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书在全面梳理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1912~2012年)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规制模式由“公众委托模式”向“市场模式”的演化。书中以重要法规(《1934年通讯法》和《1996年电信法》)为线索,在国家利益、商业利益、公共利益博弈的框架中,从政治福利、经济福利、社会文化福利等几个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其体制变迁与具体规制措施的演变,分析其演化的诱因及带来的效应,并考察了随规制模式变化而变化的“公共利益”。
作者将所获得的大量一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合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印证,从而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本书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纪录片产业的年度发展动态,针对个案进行了剖析,并对当前行业中流通平台和行业组织进行了梳理;同时,附录中的“大事记”对2012年纪录片领域所发生的大事进行了集纳与整理,注重对产业方面信息的筛选。
本书是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针对纪录片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CDRC对全国纪录片领域的生产、传播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针对中央电视台、各省级频道、各专业频道、纪录片院线传播、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以及民间纪录片的现状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大量**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与相关部门的权威数据进行对比印证,全面把握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同时预测了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走向。
本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深入分析2013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现状和趋势,剖析行业重点焦点问题,探究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与亮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广电行业发展的宏观局势与发展轨迹。书中汇集了全国广电系统的信息和智慧,是广电改革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是海内外和行业内外了解中国广播影视实践进程的重要窗口,是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改革的权威平台。
这本书是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满怀新闻理想和产业抱负而茁壮成长及《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创世纪十年记录,是他们共同的梦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见证。这群新闻人用他们的好奇、热血和勇敢,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一张报纸成长而为一个报系,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刻变革,于跌宕磨砺中逐渐散发出人类智性的光芒。本书也是精彩的财经媒体案例教科书。 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它关乎一个人阅读当下经济社会的经验,字里行间反映了年轻人的锐利观察力和迅疾判断力,当然也有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意气风发及离愁别绪。 本书由范以锦、李良荣、喻国明、胡舒立推荐阅读。
本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具体分析,被誉为中国纪录片的“谷歌地图”。既有对一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回顾和总结,又有在此基础上对新的一年纪录片发展趋势的预判;既有知名专家学者的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又有来自业界的实践经验总结;既有以宏观视野在政策层面对纪录片的解读,又有手微观数据报告。
电视小品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荧屏节目,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视小品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小品看重的则是“声、台、型、表”,即声音、台词、造型和表演。除开哑剧小品这一特殊的分支,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声音,大量的“包袱”怎样才能抖出来。台词是与声音紧密相连的,方言的纳入,使小品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同时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许多经典台词甚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语汇。造型方面,小品一般多走直观、写实的路线,力图使观众在时间就产生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小品的“小”使得它几乎没有预热空间,演员一上台,就要尽可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小品演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
应奥运而生的北京体育广播如今已走过十一年的历程,在一代代新闻人、体育人的呵护下,北京体育广播已经步入青春。这本书,对曾在体育广播战斗过的人来说,是一个纪念;对始终热爱它的“家里人”来说,也是一个念想。 十一年来,经历过恍然失措,也感受过成功的欣喜,从初的节目策划,到如今对大型赛事的娴熟转播,除了技术上、业务上的长足长进,更令人欣慰的,是体育广播已经融合得越来越好,领导、员工、听众,同是家中的一员。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体育广播还在茁壮成长中。 北京体育广播有着和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一样的个性——大气、有里儿有面儿,也正是这里面的局气和实诚劲儿,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家里人”。拼搏过,辉煌过,思考着,努力着,北京体育广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体育声儿,北京范儿。
本书是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广播电视节目评选出的一等奖作品汇编,包括精选作品文字稿(节选)、专家们对作品的点评和对分类作品的综合论述,还有对全省评奖作品的总体评价,本书是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优品、精品的集中展示。这些作品导向正确、题材广泛,体现了2017年度重大宣传主题和广播电视媒体特色,代表了2017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表现出广播电视媒体应有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广告是资本力量介入电视权力的重要渠道,而娱乐化的电视更符合消费主 义思潮传播的需要。单个的广告商很难对电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每年投入到 电视行业中的海量广告资金则在总体上形成了资本对电视权力的干预。收视率 和与之挂钩的考核机制、薪酬机制是资本将娱乐化转向内化为电视从业人员职 业动力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公共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加和观众注意力稀缺的加 剧,娱乐化转向成为电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赢得受众注意力争夺赛的直接反应。 对娱乐的喜爱是人的本能,而电视的娱乐化转向则是电视取悦受众的传播姿态。 借助景观社会的视角,继承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脉相承的研究思路,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我国转型期的实践出发,考察电视娱乐化转向背后的消费主义和技术动因,将电视娱乐化转向视为当前生产力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剧变。媒信产业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市场边界。围绕 视频 这个核心,电视机构、电信企业、视频网站和电视机相关设备生产商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新的、以 视频 为中心的硬件设备生产和视频内容产业,即 大电视产业 ,应运而生。传统电视媒体分别与固定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衍生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 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形态,电视产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快速拓展。在电信企业、IT企业的 跨界 竞争中,传统电视业面临 平台转型 ,即由单一的 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和传输的平台 向复合的 云媒体平台 转型。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China Media DevelopmentIndex,CMDI)(2011)课题组,秉承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静态与动态相渗透的观察视角,致力数据深度性挖掘与事件社会眼解析,形成关于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报告。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分为总报告、主体报告、专题报告、媒介年度观察四个部分。 总报告是关于中国传媒发展指数(2011)*研究结果。报告对2009年度31个省区总指数得分、排名及聚类作了详尽分析,研究了CMDI(2011)总指数与分指数的动态变化,对五个年度(2005、2006、2007、2008、2009)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重点梳理。对四大区域强弱指数分布进行了展示与解析。 主体报告包括全国报告与省市报告。全国报告对基础指标原始数据作了实证分析。31个省市报告对本省省情、关键数据、指数趋势、关键事件、主要特征等,作了展示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主要研究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传播的发展状况。本报告从科学文化的视角,从国家、传媒、公众三个层面出发,汇集各方力量,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文化的现状。为此,编者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科学传播中的科学家形象、网络热点科学事件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编者们也邀请了科学传播相关单位的主管领导,对过去一年的科学传播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一年的工作予以展望,从而提供管理者视角下的中国科学传播状况。编者们也结合自身力量,对过去一年中国的科学传播状况进行了阐述。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社会语境中的“科学”;采用电话调查法,对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总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媒体呈现和媒体的科技宣传指数进行了探讨。同时,编者们还对近期的
本书突出“变”与“势”,提出“大传媒”的概念,不是只关注以内容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媒体产业,而是把传媒产业、通讯产业、IT产业统和起来研究其关联变异。并在研究框架、分析模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整,重新解构移动互联时代传媒产业发展格局,剖析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多角度分析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传媒产业的深刻影响,把握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探索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传媒产业正在发生的变革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和观点。
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课题组,自2008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传媒发展指数”的概念,并创建了一整套用于评价测量的指标体系,每年权威发布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 《传媒指数蓝皮书系列: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2)》分为三个部分:1.主报告,包括中国传媒业整体状况的分析报告、中国传媒发展指数CMDI(2012)总报告、中国传媒产业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31个省区分报告等。2专题报告,包括中国媒体品级指数排行榜(2011)、我国宏观经济关系对广告业的影响: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数据的回归分析、广告开发度:联系广告与宏观经济的纽带、解读“十一五”期间的中国报纸出版业等。3.媒介观察,包括跨界、整合与改制:社会视野下2011年中国传媒业发展关键词、10大传媒行业年度观察、微博产业年度观察、年度媒介人物
本书在梳理中国类型电影的类型发展史与学术研究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原创的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如戏曲片、武侠片、反特片、贺岁片等)以及对好莱坞经典电影类型进行了本土化转换的类型(如歌舞片、灾难片、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惊悚片、青春片等)进行了细致的类型分析,并兼与好莱坞类型模式进行比较,而后从学理上深入探讨了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意识形态策略以及本体特征,力图建构中国类型电影理论。
《探索与追求:嘉兴广播电视总台节目创优、获奖作品撷英》讲述了:所谓“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研究的意思。广播电视事业要有所发展,需要我们广电人去研究,去寻求解决制约我们前行问题的答案。作为嘉兴的主流媒体,红船旁的广播电视应该拿出怎样水准的广播电视节目奉献给嘉兴市民,值得每一个嘉兴广电人去认真思考。我们进行了不少探索,推行自办栏目监听监看考评制度,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实施“以评带训”、“以评创优”项目工程,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在严厉的监督下改进,在犀利的点评中进步。
在新时期有关广播剧的理论研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播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1988年首次举行的全国广播剧创作剧目研讨会上,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马庆雄做了《积极发展广播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影响》的讲话,强调了“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广播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紧迫感”以及“广播电视一起抓,广播剧、电视剧要一起抓。广播剧是有广播特点的一种艺术品种,需要给予大力扶持”等观点,赋予了广播剧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责任。 第二,关于广播剧的本质特征问题。广播剧是一种带有想象空间的听觉艺术,这一美学特征更加得到确立和认可。1986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在《喜听广播剧(陈妙常)》一文中发表了关于广播剧美学特征的看法:其一,广播剧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