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是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也是公务活动往来礼宾待客之道的重要内容。掌握与运用科学的礼宾接待方法与服务技巧是接待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以大型活动、重要接待、高端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政策阐释、理论研究、体制机制、礼宾礼仪、接待艺术、操作细则、服务规程、保障措施、管理督导、应急服务、接待演练、要素配置、细节处理、实操案例、参考样本、席位安排、礼宾次序、方案制作、组织实施,以及接待基地宾馆酒店的餐厅招待、客房服务等300多个常用公务礼宾接待理论与实践问题,内容几乎涵盖了公务接待工作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都是接待工作者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工作中难点问题。对于规范公务礼宾礼仪接待行为,提升接待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研究/东南学术文库》在论证国家义务是民生根本保障的基础上,构建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构造理论,并对其三大构成部分的尊重义务、保护义务和给付义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并论证民生保障国家义务被违反时的司法救济理论与制度设计。《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研究/东南学术文库》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
在美国,医生为什么需要和保险公司斗智斗勇? 美式商业医保真的优于日式全民医保吗? 高薪养医 可以解决 医疗崩溃 吗? 知情同意书 是医院的免责声明吗? 把治疗方案选择权交给患者真的好吗? 在日本,医生短缺、医疗事故等引发的 医疗崩溃 多年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体制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大众对医疗的不确定性缺少认知,往往以结果责任问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有人提出应该向美国商业模式看齐,然而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在本书中,作为世界知名的外科医生的作者从自己在美国从医十二年的经验出发,考察日美两国医疗制度的利弊,从医院运作体制、医疗事故调查、医保体系的优劣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探讨 医疗崩溃 后的再生契机和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之道。
本书撷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制度节点,通过翔实的数据资料和国际经验借鉴,对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低生活保障、就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关问题做了全景描绘,对社会保障学术研究和制度发展中存在分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力求拨云见日、去芜存菁,从学理上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选择。
本书首先,从哲学价值论视角,挖掘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价值基础,阐释需求评估是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其次,基于政策文件和统计数据,分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从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健康状况和家庭支持等方面评估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第四,基于对农村老人的调查,了解其社会养老服务意愿,分析其支付能力,深入研究农村老人对于社会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后,以需求分析结果为导向,针对不同老年群体、不同农村地区设计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的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本书旨在为新时期完善我国儿童福利和保护政策提供总体思路和具体建议。内容包括对现行儿童福利和保护政策的梳理和问题分析,探讨儿童福利和保护改革试点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我国儿童福利和保护政策的总体设想,并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的可行建议。
尽你所能,行*的善。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何谓 *的善 ?有没有合理的衡量标准?慈善仅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吗?你的捐助行为仅仅是被某些图片或宣传片感动的结果,还是会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发挥的效用? 作为公认的*有影响力的在世哲学家之一,彼得 辛格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论著推动了实践伦理学的发展。在这本书中,辛格为我们引入了 实效利他主义 ,它是一种哲学概念和一场社会运动,旨在应用证据和理性来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慈善领域。慈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单在美国就有将近100万家慈善机构,每年收到大约2000亿美元的善款。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机构透明到足以让捐款人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实效利他主义正在改变这一点。 除此之外,辛格还探讨了实效利他主义作为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 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 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 好的应对方式。\"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背景下,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仍面临传统家庭结构逐步解体、养老服务需求复杂多样、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本书以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理论为基础,采用社会调查资料和公开统计资料,梳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现状,测算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对比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进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四四三一”目标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西方社会福利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反思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深入分析这些社会福利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缺陷,从而指出每个人生而具有两种自然权利,一是对个人自身的权利,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权利,而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是公民福利权利或者说国家福利政策的客观事实基础,依据这一观点,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国家责任除了保障每个人*大且能够彼此相容的自由以外,就是以每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为根据,平等地保障每个公民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帮助弱者及因遇到个人无力解决的困难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则应该通过推动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来实现。《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对于我国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
伴随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老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借鉴发达建立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省市地区在养老保障及社会养老服务方面实践推进情况,认为:目前我国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举措,保障“老有所养”持续取得新进展,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的*终成果。全书约30万字,分五章,以时间为纲,围绕不同时期土地制度变革导致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变,对中国古代乡村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做出长时段梳理,从而对中国古代乡村运行机制做出新的探索。
民政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文木*的《从观念到制度 公民社会权利的实现(以民政福利为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选题背景、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本书结构;社会政策理论流派,确立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分析框架;西方主要国家福利改革介绍;我国三大民政福利制度历史沿革和主要特点和我国民政福利制度改革的理论之争;我国民政福利制度转型及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修正;案例分析:发展型社会政策创新。
避难场所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 规划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在我国各地地震灾害频发的 背景下,从居民对避难场所、路径的行为选择、避难 圈的空间特征等方面出发,系统探讨住区居民的避难 行为规律和避难圈的空间布局,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 王江波*的《住区避难圈》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部分研究成果,侧重基础理论探讨,图文并茂 ,系统阐述住区中居民选择避难场所、避难路径的空 间特征、行为特征、影响要素,以及住区避难圈优良 性的评价方法,建构住区避难场所布局模式和避难生 活圈的划设方法,具有系统性、贴近规划前沿的特色 。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安全防 灾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在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瑞士、意大利九个国家的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国的康复辅助器具的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康复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家政服务业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既是爱心工程,也是朝阳产业。为全面总结推广各地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做法,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印发了《关于请报送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8〕642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遴选了一批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共同编写了《推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 家政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深入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效。本书每个案例都紧密围绕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力争既有实践内容,又有理论剖析;既从思路上启发,又从模式上借鉴,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为全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本书以片段式 情景对话 的写作方式,记述了三位生活在养老院的银发老人的日常,虽然故事和情节为虚构,但其创作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验与体悟,从亲历者的角度表达了养老院里老年人的生活与心态,以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内容来看,既有日常生活中的拌嘴打趣,不乏人世感悟;也有作为老年人会聊及的往昔、家庭,或唏嘘或启迪;还涉及到了 养老院 这一机构的生动细节,呈现了相对被人忽视的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提示我们思考人到老年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更为难得的是,有不少对话都直面衰老与死亡,在严肃、平和的氛围下谈论关于终点的问题。老龄化是当下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未来是否要入住养老院以及是否要将长辈送往养老院,都是社会和个人关心的热点话题。对话中的丰富信息都为关
本书是作者黄范章于1982年应邀赴瑞典做访问学者期间,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对闻名于世界的瑞典 全面福利国家 的制度、政策与法令所做的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该书着重对瑞典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及养老服务、住房、教育等各项社会保障设施,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瑞典对全民提供的社会福利之全面性、优厚性在西方国家中是独树一帜的,被誉为 从摇篮到坟墓 的 全面福利国家 。政府为提供这些福利开支巨大,必须以高税收来支撑。这既维护了国内社会安定,防止了两极分化,却也导致了经济的超负荷,从而引发了 瑞典病 。
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如何买房的有关争论,至今还言犹在耳。时隔数年,又一位新的老太太来到中国,带来了以房养老的全新理念。本书对以房养老的理念和操作模式等给予全面介绍,并试图对关乎到亿万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事项以全新的诠释。
印度作为发展中的东方大国和中国近邻,以及其要做21世纪“有声有色的大国”国家定位,都使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印度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印度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这一点也反映在其社会保障制度中。李超民编*的《印度社会保障制度》运用 **手资料,采用逐步呈现和揭示事实的方法,在财政学和社会保障学理论框架内动态地研究印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本书对印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正是调查并分析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残疾青少年社区参与现状、特征,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有效的社区参与支持策略。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1)》以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贫困保障等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覆盖面、保障度、持续性、高效性、公平性”等纬度对各个部分进行“水平分析、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利用“优良度、向好度、正常度、均衡度”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了一系列的针对性结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一定创新性。总体判断认为,该指标指数体系反映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情况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具有一定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