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关注的是中国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中切实存在的现实问题。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作者比较了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
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的婚姻与性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上,关于性的知识一直是禁忌或处于灰暗地带。罗素主张让年轻人获得健康、正面的性教育,从而使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他认为幸福的婚姻应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夫妻双方都感受到完全的平等、不干涉彼此的自由、身心完美地融合、价值观相似 关于爱情、性、婚姻、家庭、试婚、离婚、人口、优生等话题,罗素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时至今日,这些睿智的言谈仍然在启发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并收获幸福。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 非制度化 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 自力更生 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 也从来不曾是 中产阶级。 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释了资本主义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何处养老?谁来养老?怎样养老?这些都成为家庭和社会无可回避的话题。本书作者以理论联系实际,耗时四年,深入调研吕梁山区乡村养老现状。选取黄土村这一典型,聚焦农民养老涉及的方方面面,对老农生产、饮食、经济、村庄环境、家庭养老、易地生活、看病、葬礼等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并以黄土村小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进一步剖析 乡村养老 这一千家万户面临的问题,同时描绘了一幅幅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画卷。为谋划完善 一老一小 的社会保障制度,系统性缓解少子化、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特殊的劳动,维持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劳动者却在市场上被视作 无业 ,且不被回报、不被评价、不被感谢。这项工作被人们称作家务劳动,从事者大多是家庭中的女性。 在本书中,上野千鹤子回到了自己女性主义之路的起点 主妇研究。 她讲述了自己开始研究女性学的契机,正是从母亲不幸的婚姻中发现了主妇们无偿进行家务劳动的普遍状况,影响日本学界的 无薪劳动论 则脱胎于此。 她从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不被认同、不被回报作为入口,逐步揭露了女性的劳动价值被持续剥削、长期隐形的社会病灶。在此基础上,她将性别问题纳入到更广泛的权力结构中,从追求 弱者也能安心生存 的社会理想出发,系统地梳理了自己从 主妇研究 到 照护研究 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其基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的无薪劳动理论、劳动市场底层中的女性
有效的减贫治理是如何在中国政治中实现的? 贫困村庄是如何在中国的减贫治理中被唤醒的? 如何增强村庄的政治动员能力和集体行动能力? 县乡干部为什么能在脱贫攻坚中焕发出政治活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乡村基层政治中如何生长? 为什么我国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治理能力? 本书以融通中外的话语方式,分析了中国县域减贫案例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之治 。作者基于对山西省岢岚县村庄的三次深入调研,以前沿政治学者的理论视角、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剖析了中国减贫治理在村庄、县域和国家层面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过程,不但可以让中外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治理背后的细节,也以雄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理回应了西方政治学界提出的前沿问题。这是一本少有的既具有大众传播力又能对外开展严肃学术对话的中国减贫研究著作。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根据预测,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生儿将不会结婚。在瑞典、挪威、丹麦和德国等国家,单身家庭约占所有家庭的40%。在中国,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其中有7700万人独居;另据估计,到2021年,独居人口将上升到9200万。 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和享受单身的案例。讨论内容包括: ? 我们为什么不再憧憬婚姻 ?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状态 ? 催婚的社会压力和单身歧视 ?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单身的关联 ? 单身人士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 单身人士的未来 ? 国家、城市和社会制度可以为单身人士做什么 作者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
阿克塞尔 霍耐特是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当今国际上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始终保持着批判的立场,尤其是对现代社会哲学的批判,自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以来,现代社会哲学预设了个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每个人都希望保证自己的生存条件。 霍耐特从黑格尔开始,从 为承认而斗争 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人类的冲突:他强调了任何对抗中所固有的道德维度,并在真实的或象征性的斗争基础上重构了社会进化,在这种斗争中,个人寻求的与其说是压制对手,不如说是让对手承认他的个性(爱、法律、团结即三种形式的承认)。 在这部作品中,对应于三种形式的承认,霍耐特区分了三种形式的蔑视:身体侵害、法律侵害和个人尊严的侵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批判工具。霍耐特的承认学说对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八篇文本细读,八个 要命的地方 ,法学领域中坚学者赵晓力新作。本书尝试在一些根本性的人类生存处境中呈现法律问题,通过对《祝福》《窦娥冤》《鲁宾逊漂流记》《局外人》等经典叙事文本的精读与推究,带领读者整体地理解家庭、生育和与之相伴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持久,深描并重现了人所处的具体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
本书内容包括六章,即问卷与社会调查、问卷的类型和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标准、问卷设计的步骤、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分析。从内容来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各章论述的问题不是泛泛空谈,而是有的放矢。同时,书中举了大量实例,这便于提高读者进行问卷设的实践能力。总之,这是一本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又十分通谷易懂的问卷设计方法的入门书。
莫里斯 希勒曼是现代医学史上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已被全世界遗忘,他也因此被尊为 现代疫苗之父 。 此外,他还是个预测出流感大流行的时间的人,并在疫情传入美国之前成功研发出了疫苗;美国医学研究人员能得的所有大奖,他全都得过了;他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而因为疫苗的诞生,人类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 希勒曼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次次突破科学障碍研制疫苗。他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而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希勒曼的故事。 奥菲特与希勒曼共同发明了轮状病毒疫苗,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后几个月里深入了解了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杜拉斯所说,爱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爱情对于古往今来的人,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咏叹爱情的作品多如恒河之沙。但这些都是以感性的形式,探讨爱情感性的方面。那么,爱情是否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探讨?作者以社会学的框架出发,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方式,做出了非常有趣的尝试。书稿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爱情社会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选取中西历史上重要的爱情故事和思想来加以讨论,;第三部分讨论爱情与社会生活,其中包括:性别与爱情、身体与爱情、人际关系与爱情、家庭与爱情、教育与爱情、沟通与爱情、意识型态与爱情、资本主义与爱情,以及偏差行为与爱情等等主题。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学者对爱情精到的分析。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颁奖。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而作为其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全球的文学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接连的丑闻导致文学院多名院士愤而辞职,因评选人数不足规定而无法颁发当年奖项,一连串事件也令成立两百余年、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瑞典文学院跌下了 神坛 。本书作者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正是 揭开盖子的第一人 。2017年11月,她在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报》刊登调查报告,以十八名女性的证词,揭露某瑞典文化界名人的性侵丑闻,之后进一步指认此人便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著名文化人让-克洛德?阿尔诺。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过程,并由此暴露出瑞典文学院内部乃至整个瑞典文化界的诸多弊病。这桩丑闻最终激化了瑞典文学院中保守派与
查尔斯 蒂利被誉为 21世纪社会学之父 ,在本书中,蒂利对社会过程进行了与众不同、一以贯之的阐述。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但是本书启示我们,一旦你懂得如何去观察社会生活,那么它也就不是那么难懂的了。本书将个体之间的互动视为宏大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以表现在个体的互动中是如何掺杂进身份元素的,社会边界是如何建立和转化的,以及持久的社会联系是如何累积起来的,并对不平等、身份、社会边界等重大问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童年遭受的虐待可能伴随一生。身体上的伤口有愈合之时,心灵的创伤却极难修复。受虐儿童往往陷入精神的困境。 美由经常画自己被关进笼子里的画。她会把金鱼、蝾螈和仓鼠装进瓶子和盒子里,事后却毫无记忆。 雅人总躲在窗帘后面,不理会任何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拓海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 非输即赢 的关系,总想用暴力让别的孩子屈服。 明日香即便遭受过虐待,也渴望和生母一起生活。因为生母一句不负责任的承诺,她处处为难养母,只为了 回家 。 被亲生父母抛弃,也没有从继母和养父母那里得到过爱的沙织,成年之后惊觉,她似乎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在家庭式抚养机构 家人之家 ,身心受到伤害的孩子与形同养父母的机构经营者、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其他孩子生活在一起,学习如何去爱、去信任。
日常生活中,廉价打折买回的衣服,一次都没穿过就被丢弃时;在商家的促销活动中大量购入的食品,吃不完不得不倒入垃圾桶时,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有一刹那闪过 似乎有点不对劲 之类的念头?在日本,服装产业每年都要废弃处理上亿件新衣服,快消食品业废弃的产品数量更是惊人。我们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却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的时代,这一现象背后是大量地球资源浪费和廉价劳力的被剥削。 浪费 背后必然隐藏着 不合理 。《朝日新闻》资深作者深入快消产业生产与消费现场,探讨这一 大量废弃社会 的现状和解决手段。
解剖台上的遗体残留着生前的信息, 记录了人们活着时的生活。 被裁员后存款见底,在公寓里冻死的中年男子;独居家中,中暑而亡的老太太;帮助laonian chidai的妻子入浴,却意外溺毙 与刑侦故事中描述的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法医追求的不是 事件的真相 ,而是 死亡的真相 ;他们所面对的许多非正常死亡虽非谋杀,却是残酷的现实。 解剖台上,一具具冰凉的遗体,诉说着生活在日本的人们无声的苦痛与悲哀,于死亡之中见证生的无奈。
过劳死 一词发源于日语,早从1980年代开始就广为流传。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今天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被繁重的工作夺去性命。 工作太辛苦的话可以休假,也可以辞职。刚开始工作身心状态良好的时候,你是可以看到这些选项的。然而,做出决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失去收入来源、不想让父母担心、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各种各样的理由会让你忍气吞声地干下去,于是过劳,视野越来越狭窄,不知不觉就窄到让人忘记了还有继续工作以外的选项。结果,没办法逃离现在的生活,会被 死了就舒坦了 这样的想法困住,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在你想着 哎呀,总能挺过去吧 的时候,不幸可能就在明天突然降临。 本书是作者在《朝日新闻》刊登的过劳死案例特集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1个案例,深度采访了这11个丧亲家庭,揭露了日本职场过劳死问题的真实
开膛手杰克 福尔摩斯时代的真实之谜 丽兹 伯登 富裕家庭中的暴力犯罪 林德伯格绑架案 与肯尼迪遇刺案齐名的 世纪犯罪 黄道十二宫 阴魂不散的无名罪犯 黑色大丽花 美国梦的无情破灭 波士顿勒人魔 追求认同感的 反面英雄 劳伦西亚 一位美女警官的陨落 琼贝妮特谋杀案 *意料之外的地方出现*赤裸的恶 在《*悬案》中,有着 美国现代福尔摩斯 之称的联邦调查局调查员约翰 道格拉斯以专业的思维、入微的眼光对八个著名谋杀案(其中包括 开膛手杰克案 、 丽奇 伯登案 林德伯格案 、 黑色大丽花 、 黄道十二宫案 等,涉及家庭谋杀、名人绑架、性工作者集中被袭等多种情节)进行了扣人心弦的分析,并对罪犯的心理展开了全面深入的侧写,对包括罪犯的犯罪动机、罪犯的演化和发展、犯罪后的行为、警方行动方式、现场保护原则等都进行了深入而细
39岁孤独死的青年,身旁的便签纸上只写着三个字: 帮帮我。 这是一封永远无法寄出的求救信。 30多岁,正值壮年,却失去了工作。滑入社会底层的 三十代 青年们,无法发出求助的声音。社会普遍将他们的失败归结于个人不够努力,让他们 不要娇气 。 NHK现代特写节目录制组直面 三十代 群体的生存现状,系列节目反响惊人。在 自我责任 的名义下沉默着的孤寂身影,引发同代人爆炸式蔓延的共鸣。 三十不立 ,真的只是个人的问题吗?
关于权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论上的混乱。这一现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却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一些人来说,权力意味着压制。对另一些人来说,权力是一种建构性的交往要素。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权力概念不可调和地相互对立。权力有时关乎自由,有时与胁迫相连。有人认为,权力建立在集体行动之上。其他人认为,它与斗争相结合。有人把权力和暴力截然分开。对其他人来说,暴力仅仅是一种强化的权力形式。权力有时与法律相关,有时与专断相结合。 鉴于这种理论上的混乱,应当寻找一个灵活的权力概念,能够把不同的权力观念统一起来。需要制定一种权力的基本形式,通过转变内部的结构要素,从而产生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预设。 在对卢曼、卡内蒂、福柯、海德格尔、施米特、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人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