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行动 媒介 结构 为分析框架,从 web3.0以降媒介全面切入社会生活微观、 中观和宏观全领域的语境背景出发,系统梳理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与方法。 在回顾媒 介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思想理论资源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以吉登斯、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宏观理 论资源和以布洛维、格兰诺维特、桑斯坦为代表的中观理论资源在媒介社会学议题上的适用 性。 然后以结构 行动、宏观 微观谱系为横坐标,以 web1.0~web3.0媒介发展为纵坐 标,从媒介、体制与政治,媒介工业与受众,媒介表征/再现,数字技术、自我和社会四个议题 进行了媒介社会学研究案例导读。 最后介绍了实验法、调查法、访谈法在媒介研究议题上的 应用和谱系,并就大数据代表的 界面 研究方法对未来社会科学基本研究方式的挑战进行 了梳理解读。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全国新闻〉:电视与受众研究》一书首次将戴维 莫利和夏洛特 布伦斯顿所著的两部经典文献《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共同编纂成册出版。作为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时政新闻电视杂志《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成果,上述两部研究报告分别在1978年和1980年正式出版,并且在研究中创新性地实现了 文本分析 和 受众研究 的有效结合。 在为此研究项目而写的一篇专题性引言中,莫利和布伦斯顿阐明了两部研究报告的产生因由,并回溯了《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历史轨迹。该项目具体研究方案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实施,莫利和布伦斯顿详细叙述了该研究计划的内外部过程,并对媒介研究和受众分析理论的发展流变进行了阐述。 在两部经典文献之后,本书收录了《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的再版
张绍刚编著的本书中提到的部分节目,还有更多没有提及的节目。在国内电视节目中都能发现它们的“孪生兄弟”。然而,高收视率的“洋节目”被本土化以后,超过原型者却寥寥无几,很多节目呈现出的是同质化、庸俗化。 难道国外的金牌节目就注定“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吗?作者选取的25个全球流行的真人秀节目,从节目规划、舞台设计、选择嘉宾、时间分配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进行了专业的结构解剖。并在每个节目后都做了深度分析——如果把这些节目移植到中国,本土电视人应该如何结合本土情况,如何调整。 作者张绍刚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也是电视行业一线从业人员,让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对于广大一线的电视工作者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版)》是中国广电行业有政府背景的广电蓝皮书,由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发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发展状况。它跟踪和再现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轨迹,展示广播影视政策研究*成果,是国内外了解和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进程的权威报告,可为各级广电部门和各类广电运营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版)》是2006年以来的第六本广电蓝皮书。它运用*的准确数据、丰富的事实、精辟的论证和典型的个案,全面系统地反映2010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状况、成就和特点,深入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改革管理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揭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的管理思路和政策走向,分析预测中国广播影视发展趋势,是各级广电行政部门、广电业界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总报告”呈现了中国广电事业产业在2014年取得的新情况新亮点,并对2015年发展总体趋势做出判断;“发展报告”发布年度权威信息和数据,全面深入展现2014年中国广电行业改革发展的进展和特点;“专题研究报告”从全局高度和国际视野,透彻剖析中国广电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个案分析报告”聚焦行业典型案例,生动展示成功经验,提供借鉴和启示;“附录”用翔实数据量化展示2014年中国广电发展全貌。
本书在全面梳理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变迁(1912~2012年)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规制模式由“公众委托模式”向“市场模式”的演化。书中以重要法规(《1934年通讯法》和《1996年电信法》)为线索,在国家利益、商业利益、公共利益博弈的框架中,从政治福利、经济福利、社会文化福利等几个维度进行考量,研究其体制变迁与具体规制措施的演变,分析其演化的诱因及带来的效应,并考察了随规制模式变化而变化的“公共利益”。
作者将所获得的大量一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合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印证,从而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观点。本书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纪录片产业的年度发展动态,针对个案进行了剖析,并对当前行业中流通平台和行业组织进行了梳理;同时,附录中的“大事记”对2012年纪录片领域所发生的大事进行了集纳与整理,注重对产业方面信息的筛选。
本书是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针对纪录片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CDRC对全国纪录片领域的生产、传播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针对中央电视台、各省级频道、各专业频道、纪录片院线传播、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以及民间纪录片的现状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大量**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与相关部门的权威数据进行对比印证,全面把握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同时预测了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走向。
本书是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针对纪录片领域的年度发展报告。CDRC对全国纪录片领域的生产、传播机构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针对中央电视台、各省级频道、各专业频道、纪录片院线传播、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以及民间纪录片的现状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大量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与相关部门的权威数据进行对比印证,全面把握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同时预测了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走向。
从2000年开始,中国户外媒体市场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但户外媒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和困惑。本书聚焦中国飞速发展的户外媒体市场,深入业界一线考察中国户外媒体营销现状,从广告主、广告公司、户外媒体主等多元视角透视中国户外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对营销界人士开展相关户外媒体营销提供宝贵的专业支持及指导。
本书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深入分析2013年中国广播影视发展现状和趋势,剖析行业重点焦点问题,探究改革发展中的经验与亮点,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广电行业发展的宏观局势与发展轨迹。书中汇集了全国广电系统的信息和智慧,是广电改革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是海内外和行业内外了解中国广播影视实践进程的重要窗口,是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改革的权威平台。
这本书是一群年轻的新闻圣徒满怀新闻理想和产业抱负而茁壮成长及《21世纪经济报道》成为“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的创世纪十年记录,是他们共同的梦想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见证。这群新闻人用他们的好奇、热血和勇敢,使《21世纪经济报道》从一张报纸成长而为一个报系,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刻变革,于跌宕磨砺中逐渐散发出人类智性的光芒。本书也是精彩的财经媒体案例教科书。 这是一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它关乎一个人阅读当下经济社会的经验,字里行间反映了年轻人的锐利观察力和迅疾判断力,当然也有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意气风发及离愁别绪。 本书由范以锦、李良荣、喻国明、胡舒立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09)》秉承“科学与社会”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着眼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科学与国家理念、科学与民族复兴等时代主题。本报告围绕以上核心思想与要素,以中国科学传播一年来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三方面为研究和分析的重点,通过全面搜集2008年的新闻媒体报道、互联网公众论坛信息、政府公文及其他专题信息,从中抽取与科学传播相关的资料,进而对2008年由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家等主体所参与和主导的科学传播情况进行全景式扫描。本报告同时采用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科学传播相关活动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了解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认识;了解科学及科学家群体在公共话语镜像中的呈现情况;掌握科学发展观是怎样自中央贯彻落实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对中国普通老百姓
《中国电视史:1958-2008》是一部媒介史领域的专著,对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1958 2008)变迁与演进的历史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本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具体分析,被誉为中国纪录片的“谷歌地图”。既有对一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回顾和总结,又有在此基础上对新的一年纪录片发展趋势的预判;既有知名专家学者的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又有来自业界的实践经验总结;既有以宏观视野在政策层面对纪录片的解读,又有手微观数据报告。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集结了国内研究新媒体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权威的数字,独特的理论视角分析,解读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大势,盘点新媒体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书中概括了当前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态势,盘点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客、大数据与云计算、社交媒体、三网融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移动应用ADD、OTTTV等热点发展,全面解析了中国新媒体的传播社会影响。
电视小品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荧屏节目,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电视小品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元素,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小品看重的则是“声、台、型、表”,即声音、台词、造型和表演。除开哑剧小品这一特殊的分支,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声音,大量的“包袱”怎样才能抖出来。台词是与声音紧密相连的,方言的纳入,使小品更加贴近受众生活,同时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许多经典台词甚至发展成为人们日常调侃的语汇。造型方面,小品一般多走直观、写实的路线,力图使观众在时间就产生对角色的身份认同。小品的“小”使得它几乎没有预热空间,演员一上台,就要尽可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小品演员需要具备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
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主编,整合了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安全等多学科研究视角,以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为立足点,以提升中国社会各界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能力,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为终价值指向,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企业舆情、个人舆情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预测了2011年社会舆情走势。