作,边可以改变社会,参与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 更多人一起行动,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状况,可以使我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与未来。
本书以留守儿童占到学生总数70.76%的G县义务教育学校为调研样本,对G县寄养儿童成长处境开展研究。通过对G县义务教育阶段4-9年级学生的全样本调查,共获取85896份有效问卷,同时结合全县中考学业成绩数据,分析出G县寄养儿童及其参照人群 非留守儿童的相关数据,从家庭生活、监护状态、教育情况、社会交往等角度呈现了寄养儿童成长处境。也通过对90位寄养儿童利益关切者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寄养儿童成长处境,梳理G县寄养儿童教育管理方面已有行政措施及仍待解决的问题。针对G县寄养儿童面临的不利处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管理的视角,以教育局和学校两级行政单位为措施实施主体,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来改善寄养儿童的成长环境。
《红十字人道事业--改革与发展管见》是作者(张立明)的一部自选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红十字运动实践与研究领域的成果,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医德医风和医院管理、人道主义伦理原则和实践、红十字会建设和改革、红十字精神和文化建设、红十字运动中国化、出访考察报告等领域,主要文章包括:《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和发展》《红十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功能》《社区红十字服务的历史必然和新鲜经验》《弘扬红十字文化、服务两个率先的实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红十字事业》《红十字精神:从基本良知到道德高地》等。本书也对当前我国红十字运动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利于推动红十字运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