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什么要拍电影? 我喜欢电影,很喜欢。 本书首次汇集了杜拉斯以《印度之歌》为代表的14部电影手记、访谈录及3篇随笔。 此前,这些文稿和访谈录难以获取,也从未发表和出版。 杜拉斯一如既往用破碎、绝望但炽热的语言,展现了在电影拍摄的当时当刻,对世界、电影和写作等艺术的思考。 她金句频出,闪耀着智性的光辉,尽显天才的灵光,令人心折。 她用电影延伸了写作。
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全国新闻〉:电视与受众研究》一书首次将戴维 莫利和夏洛特 布伦斯顿所著的两部经典文献《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共同编纂成册出版。作为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时政新闻电视杂志《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成果,上述两部研究报告分别在1978年和1980年正式出版,并且在研究中创新性地实现了 文本分析 和 受众研究 的有效结合。 在为此研究项目而写的一篇专题性引言中,莫利和布伦斯顿阐明了两部研究报告的产生因由,并回溯了《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历史轨迹。该项目具体研究方案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实施,莫利和布伦斯顿详细叙述了该研究计划的内外部过程,并对媒介研究和受众分析理论的发展流变进行了阐述。 在两部经典文献之后,本书收录了《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的再版
本书所选的七部电影剧作均为日本著名电影剧作家铃木尚之的代表作。《饥饿海峡》被誉为日本惊险侦破影片金字塔的大作;《五番町夕雾楼》刻画了一位与人们以往的印象迥然不同的妓女形象。这两部剧作均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的同名小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武士道残酷物语》,深刻反省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并给予了批判。《啊,无声的朋友》、《海军特别少年兵》和《战火中的童年》,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控诉。《怪人》展现了单口相声家的悲喜人生。
本书是一部面向高等院校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材。本书在历史、体制、产业、影响、文化等维度上,对 广播电视业的总体格局和演进规律做出了清晰的勾勒与阐释,并结合新媒体化和 化的当代趋势,深入剖析了广播电视业及其新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尝试创建一个涵括广播电视本体论、广播电视社会学与广播电视文化研究三个考察层次的综合性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同时,力图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框架,深度关注新媒体和 化语境下视听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并对当下社会错综复杂的视听传播现象予以阐释性和批判性的理论观照。 第二版在 版的基础上 新了机构和行业的相关数据;增补了大量广播电视新媒体化,尤其是流媒体网站及其业态的相关内容;删减了一些陈旧的案例并相应补充了新颖的案例;采用了
新闻史上,真正成功的记者,都是真诚的人,他们总是正视人生。对人、对社会、对人类、对世界,都有诚挚的责任感。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永远追求光明和真理,从未失去希望。对他的时代所面临的大问题,从不躲避,总是和人民在一起,努力探索。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才有可能深刻,否则,就浅,就没有生命力。 一个新闻记者的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采访实践,除了多读书,除了多方面培养鉴赏能力,更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以宽广的胸怀,以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来驾驭好、运用好手中的笔,以求得最大限度的准确表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本书对作者而言,是其从事水事新闻工作的一个小结,更是他取得更大成绩的开始;是人生的一个杆杆,更是迈向更高目标的一个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