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北人口五十年(1861-1911):基于宣统地理调查表的城乡聚落人口研究》是一部城乡聚落视角下的区域断代人口史学术专著,研究的对象是辛亥以前西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聚落人口。研究空间范围以嘉庆二十五年西北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为主。研究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咸丰末年至宣统末年的五十余年间。研究问题主要包括清末宣统人口调查、城乡聚落人口、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城市与城市化水平、长时段区域人口变动、聚落尺度的人口迁徙、聚落与人口空间分布等。
《人口论》讲述了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100万人口增长到如今的70亿,经历了怎样的兴衰?为什么世界人口是70亿,不是更多也不是更少?有人认为,地球能够容纳比现在多10倍的人口,真的有这么多资源可供人消耗吗? 实际上,全世界的生育潮已经过去。全球平均生育率日趋下降。然而,世界各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各不相同:许多发达国家面临人口危机,老龄化和少子化日渐严重;很多非洲国家则面临人口过度增长,生存坏境日益恶化。那么,未来世界人口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人口与资源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本书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我们在书中能够看到世界人口变化的机制和人口迁徙的艰难历程,了解人口增长、停滞和衰退的周期性规律,考察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平衡如何保持,以及人口对历史、地理、国家和人类整体
《人口原理》是世界上*早的人口学著作之一 ,是人类文明史、学术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自出版以来直到今天乃至可见的未来,它已经并且仍然将对世界人口理论及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人口原理》共19章,可分为四个部分:*和二章提出人口原理的两个基本前提和三个命题;第三至七章通过描述野蛮或狩猎状态、游牧状态、文明国家状态的人口历史,以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来论证三个命题的合理性;第八至十七章通过批判以葛德文和孔多塞为代表的学者观点,来强化人口原理的合理性;第十八和十九章总结全文,概括和重述作者的观点。 在翻译的基础上,此译本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人口状况,新增由译者撰写的导读部分,对《人口原理》各章的内容做进一步阐解。
《论语 学而》有言: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相关文献中, 孝 悌 二字如影随形。学界对 孝 的研究汗牛充栋,对 悌 的讨论却寥寥无几。纵向的 孝 是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角度,横向的 悌 可能是被忽视的另一重要视角。 本书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反观传统伦理文化观念,并结合地方历史材料,对兄弟关系伦理及其实践进行开拓性研究。 研究发现,汉人社会流行的平均主义思想,汉人社会组织的一些结构性特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的演进逻辑等,都可以在 兄弟关系 中找到新的解释。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其中儒家与道家是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是老子与庄子。 四位圣哲思想博大宏深,原典本义难以把握,傅佩荣教授凝聚数十年研究心得,融汇中西哲学,深入浅出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部经典。 本书分为四部二十二章上百小节,对四部经典进行原文解读。傅教授结合现实生活,分别从学习、自我修养、立身、阅世、识人、交友、管理、审美、处世等等方面引申阐发,包含了四位圣哲思想中所有重要的部分。 傅教授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从整体来看,到 高的层次来看,跟“道”结合,做到屈伸自如,进退有度,“外化而内不化”,就会摆脱世上的许多烦恼和束缚,活得 为自在、潇洒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